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军
【摘 要】 随着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针对学前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回顾和教育实践的深入分析,探讨了教育方式的差异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过程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涉及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的多方视角,目的在于深入理解衔接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文章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识别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衔接的主要问题,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促进学前儿童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衔接;语言教学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学生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过渡,学习方式由以玩为主转向以吸收专业知识为主,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巨大,存在着鸿沟。特别是在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初期,学生往往会感到茫然和不适应。针对此情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指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
一、学前语言教学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差异表现
首先,学习任务不同。学前教育侧重于智力开发和幼儿身心发育,不强调对知识的硬性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各个幼儿园的人文和语言课程内容并不固定,主要开展游戏主题活动以及与语言、数字和社会常识相关的活动,学习任务并不明确。小学则有所不同,学习任务更为具体。小学语文课程包括学习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和口语教学,专业性较强。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辅以教育和自主学习,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系统化和有序化,学习任务更加清晰。
其次,学习方式不同。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主要通过活动、游戏和认识汉字等方式展开,通常会结合实物或身边的东西进行游戏学习,并将发现式学习作为主要补充手段。尽管幼儿可以通过图像和实物认识简单的汉字,但口头表达与汉字的联系并不紧密,学习方式更注重娱乐性,不要求对语言的全面掌握。相比之下,小学阶段有明显差异。一年级学生首先学习汉语拼音,然后用拼音学习汉字、词语和句子,最终理解整段内容。这种学习方式更加系统和规范,小学阶段的教育工具性和人文主题特征更为突出。
最后,是各方态度不同。在学前教育阶段,尽管存在一定的教育任务,但幼师和家长对幼儿学习情况的关注相对较低。他们更关心的是幼儿的健康和快乐,而不太关心幼儿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幼儿自身也意识不到存在学习任务,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的娱乐活动。然而,小学阶段情况截然不同。受到功利教育的影响,各方对待学生学习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家长会将孩子的成绩与他人作比较,而学生的成绩也成为评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导致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层层的压力最终也会传递到学生身上,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学习任务。
总之,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如果幼小衔接不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学习的态度。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对策
(一)教师层面
1. 加强学前和小学阶段教师的沟通
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前和小学阶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具体而言,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应该保持频繁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双方形成合力,有效地促进两个阶段的教育衔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还需要加强两种教学模式或制度之间的深度交流。通过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育现状,针对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突出专业教学交流的重要价值。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参加小学的讲座和公开课程,接受与小学教育相关的专业培训,进一步了解小学教师的工作核心,为前期的基本准备做好有针对性的工作。另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幼儿园和学生未来就读的小学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幼儿到小学参观,让他们了解小学生活,避免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同时,小学教师应主动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了解学生进入小学前的真实学习和生活状态,以此为基础,为教学打造新思路和新方向,布置合理的任务,确保学生在过渡到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
其次,学生在进入小学的初期,面对新环境、新老师和新同学,通常会感到陌生和害怕。同时,教师可能缺乏对学生整体语言水平的准确了解。因此,为了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时间与他们展开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之前学过的内容以及目前的整体能力水平。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后续教学内容与学前内容重复,以免部分学生产生自满心态,导致不愿投入学习。另外,如果新教学内容与学前内容脱节严重,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压力过大,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意识到不同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存在差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 延续和模拟学前教育环境
听、说、读、写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维度。在这些维度中,“听”主要关注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听课期间的专注度;而“说”则着重于学生日常运用汉语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这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传统的小学教学方式过于严肃,与学前教育环境相去甚远,这并不利于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因此,教师应该借鉴学前教育的策略,创造一个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学习,从而提升他们掌握知识的速度。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执行严格的学习标准时,教师应采用温和的方式,结合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效率为目标。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写字姿态进行严格要求,采用娱乐化的方法及时引导写字习惯不良的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预防近视和驼背等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情境游戏活动,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构建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关的各类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游戏,从而创造出舒适、惬意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压力,增加他们的投入度。最后,教师应激发学生对语篇文章的阅读兴趣,例如邀请学生分享最近阅读的精彩文章,以此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时,对感兴趣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归纳或摘录,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教育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顺畅衔接。
(二)学生层面
1. 转变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教学方式,引领着教育方向,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着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考试和分数被视为小学教育的主要评价方式,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然而,学前教育并不采用这种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上的差异成为幼小教育衔接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当教师不再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时,才能改变应试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在学前和小学教育衔接方面,最关键的是关注学生的态度。例如,是否喜欢听、说、读、写,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是否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和对文本书籍的爱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当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当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时,教师应该将其作为表率。教学评价应该从点滴做起,逐步改变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基于学生心理,优化学习环境
学生的心理发育呈现出线性轨迹,从幼儿大班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进入小学并不意味着心智会立刻变得成熟。相对而言,幼儿园的环境更为宽松,幼儿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因此,小学教育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创造与之相似的环境。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气氛有助于提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频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对教室进行布置,营造出更有学习氛围的环境。针对一年级教室的设计,尤其要注重对墙壁的装饰,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希望得到重视和赞扬的心理特点,在学习园地中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和受到的重视。例如,在教室的右墙上设置学习园地栏,贴上“我喜欢学习!”的标语,以绿树为底色,每次进行读书评比和课堂学习评比时,在树上贴满“苹果”或者“星星”;而左边的墙壁则可以成为“小作家的天堂”,每次学生们写作练习的好作品都会被贴出来,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们的“成名作”旁边简单地写上几句“作家简介”,并贴上学生的照片。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让阅读、写作等学习的基本活动随时都能进入他们的视野,深入他们的脑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纪律问题,这也是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挑战。在幼儿园时,幼儿自由活动,缺乏纪律概念;而到了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安静听讲,认真学习,这种环境的转变对许多小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挑战。针对此问题,教师应该灵活开展纪律宣传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纪律观念和规则意识深入学生内心。教师可以采用观看视频、演绎短剧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班级纪律是为了保护每个人,遵守纪律是为了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教师应该避免过于严厉的呵斥,尽量减少规则和纪律对学生学习的束缚。
(三)家长方面
孩子进入小学,标志着幼儿园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小学一年级的正式开始,中间存在着幼小衔接的问题。家庭教育不同于课程教学,很多知识可以在日常的交流中完成,因此家长更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一方面,这可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丰富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对一些一年级学生家长的采访结果显示,孩子在入学的最初几周,由于生理、情感、学习和交往等方面都正处于衔接转变的阶段,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迅速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家长在孩子入学时必须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首先,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孩子入校后的表现和成绩,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学习成绩虽然不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但却是最直接的反映。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的成绩表现反映了他们对新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因此,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反应,从日常起居、饮食、午休到完成作业、入睡等方面观察孩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引导。
其次,父母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入学后的真实感受。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耐心倾听他们分享上学的故事。当孩子学到新知识时,父母应该给予表扬;当孩子因错误或缺乏信心而感到困扰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和帮助。只有实时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情况,父母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最后,父母要给孩子充足的成长和发展时间,不要急于求成。孩子刚进入小学阶段,由于不习惯,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在此阶段,父母不应过于急躁,更不能苛刻指责孩子,否则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父母应该分析问题的原因,并积极地帮助孩子纠正,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育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上的区别。他们需要充分利用学前娱乐教育的优点,同时规范管理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解决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角度入手,形成合力。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掌握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 蒲彩红.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2] 王丹丹. 幼小衔接视角下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20.
[3] 刘小玲. 优化学前与小学语文教育衔接的微观对策[J]. 语文天地,2018(36):19-20.
[4] 宫秋楠. 学前与小学语文教育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新课程:上,2017(12):6.
[5] 吕佳. 语文教学中幼升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