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家露
[摘 要]语文学习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审美观念、文化自信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语文实践活动应立足学生生活,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探索文本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现实生活、语文学习和文化传承的契合点。文章以《台阶》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以更好地探索、对话文本中的父亲,再联系生活中父亲身上的优良品质,实现以文化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台阶》;以文化人;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3-002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其在“教学建议”中提到“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初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利用文本揭示的思想、观念等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笔者通过构建新课标理念下的“以文化人”《台阶》教学课堂,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主题,寻找语文学习和文化传承的契合点,从而引导学生认同并传承优秀文化品质。
一、以文化人教学的理论依据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新课标提及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新课标在“前言”部分为以文化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即点明了落实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其次,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再次,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最后,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中提出“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并具体指出“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荣维东等指出,以文化人强调语文课程要用一篇篇语言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影响人、教化人、感染人,使学生的思想、情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发生积极的变化。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素材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这些素材中都渗透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二、以文化人教学的实施路径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由此,笔者立足《台阶》这篇课文,设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群,构建了以文化人教学实施路径。笔者基于教学主题,设计了不同的任务,同时还关注到了各任务之间的顺序性、关联性。这契合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张玉璠认为,最为科学的任务群教学以“学习项目”为任务,以“任务群”为导向,对学习目标做科学分解,对学习程序做合理规划,引导学生在阅读、讨论、体验、实践中完成学习内化。
《台阶》是李森祥于1988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老一辈的农民父亲兴家立业的故事。文中的父亲一直觉得自己家的台阶很低,台阶低也就意味着低人一等,因此父亲不甘心,立志要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房子。父亲砍柴卖钱,省吃俭用,拣石备料,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可内心却不自在了。大半辈子过去了,新屋建成了,人却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笔者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再在深度阅读环节中,推出学习任务群,以使学生分析父亲的形象,学习父亲的优秀品质,加深对父亲的理解。“台阶”不仅是小说的题目,还是父亲精神追求的反映,更是教师用来启发学生的引子。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学生会更加热爱、理解自己的父亲,学会从父亲的角度思考,进一步拉近和父亲的距离。
(一)问题型任务
任务一:梳理小说情节,走进人物的世界
小说情节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人物,所以要想分析人物,必须先厘清小说的关键情节。如通过梳理父亲修建台阶的漫长准备过程,更能体会父亲的执着与坚韧;通过概括父亲建台阶时的忙碌,进一步了解父亲建成台阶后为何既喜悦又不知所措,进而逐步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谦卑。
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引导学生梳理小说情节。
根据小说内容填写下表(见表1):
任务二:剖析父亲形象,形成认同感
1.以问题为主线
《台阶》的学习重点就是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因此学习目标即确立为“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谦卑的性格,增强热爱父亲、崇敬父亲的感情”。而后设计主线问题“从‘ (可概括),看出父亲 ,我 我的父亲”,让学生围绕小说中的各种细节分析父亲的形象,感受“我”对父亲的情感。
2.以旁批为抓手
《台阶》属于自读课文,教学时强调学生自主研读,感知文本的主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特点感知相应的思想情感。在学生独立完成分析父亲形象的任务后,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设置的旁批进行思考。如让学生寻找与父亲形象有关的旁批,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笔者让学生阅读思考旁批“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这样的窘态正体现了这位农民骨子里渗透出的质朴、忠厚、老实。即使台阶高了,有了炫耀张扬的资本,谦卑的父亲也张扬不起来,他的不自在让人心疼。由此,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谦卑在新时代,应该倡导还是舍弃。学生立足当前社会及现实生活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3.以次要人物为烘托
潘永鸿指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往往在文本中充当‘绿叶,以陪衬主要人物这个‘红花,用他们形象的相对性或者相似性来互相补充和丰富。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小说中往往是先后出现、一主一宾、一正一侧、一详一略,相映成辉。”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我”与母亲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台阶》这篇小说以“我”的口吻来讲述父亲与台阶的故事,但也有部分内容涉及母亲及“我”的言行。这三人的言行共同勾勒了一幅家庭和谐奋进图,并使得父亲的形象刻画更深刻。
小说第28段描述了父亲粗暴的动作和凶狠的语言,由此展现了父亲不服老、不认输的形象;而“我”的反应——“抢”“保持平静”,体现出对父亲的心疼,对父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理解,以及不愿意打击父亲的善意。
由母亲为父亲治疗的熟练程度,可见父亲受伤这事是经常发生的。这里反映出父亲的艰辛,母亲的细心、耐心、爱心。“我”和母亲这两个次要人物体现出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与尊重。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值得提倡并学习的。
这位农民父亲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追求以及谦卑,还勤劳能干、吃苦耐劳,有坚持不懈的毅力。这样的父亲让“我”敬佩、心疼。顾艳红认为,挖掘课文中蕴含的那些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培养有利的元素,可以促进以文化人功能的发挥。由以上可知,围绕主线问题,借助抓手,关注文本中的次要人物,从不同角度剖析主要人物的形象这一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
(二)情境型任务
任务三:隔空对话父亲,触发共情心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增强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丰富的情境任务、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直观形象和真切情感。《台阶》的教学中,在学生精准把握人物形象后,笔者通过设计情境任务,使学生融入故事情境与文中的父亲隔空对话,进而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小说第31段提道:“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若此时站在父亲面前的是你,你会做何回答?设计这一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隔空对话文中的父亲,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与体验。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面这位父亲,将自我置于小说情境中与“我”产生共情,体会“我”的复杂情感。对话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一个关心长辈的孩子的角度,体会到传承吃苦耐劳品质的重要性,感受到精神追求的延续。
(三)实践型任务
任务四:赞美自己的父亲
李森祥先生说:“我那时候一直酝酿着要写一个关于父亲的小说,就经常跟《上海文学》的老编辑周介人聊我父亲、祖父的故事。”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正对应着李森祥对父亲、祖父、恩师周介人这三位长辈的情感。文中的父亲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他的生活是千千万万老一辈农民生活的缩影。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导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教学了本文之后,联系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联系起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亲有什么样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心中对父亲的自豪感,传承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
笔者还建议学生课后与父亲共读这篇小说,和父亲一起汲取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
三、以文化人教学实践反思
(一)进阶设计的意义
金叶指出,经典小说的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识字读文,或是掌握某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文中父亲的优秀品质以及学会体谅、心疼自己的父亲。
《台阶》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展开,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感知文本的脉络与框架,细致品味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其中所设定的任务由易到难,再由难到易,环环相扣,更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问题型任务中“梳理小说情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解文本主要内容;“剖析父亲形象”的目的是让学生立足文本,品味相应的语言、形象。情境型任务中“隔空对话父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立足情境换位思考,并抒发自己的情感。实践型任务中“赞美自己的父亲”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学习优秀品质。
(二)现实意义
语文课程要在实践中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教文”不忘“育人”,“育人”要立足“语文”,用语文的方式育人,促进语文课程工具性和育人价值的和谐统一。当下,有些学生好吃懒做,不肯勤奋刻苦;有些学生迷茫地虚度光阴,没有精神追求;有些学生狂妄自大,不知朴实谦卑……很多优秀的品质被这些学生忽略,或者说他们被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了。此时便显出优秀文学作品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台阶》的教学便是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
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立足《台阶》,设计学习任务群,便是希望学生能继承相关的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荣维东,唐玖江,唐心悦.坚定文化自信,推动语文课程创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报,2022(6):63-71.
[3] 张玉璠.高中语文“任务群”内部关系的准确定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4):7-9.
[4] 潘永鸿.探析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的魅力[J].中学语文,2019(35):69-71.
[5] 顾艳红.面向以文化人的“宜人课堂”的实施路径[J].中学语文,2022(20):60-62.
[6] 徐振.情境任务让阅读教学熠熠生辉: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24):86-87.
[7] 金叶.境脉阅读:《台阶》主题的三重追问[J].语文教学通讯,2022(14):67-68.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