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乐、实、活”的数学课堂中减负增效

2024-06-19 08:57俞芳
教育界·A 2024年12期
关键词:减负增效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摘要】 为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并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应尝试将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转变为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教师可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探究,深入领悟新知内容;让学生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拓展,启迪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减负增效;“数学有趣”

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把单调乏味的数学计算教学、计算训练转变为充满趣味的探究过程。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挥学习潜能,通过亲手操作和探索交流的方式扎实推进数学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拓展、启迪思维,感受成功的喜悦,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1]。因此,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鼓励他们进行观察、实践和互动,进一步深化对数学的认知,并学会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不仅要有趣味性、创新性和多元性,还需要考虑科学性、目标性和实效性。在创设情境时一般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情境教学的节奏

情境教学节奏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在情境教学中用时过多,可能会压缩学生当堂思考以及巩固练习的时间;反之,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要合理安排时间,让情境成为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的“跳板”。

(二)找准情境教学的切入点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还要考虑适用性与切入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选定情境教学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情境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元素,为学生提供全面且清晰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味”。

(三)注重情境教学的层次性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思考深度有效结合,以确保情境教学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在低年级数学课堂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大情境”为主线,串联各个不同层次的“小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

二、动手操作,丰富感知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以及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可能会导致低年级学生难以掌握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动手操作上,让他们通过“摆一摆”“拨一拨”等手脑结合的操作活动,丰富学习感知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一)学具操作,理解算理

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教学为例。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进位)”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信息列出加法算式,而后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和计算。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6根小棒和4根小棒摆在一起,满10根就捆成一捆;有的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当个位上有4粒珠子,再拨上6粒就是10粒,这时应该拨下个位的10粒珠子,在十位拨上1粒珠子;有的学生用竖式计算,当个位相加满10就向十位进一……学生通过操作逐渐理解并掌握“进位”的知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直观呈现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二)结合珠算,知识迁移

教师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技巧的应用能力,即“活动中学数学,操作中明算理”。 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将珠算教学作为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珠算先行,口算笔算紧跟”的同步教学方式。珠算的算理、算法、口诀等与笔算的相关知识有着相似之处,在掌握珠算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的推理、迁移思维,进而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 如教授“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算盘进行24+6的计算,学生珠算个位加6时的操作方法是:拨下个位的所有珠子,在十位拨上1粒珠子。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这样,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三、探索交流,发展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2]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需要将学习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讨论,进而思考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学习乐趣,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自主探索,深究算理

理解算理是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运算水平的核心。学生应能够掌握算理的含义,进行主动转移和类比推断,从而理解新的算法。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在教授“隔位退位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当学生遇到计算困难时,教师启发学生:“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而十位是0,怎么办?”由此,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有的使用计数器进行计算,有的画出直观图进行判断,有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而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充分激发思维能力,自主探索合适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口算,形成技能

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口算训练时,教师应注意分层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口算练习。对于数学基础薄弱、口算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少量的、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口算题,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对于基础较好、口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口算步骤较多的题目,在速度和准确率上提出较高的要求,进而训练学生口算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开展“听算”练习,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进而形成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三)增强估算意识,提升质量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估算需要以口算作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对数的相对大小有敏锐的感觉。学习并掌握一些简易的估算策略,有助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利用数学思考模式来评估计算结果的正误,这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数字感知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精心预设,关注生成

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动态生成”。同时,课堂中那些无法预设的元素,也可能具有教学价值,为课堂提供教学资源。

(一)让预设服务于课堂的自然生成

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并且能够灵活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状况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追求真实自然,将预设之外的元素转变为教学资源,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呈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教学生活情境。

(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的统一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和最优化的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授“8加几”的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在观察、探讨等活动下自主寻找解题策略,体验多元化的解决办法。在展示板书时,教师可以注重“凑十法”的使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凑十法”的原理。如“8+7”的计算,因8和7距离10都较近,所以可能会产生两种“凑十”(即把8变为10或把7变成10)的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图来辅助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应用“凑十法”解决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逐渐积累关于“凑十法”的直观感受,促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和本质。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还会用“平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进行计算,教师可以对这些方法进行展示和归纳总结。可见,教师精心预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计算方法多样性和最优化的统一。

五、寓教于乐,减负增效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教师需要不断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反复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但是,一味地进行重复、单调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枯燥,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一)游戏呈现,层层深入

设计训练时,教师需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取得各自层次上的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围绕可爱的动植物或者学生喜爱的动画角色设计训练 ,让学生参与一些有趣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带领蜜蜂引路”“小鸟返家”“小熊闯关”“给小树治病”等富有创意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互动,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作用,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激发学习兴趣。

(二)竞赛参与,激励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口算大王比赛”“进步之星比赛”“珠心算比赛”“每月过关赛”等计算竞赛活动,在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利用竞赛机制激励学生学习数学。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竞赛活动的结果,检验计算教学的效果,并进行反思总结,逐步优化教学模式。

(三)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训练不是将习题简单地叠加。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练习题,使其突出重点,并注重优化和拓展,以便多层次地展开训练。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拓展延伸题,发展学生能力,启迪思维,开拓智力。比如教授“9加几”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组复习题来强化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展示具有结构性的表达方式,如9+□=1□。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总结规律。这种具有结构性的表达方式能够反映出“9加几”的基本运算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约美感,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

结语

想要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乐、实、活”课堂教学结构,小学数学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探索交流,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应以“动态生成”的理念深度挖掘教学资源,寓教于乐,优化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应提供积极的正面反馈,让课堂教学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彩意.多种渠道,让学生热爱数学[J].新课程导学,2013(18):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俞芳(1973—),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减负增效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轻摆渡,济江川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初中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新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