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训练对智障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干预研究

2024-06-21 15:09王亚梅王芬萍
西部学刊 2024年12期
关键词:分享行为智障儿童

王亚梅 王芬萍

摘要:分享行为是提高智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但部分智障儿童不懂得如何正确地与他人分享或不愿意分享,影响了其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移情训练能有效提升个体的分享行为。以1名10岁中度智障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她的分享行为现状,结合文献查阅,将对其分享行为的干预分为了解分享、体验被分享的乐趣,愿意分享但较被动,愿意主动分享三个阶段进行。在教师的移情训练下,孩子的分享行为显著提升。建议:(一)重视培养,充分利用教育机会;(二)学习掌握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三)重视家校合作与泛化。

关键词:移情训练;智障儿童;分享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2-0129-05

An Intervention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Empathetic Training on Shar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Wang YameiWang Fenping

(Yanxiang School in Yanta District of Xian City, Xian 710065)

Abstract: Sharing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establish a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m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society and participate in social life. However, some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dont know how to share with others correctly or are unwilling to share, which affects their social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mpathetic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individuals sharing behavior. Taking a 10-year-old child with moderat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r sharing behavior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intervention on her sharing behavio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understanding sharing, experiencing the pleasure of being shared, willing to share but in a passive way, and willing to share actively. The childs sharing behavior improved significantly under the teachers empathy training. Suggestions are: (1)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haring and make full use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2) learning to master various methods and applying them comprehensively; (3) paying attention to home-school cooperation and generalizing the objects and subjects of sharing.

Keywords: Empathetic training;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sharing behavior

智障儿童指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方面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且障碍发生在18岁之前的儿童[1]。受其生理或障碍的影响,加之家长溺爱或过度保护,使得其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相互分享的机会及能力的锻炼[2],大部分智障儿童的分享行为较差[3],具体表现为不愿意分享、分享较被动或不懂得如何正确与别人分享等。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标》学生适宜发展指标中明确指出,特殊学生要采用适合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4],说明不仅要提高智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更要引导其以适合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那么,哪些行为能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个体自愿将自身所有的物品或想法与他人共享使用或共享,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5]。分享行为不仅是儿童开展个体分享的过程,也是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过程[6],是一种合适的社会交往方式。良好的分享行为有助于智障儿童与他人更好地、更适合地进行社会交往,进而加强其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不断培养其与他人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7]。但目前我国培智学校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认知教育及其问题行为矫正等方面,对于其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分享、助人、安慰等关注较少。因此,有必要探究哪种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智障儿童的分享行为。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个体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8]。它能帮助个体理解、体会对方的情绪情感,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能够真正感受到身为一个分享者所得到的情绪体验以及作为一个等待分享的被分享者在经历等待时的情绪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增强自己对积极的情绪体验的移情,提高其分享行为[9]。因此,研究采用移情训练对1名10岁中度智障儿童果果(化名)的分享行为进行干预,探讨移情训练对提高智障儿童分享行为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果果(化名),女,10岁,中度智力障碍,在访谈家长及观察其后发现,果果接受他人分享给自己的物品,但不愿将自己的物品或自己先拿到的学校公共物品分享给他人,当他人触碰或直接拿走时,果果便出现情绪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大喊大叫、打人、跺脚、用手打自己的头部和手等。但果果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能够感受到他人部分愉悦和痛苦的情绪情感。基于此,研究者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采用移情训练,通过相互分享物品的方式引导其体验自身和对方的情绪情感,对其分阶段共进行了为期10周20次的干预训练。

二、移情训练的干预过程

根据果果的分享行为现状,结合文献查阅,研究者将对其分享行为的干预分为了解分享、体验被分享的乐趣,愿意分享但较被动,愿意主动分享三个阶段进行,具体情况见表1。

每个阶段的移情训练过程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提出分享。教师告诉学生要和别人相互分享某些物品。第二,体验分享。首先,学生接受他人分享。教师或学生的同学将公共物品或自己的物品分享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物品是别人的,别人愿意分享使用,因为觉得分享给他人自己很快乐。其次,学生分享自己的物品给别人。教师指出别人已将自己的物品分享使用,提出让学生将自己的物品分享给对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享的乐趣。第三,总结分享。教师总结学生和同学的分享行为,让学生深入体验分享的乐趣。

第一阶段:了解分享,体验被分享的乐趣

本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分享的含义,体验分享的乐趣。在干预之前,教师通过给果果家长发放自编的《强化物调查表》,并结合日常的观察,确定使用其最喜欢的足球和篮球作为本阶段的分享物品,但足球和篮球是学校的公共物品,本阶段的分享物也仅有公共物品。首先,教师拿出学校的公共物品足球和篮球,告诉学生是学校的足球和篮球,教师愿意主动分享给学生玩耍。其次,教师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踢足球和传接篮球,让学生体验被分享的乐趣。当教师发出邀请后,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踢足球、传接篮球,但当教师让学生再将球分享给教师时,学生直接抱球跑或者将球踢远。最后,教师告诉学生教师的感受,让学生共情体验。即教师很开心也很愿意把足球和篮球分享给学生玩。因为,一方面,教师认为当把球传递给别人,能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另一方面,足球和篮球都是集体活动中使用的物品,需要多个人一起玩,很多人也喜欢踢足球、传接篮球,自己也能体验到和同伴玩耍的乐趣。但当教师将球传递给学生后,学生直接抱球跑或将球踢远,教师并未体验到踢足球和传接篮球的乐趣。同时,教师告诉学生,当别人把足球和篮球主动分享后,可以把足球踢回给别人,把篮球传给别人,和他们一起踢足球、传接篮球,这样玩不仅能体会到踢足球和传接篮球的乐趣,也能体会到分享的乐趣。此外,因为分享,会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结果。在教师的移情训练下,学生初步了解了分享的含义,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将足球踢给别人,把篮球传给别人,和别人一起玩传接球,学生表示体验到了相互踢足球、传接篮球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别人分享给自己后的愉悦心情。

第二阶段:愿意分享,但较被动

学生在了解了分享的含义后,虽在口头上表示愿意分享,但行动上一开始仍不愿分享,甚至会发脾气,出现大喊大叫或跺脚、用手打自己的头部和手等自残行为。因此,本阶段的目标是在教师的移情训练下,学生愿意将物品分享给别人,分享行为整体较被动,但情绪问题行为频次减少。本阶段的分享物品包括公共物品和个人物品,具体为学生喜欢的足球、篮球、雪花片和彩笔。其中,公共物品训练思路为:首先,学生愿意将公共物品分享给较熟悉的人;其次,逐步愿意分享给较陌生的人。在本阶段,当教师提出让学生把学校公共物品分享给别人,和别人一起玩耍时,学生不愿分享,当分享物为球类物品时,学生经常出现第一阶段抱球跑或者将球踢远等情况,有时甚至会发脾气。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物品是学校的,学生可以玩,学校里的其他人(教师、学生等)也可以玩,其他同学和老师们也喜欢玩球类物品,如果学生能够将公共物品分享给别人,和别人一起玩,别人会很开心,别人也会把自己玩的物品分享出来,相互分享玩,大家可以玩的项目会更多,学生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分享的乐趣。此外,在分享结束后,教师会和学生一起总结训练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询问学生的感受,并对学生的分享行为做出评价,学生表示分享给别人玩自己很愉快。在教师的移情训练下,学生由最初愿意将公共物品分享给较熟悉的人,且分享次数逐步增加,到愿意分享给较陌生的人,且分享对象不断扩展,但学生有时会故意不掌控力度和距离,用力踢足球,无法将足球踢到同学身边。本阶段个人物品分享中,分享物主要为雪花片和彩笔。首先,由教师或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个人物品主动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使用;其次,教师提出让学生将自己的物品分享给教师或同学,学生表现由最初的不愿分享到在教师的移情训练下逐渐愿意分享,但有时缺乏耐心,甚至会发脾气。在此过程中,教师告诉学生,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彩笔分享给你,也分享给其他人,一起使用彩笔涂色完成了一幅漂亮的作品,提问学生看到完成的作品心情是否愉悦,当学生表达出自己愉悦的心情后,教师告诉学生,现在还有一幅作品,同学想借用你的彩笔给作品涂上颜色,穿上漂亮的衣服,如果学生把自己彩笔分享给同学,又会出现一幅漂亮的作品,而且是用同学相互分享的彩笔完成的,大家都会非常开心,因为不仅作品漂亮,而且同学之间也乐于分享,能够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在教师的移情训练下,学生将自己的彩笔分享给同学,分享对象也由较熟悉的人逐步变换到较陌生的人,并不断扩展。学生分享次数也不断增加,也逐步能够耐心等待同学使用完自己的物品。但在此阶段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整体较为被动,而且学生将最喜欢的物品留给自己,将次喜欢的分享给别人。活动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表示将自己的彩笔和雪花片分享给同学,看到同学玩得很开心,自己也很开心。

第三阶段:主动分享,体验分享的乐趣

此阶段的目标为在教师提出分享物品时,学生主动提出愿意将物品分享给别人。本阶段的分享物品包括公共物品和个人物品,其中,公共物品为足球,个人物品为彩笔。在本阶段,关于公共物品,当教师提问学生是否愿意将足球分享给同学或者提问学生想和谁分享时,学生口头表示愿意分享,实际活动中也主动分享给同学,有时甚至主动提出将足球分享给某位同学,且频次不断增加,当同学离开时,学生也主动寻找同学,提出要将足球分享给同学玩;在学生和同学分享足球,一起玩耍的时候,学生总是控制好力度和方向,轻轻地将足球踢到同学面前,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面带笑容,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当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将足球分享给同学玩耍是否开心,学生表示很开心,并提出改天还要和同学分享着玩。关于个人物品,当教师提出,要给作品涂色时,学生在没有使用同学的彩笔前,主动将自己的彩笔分享给同学。在涂色过程中,学生也将彩笔颜色最合适的、自己最喜欢的彩笔主动分享给同学,让同学涂色,且学生主动分享的频次不断增加,分享对象也由较熟悉的人逐渐扩展到较陌生的人,并不断扩大。此外,当同学涂色较慢时,学生也能耐心等待其涂完。涂色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将彩笔分享给同学的感受,学生表示很开心,下次也可以分享给同学使用。在教师的移情训练下,此阶段,无论是公共物品还是个人物品,只要教师表达出分享的意思,学生均明显表现出主动分享的意愿。

三、训练成效与建议

通过对果果分阶段进行为期10周20次的干预训练,发现果果的分享行为显著提升,不仅在个训课期间能够主动将自己喜欢的球类物品雪花片、彩笔等分享给同学,而且在日常课间活动中,也能够将自己喜欢的球类物品主动分享给同学,和同学一起玩耍。综上所述,移情训练能够提高智障儿童的分享行为。在采用移情训练干预果果分享行为的过程中,研究者认为采用移情训练干预智障儿童的分享行为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重视培养,充分利用教育机会。虽在培智课程中尚未专门安排相关的内容,但学会分享对于提高智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极其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机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教育热情,在教学内容和实际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分享教育。例如,在教学内容中,如果能合理地加入分享教育,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适时进行分享教育;当智障学生在校园里玩耍时,教师可主动询问智障学生能否相互分享玩具或邀请学生一同玩耍;当学生愿意把食物或自己的物品分享给同学时,教师要及时表扬,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适时、多次、不同场景的引导,让智障学生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萌发分享的意识,并用实际行动践行分享行为。

第二,学习掌握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儿童分享行为的方法除了移情训练,还有榜样示范、强化等方法[10],可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更高效地提升智障儿童的分享行为。当身边同学出现较好的分享行为时,教师还可运用榜样示范法,及时表扬,引导智障儿童向榜样学习;当智障儿童出现分享行为时,教师要立即进行表扬与鼓励,强化他们的分享行为,进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分享行为。因此,教师要理解移情训练,并灵活掌握运用移情训练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方法来进行干预,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重视家校合作与泛化。智障儿童的认知发展缓慢,且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一方面要扩充分享行为干预训练的物理环境,不仅要在校园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还应将其扩展到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实现家校社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但无论在哪种环境下,家长均起着关键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应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合力,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分享行为和干预方法,如教师可通过录制微课、小视频等方式辅助家长进行教学,并对家长进行训练方法的指导,进而更好地提升干预训练效果。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家长,多给予智障儿童一些分享的机会和信任,减少对其的过度溺爱和保护。另一方面,干预训练也要注意分享物和分享对象的泛化,学生愿意分享的物品应由自己不喜欢的逐渐泛化到喜欢的,分享对象也应由熟悉的人逐步泛化到较陌生的人[11],帮助智障儿童真正理解分享的内涵,真正做一个乐于分享的人,进而不断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其社会融入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移情训练能够提升个体的分享行为,本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但具体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观看视频、听故事、分享玩具、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但究竟哪一种更能有效提升,需因人而异。此外,大部分研究也发现,多种方法结合效果更佳,也可根据个体的兴趣点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SCHALOCK R L,BORTHWICK-DUFFY S A,BRADLEY V J,et al.Intellectual disability:definition,classification,and systems of supports[M].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0:17.

[2]韦小满,焦青,金星,等.弱智学生合作与分享行为的干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1):3-6.

[3]彭湘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执行功能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4]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22-11-03)[2024-01-1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2211/t20221107_975922.html.

[5]嵇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52-57.

[6]张勤.移情训练对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干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7]张丽艳.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现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8]杨欣妤,汪凯.移情训练对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8):25-28.

[9]LAIBLE D,KARAHUTA E,STOUT W,et al.Toddlers helping,sharing,and empathic distress:does the race of the target matter?[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21(9):1452-1462.

[10]CORNEJO R,et al.Serious games for basic learning mechanisms:reinforcing Mexican childrens gross motor skills and attention[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21(2):375-390.

[11]刘艳春,邓玉婷,张曦.智力障碍儿童对不同对象的分享行为:心理理论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4(2):160-168.

作者简介:王亚梅(197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市雁塔区雁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

王芬萍(1994—),女,汉族,甘肃平凉人,单位为西安市雁塔区雁祥学校,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

(责任编辑:赵良)

猜你喜欢
分享行为智障儿童
自在活动 乐在分享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对智障儿童的有效教育的策略
分享之路,从小起步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途径
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试论学生分享行为的培养
浅析如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