吉林省光电特色教育和科研的产教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2024-06-24 04:30:48朴明旭邹慧田滕云杰张功庄丽娜
科技风 2024年6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朴明旭 邹慧田 滕云杰 张功 庄丽娜

摘要:产教融合是当前国家解决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及时释放高等院校的技术研发潜力,增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的有效竞争力。随着吉林省光电核心产业的发展,对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基于这样的背景,吉林省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因势利导,推进光电特色教育和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方案一经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立足于吉林省光电特色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首先简要分析产教融合的内涵,在政策、企业与高校层面上分析产教融合现状,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光电特色

光电子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光电产业是推动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的主导产业,光电特色教育和科研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吉林省是新中国光电子产业的摇篮,以长春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为主体建立了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具有雄厚的光电子基础和开发能力,同时培养了大量优秀光电技术人才。随着吉林省光电核心产业的发展,对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根据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原则,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量身定制符合市场和产业需求的毕业生,避免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本文以产教融合理论为依据,主要针对吉林省光电特色教育和科研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光电特色教育实现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其产教融合的思路对策进行了研究探索。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产教融合是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等多主体参与的,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目的,以合作育人、就业创业、项目开发、技术转移为载体的主体间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实现教育与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过程。其旨在促进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高度融合,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高校结合企业人才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它不仅仅是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结合,更是政府、科研院所与其他社会主体等共同参与育人的形式,是政府的政策与保障制度、高校的理论授课,企业的实习实践训练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推动的成果[2]。

产教融合是以协同式育人为主要形式,但产教融合主体的多样性意味着协同合作的困难程度,产教融合模式就是要打破产业、教育之间的界限,同时需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度衔接。

二、吉林省光电特色教育和科研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光电信息产业是吉林省实现振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内在激光、光学成像、半导体领域聚集了一大批比较优势的优质企业,并在“十四五”时期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重点支持光电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产教融合作为高校与企业间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既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又实现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可持续性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最近几年,为了支持和帮助产教融合的发展,吉林省在不同层面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策略,在政策、企业以及高校层面不断努力构建更新更全更优的产教融合形式,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市场创新主体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

在政策层面上,根据《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吉林省结合自身实际,于2018年12月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其相较于国内其他省份政策出台的时间较早,时效性较强。并且《实施意见》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强调“产教融合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企业重要主体地位明显提升,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对接服务整体改善”。此外,2019年7月吉林省颁布实施了《吉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将校企合作纳入法律条例范畴的省份[3]。

在企业层面上,吉林省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突出了对产教融合主体的培育工作,鼓励企业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式参与举办职业学校校办工厂,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截止2022年,已创办了旭阳产业学院、大光电特色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吉林省有以奥普光电、长光辰芯、禹衡光学等为代表的光电信息高科技企业依靠产教融合政策引进大量优秀光电技术人才,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4]。

在高校层面上,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教育基础资源以及先进的光电子产业的独特优势。高校设置光电子信息工业相关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较高,占吉林省总体产教融合专业的16.5%。截至2021年11月,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间的光电设备研制等9个科技合作项目完成“云签约”。高校与科研院所已联合66家企业参与创建光电“产教融合实训实践基地”,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打造光电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地方产业升级。

三、吉林省光电特色教育和科研产教融合发展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

基于对吉林省光电特色教育与科研产教融合现状的综合分析发现,此方面在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进程中仍存在各方理解和认识偏差、教育与产业缺少联动机制、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产教融合供需双向对接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具体而言:在政策层面上,一是,产教融合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存在落地问题,虽然省内陆续出台政策性引导文件,但从实施成果上看,仅在短期内利用媒体渠道,如政府网站、微信等开展政策宣传效果甚微。光电子领域参与产教融合校企联合企业仅有2家,而且这2家企业与政府部门联系较多,掌握政策比较及时,而对其它中小微企业仍然存在消息滞后的问题。二是,产教融合中社会组织角色缺失,存在衔接问题,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组织等各链路联动的长效机制面临重重困难[4]。

在企业和高校层面上面临的问题大多是共同的,一是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理解不深入,存在认知差异,尽管在国家政策中突出了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地位,但是部分高校和多数企业仍然对产教融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仍有部分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而缺乏从产业和服务区域经济视角去认识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中高校为企业储备员工和进行技能培训的比例较高,部分高校对于校企双方的人员互通没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产教融合对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导向较强。二是,产教融合中校企双方供需不匹配,存在协同障碍,企业用人和技术研发需求不稳定而且受到学校学科专业的影响,双方合作断断续续甚至有随时终止的情况,高校和企业未能形成多层次深度互动,难以建立互信互利的信任关系。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专业能力培养问题,导致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现象[5]。三是,区域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不同步,存在资源差异,虽然大部分高校针对光电子产业进行了专业布点,但是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仍然不太可观。

四、吉林省光电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开展宣传培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针对政策层面上出现的产教融合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存在落地的问题,提出可以开展宣传培训,采用多元主体、多种渠道的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以政府为主要倡导方,协同多方开展各试点城市“十四五”产教融合发展论坛、专题研究等活动;另一方面,在传统媒介宣传的基础上,增加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四方对产教融合的认识水平与重视程度。另外在吉林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产教融合试点,树立典型,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产教融合进企业、进学校活动,面向企业、高校师生普及产教融合知识,共享产教融合成果。打通线上线下舆论场,形成全社会对产教融合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的环境,使各主体自觉主动参与产教融合建设,为吉林省“十四五”期间推进产教融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针对政策层面上出现的产教融合中社会组织角色缺失存在衔接的问题,提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三螺旋政策体系,三螺旋模式强调高校、企业和政府是三元一体的,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要通过组织的结构性安排和制度性设计,实现三方密切合作,通过加强资源分享和信息沟通提高整体运转效率。环境型、供给型和需求型三类产教融合政策共同促进吉林省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在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与浙江省开展深层次实质性合作,深度推进吉浙互动互联政策内容,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助力产业升级发展。

(三)搭建平台体系,保持供需对接平衡

针对企业和高校层面上面临的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理解不深入,存在认知差异的问题,提出争取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的资源优势,搭建起产教融合的三级平台体系。通过平台把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要素、生产过程转化为高校的教育要素、场景和资源,建设或改造实训室。还可以通过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主体的沟通,建设成资源共享、功能集约、充分开放、高效运作的专业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教育基地。此外,还可以通过平台挑选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骨干教师来担任吉林省地区先进企业的科技特派员切实解决企业各类技术问题,以促进公司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的发展,从而把高校的创新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四)联合调整专业设置,增强与产业的适应性

针对企业和高校层面上面临的产教融合中校企双方供需不匹配,存在协同障碍的问题,提出针对光电产业发展的前沿实际,动态优化专业群结构,增强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长春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等设置光电专业的高校积极响应吉林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构建特色优势明显、学术氛围浓厚的学科梯队,重点建设一批光电应用型重点学科,加大对学科配套建设的服务经费投入。如长春理工大学姜会林院士团队借助在空间激光通信领域的技术、团队优势、市场渠道及产业铺垫的基础,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吉林省激光通信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企事业委托课题,开展空间激光通信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化、成果孵化与转化工作。

(五)推进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企业和高校层面上面临的区域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不同步,存在资源差异的问题,提出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保障机制。要推动教育制度的改革,关键是要理顺教育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健全教育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学术评审制度和教师考核制度,使学术氛围和谐宽松。最后,要通过多种途径听取学生对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科研的想法与建议,把各项政策和理念落实到学生的实际培养工作中。

结论

当前,吉林省光电特色教育与科研的产教融合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正处于在有序推进、逐步深化的阶段。从总体上看,产教融合仍表现出层次浅、结构松散等特点。但在“十四五”期间,吉林省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现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作为目标,重点贯通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四条链,企业、高校、政府和社会组织协同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对接、资源转化、价值交换和利益共享。光电作为吉林省的重点特色专业,对光电特色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策略进行探究与分析能够有效推进高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是实现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光电特色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思路和对策的不断探究,能够实现高校光电专业教学成果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使高校光电专业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现与完成,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得益于吉林省产教融合政策,光电子信息产业依于独特优势迸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 / zhengce /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904/t20190404_376681.html.

[3]吉林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的通告[EB/OL].http://jldrc.jl.gov.cn/cjrh/cjrhzcxx/201907/t20190722_6008472.html.

[4]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吉林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储备库[EB/OL].http://jldrc.jl.gov.cn/cjrh/rkqymdgb/201909/t20190903_6051124.html.

[5]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EB/OL].(2017-12-19)[2019-08-30].http//www.gov.cn/zhengce/2017/12/19/content_5248610.htm.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吉林省光电特色教育和科研面临的产教融合特性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GH21068)

作者简介:朴明旭(1988—  ),男,吉林长春人,工学博士,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进光学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346”产教深度融合中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做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5:16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3:06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