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将语文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开展跨学科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活动,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艺术学科;科学知识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据此,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语文学科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让学生学到更丰富的知识,赋予语文课堂更大的魅力。
一、融合信息技术,增加语文趣味性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拓宽教学空间,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可以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空间受限、资源匮乏等问题,给课堂注入新鲜活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拓宽教学空间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特点开展跨学科教学,创建班级网络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开展学习,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教师可以将预习单和导学微课上传到班级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班级网络平台展示学生预习资料,让学生交流预习成果;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实践类作业,让学生把作业成果上传到班级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与交流。这样,教师就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质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搜集与整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与主旨,接着将预习成果上传至班级网络平台。教学开始后,教师组织学生熟读三首古诗,通过班级网络平台浏览与交流预习成果,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古诗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内涵,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在课后,教师让学生从三首古诗中任意选择一首,将其改编为一篇小短文,并上传至班级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与交流。
在利用班级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时,教师要注意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借助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知识,拓宽自我的学习空间。
(二)创设教学情境
基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新课标提出要增强课堂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在融合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媒介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课堂情境化,让学生基于真实的场景进行语文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开始,教师播放关于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较为全面地了解圆明园的建筑、藏品、功能等,感受圆明园的文化、历史与艺术价值。视频引起了学生对圆明园强烈的兴趣。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让学生边阅读边想象画面。接着,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明园的认识。然后,教师以“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最后,教师播放圆明园毁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在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主题,使教学内容情境化、趣味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学习的家园。
二、融合艺术学科,增强语文课堂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课文往往文质兼美,不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还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定的艺术知识融合到语文知识中,以提升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一)融合音乐学科
在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如童谣、诗词等可以配乐演唱,有的课文内容则与音乐相关。可见,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具有融合的条件。教师通过结合音乐开展课文讲解,可以增加课堂的魅力,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开始,教师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想象画面,体会音乐的意境。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给学生布置自主阅读并翻译课文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接着,教师让学生再次边朗读课文,边想象伯牙的琴音,并说说音乐的哪个部分表现的是高山,哪个部分表现的是流水,谈谈自己对琴音的感受。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能较好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文本内容与琴音共同营造的音乐意境,深化对知音之情的感受。
音乐与语文的融合能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合音乐学科知识,要注意明确音乐的辅助作用,点到为止,不要将语文课上成音乐课。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融合教学的作用。
(二)融合美术课程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往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尤其是一些叙事状物类文本。因此,在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美术学科知识,借助美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深刻感受文本所蕴含的画面美。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图画、依文画图、摄影等美术实践,从而帮助学生丰富阅读体验。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白鹭》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开始,教师给学生呈现关于白鹭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白鹭优美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白鹭产生深刻的印象,产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同时观察教材插图,想象白鹭静立与活动时的优美神态。在学生完成朗读和观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交流,了解白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接着,教师以“白鹭美在哪里?”为问题引导,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品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掌握白鹭的形象特点,感受比较、排比、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巧妙之处,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与意境美。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绘画或者摄影的方法呈现一种小动物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美术知识,教师要注意结合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跨学科教学,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丰富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路,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文本。这样的融合教学更有价值,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融合科学学科,增加语文知识性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文章。这些课文将科学知识融入生动的文字描述之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充满了科学的趣味,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新鲜的阅读感受。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语文学习和科学探索进行巧妙融合,让学生通过新鲜有趣的学习活动进行自主阅读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一)进行科学知识讲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普类文本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内容生动新颖。教授这类课文时,教师不能让课堂变成纯粹的语文课,更不能让课堂变成专门的科学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具体的课文内容,在课文讲解中融入相关的科学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让学生体会世间万物的奥妙。如此,教师能增加语文课堂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琥珀》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开始,教师结合标题生成问题—“琥珀是什么?”,以问题激趣,让学生自主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知道琥珀是一种由松柏科植物的树脂形成的化石。然后,教师问:“科学家并没有亲眼见到一万多年前的情形,他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块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勾画文中重点语句,找出科学家判断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理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大致时间,以及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素和巧合因素。通过学习,学生意识到科学家对琥珀的推理是合情合理的,感受到科学家设想的巧妙之处,掌握关于琥珀的科学知识,并且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语文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是,教师要注意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不要过多干预学生。如此,才能让学生自主发现科学趣味,增强阅读兴趣。
(二)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有的科普文章不仅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还给学生展现科学家对科学知识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在教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将科学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科学探索的方法进行实践,增强课堂的活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蝴蝶的家》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走到大自然中对蝴蝶的栖息习性进行观察。学生可以选择白天观察,也可以选择晚上观察。同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搜索等方法获取更多关于蝴蝶的资料,更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蝴蝶的特点。学生需要将观察到的情况与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图文资料,并上传至班级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在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认真阅读课文,同时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思考。学生阅读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蝴蝶住在哪里。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提出问题:蝴蝶是怎样凭借自己独特的身体构造抵抗风雨侵袭的?此问题作为学生课后实践的任务。在课后,学生需要再次观察蝴蝶的栖息情况,并以“蝴蝶的家”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这样,教师通过科学实践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活力。
在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科学探究实践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实践活动的难度,并且使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积极地在课前科学观察、在课中交流探索、在课后拓展实践,从而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增强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结语
总之,语文学科的特性使得它同其他学科具有各种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教学是重要的教学趋势。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教学需要将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融入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内驱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学生获得全新的语文学习体验,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寿礼.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教学价值及方法探究[J].家长,2023(20):67-69.
[2]刘世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三有”教学思考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23(10):69-71.
[3]卢秀芳.融·跨·创: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三条路径[J].小学教学设计,2023(22):62-65.
[4]李雯雯,陈国华.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涵、特征和设计策略[J].现代教育,2023(7):50-54,64.
[5]蔡春龙.教材论视角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的溯源与确立[J].福建教育,2023(36):34-38.
作者简介:王祝军(1980—),男,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