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从任务驱动、对话引导、活动强化、作业延伸等四个方向,深入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促使学生在自主预习、互动交流、活动探究、课后练习中独立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能力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6-63-04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育不仅仅强调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数学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只是要完成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十分必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更好地消化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从而真正地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够使学生主动发现数学问题中的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兴趣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充分挖掘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发展独立的人格和个性。[1]
最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重要要求,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不拘泥于传统思维定式,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新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思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自主预习中独立思考
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需充分认识到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认知、兴趣、能力各不相同。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以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为出发点,设计富有针对性和难度适当的预习任务,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所设的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同时又不能过于困难,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设计一份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任务单上包含“你能在钟面上找到1时、2时、3时等时间点吗?”“你知道钟面上的12个数字代表什么吗?”“你能画出24小时的钟表吗?你知道一天中什么时间段是早上,什么时间段是晚上吗?”等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时间的基本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尝试回答预习任务单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话语解释“小时”“分钟”等时间概念。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方向地努力。最后,为了确保自主预习的有效实施,教师还需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持续跟踪和指导,定期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适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二)对话引导: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独立思考
1.教师提问,驱动思考
对话引导作为一种关键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可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教师的提问应当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避免学生陷入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的泥潭。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分数除法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除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蕴含的数学奥秘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其次,教师的提问应当具有针对性,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当你看到商品的打折信息时,你会如何计算打折后的价格?百分数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理解百分数的概念、转换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教师的提问还应当具有持续性,能够持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为例,教师可以提问:“除了教材给出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用到负数的场景吗?这些场景中的负数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持续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
2.学生提问,促进思考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提问不仅能够主动探索知识,而且能够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引导,故意留下一些疑问,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填补这些空白,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为例,教师提前准备1元、5元、10元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告诉我,这些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出面值不同,并在思考后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1元和10元的面值差这么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人民币的特征,如颜色、图案、数字等,并为学生解答:“人民币的面值是根据我们国家的经济情况和历史原因来决定的。1元和10元的面值不同,是因为它们代表的价值不同。元是人民币的单位,10元是1元的10倍,因此它代表的是更大的价值,这也是10元可以换成10张1元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对话引导,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内化知识。
学生提问的过程实际上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这种思考正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反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3.学生互问,深化思考
学生互问是深化思考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基于此,教师应创设开放和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探讨问题时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无需担心因错误而受到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非主导,更多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立即指出错误,而应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引导学生通过互问和讨论来发现错误所在,并探索正确的解题方法。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为例,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缺数”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确定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并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趣味性提问:“如果你有10支铅笔,而我有的铅笔是你的3倍,我有多少支铅笔呢?”在互问结束后,每个小组可以选出一个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从而让全班学生都了解到不同小组的思考过程。
通过这样的对话引导学生互问讨论,学生不仅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学会了如何思考,知道如何基于复杂的信息寻找答案,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
(三)活动强化:使学生在活动探究中独立思考
1.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让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特别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力更是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巧妙设计生活情境、趣味性情境等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探究中独立思考,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情境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是情境创设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故事导入,播放一个简短的动画故事,讲述三个好朋友(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冒险历程。教师还可以使用互动软件,让学生自己拖动三角形的边和角,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感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概念,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使之既能够反映出数学本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灵活融入拓展性内容,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引领学生探索数学与其他学科及领域的联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使用手中的磁力棒和小铁球,模拟图形旋转的过程。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旋转的原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内容,向学生介绍著名画家毕加索如何运用旋转和对称原理创作出极具特色的画作,引导学生探索数学与艺术的联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知识,还能够建立起学科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的思维结构。
(四)作业延伸:使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独立思考
作业延伸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具有思考性、创新性、实践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作业延伸不仅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针对线下作业,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设计巩固知识点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设计拓展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作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物品,用分数表示它们的部分或整体,并计算它们的和或差。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设计部分涉及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复杂应用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巩固学生对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线上作业作为作业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数学网站、在线课程、App等,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方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确保作业延伸环节的有效性,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作业反馈。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认真批改,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思考,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反馈出的问题,教师要指出症结所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独立思考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其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学业成就,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新秀.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探讨[J].山西教育(教学),2023(8):21-22.
黄芬芳 / 福建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厦门 36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