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分析

2024-06-18 16:38叶维娜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乡村振兴

叶维娜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171-06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应当密切关注两个基本点:一是艺术与乡村的关系,二是三个“本土化”原则。乡村艺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于助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笔者选择宁波地区东、西、北三个区域的代表性特色乡村,探索艺术乡村建设是如何站在村民的立场,立足乡村实际,密切联系村民,以挖掘乡村独特的精神内涵为核心,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在地性艺术创作,并通过乡村艺术建设实现乡村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发展的。具体到实践层面,推进乡村艺术建设既要多主体联动,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在地性的艺术创作,也要引导相关专业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艺术实践中,还应当利用新媒体讲好乡村故事。只有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乡村艺术建设才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艺术  精神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宁波市教科规划(终身教育)专项课题成果,项目名称:村艺盎然艺术乡建赋能共同富裕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2YGHZS-YB1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段时间以来,乡村产业、农业经济始终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热点,但文化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相对滞后、弱势的边缘状态。这既不符合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系统性要求,也无助于畅通城乡要素及促进城乡融合。只有加快推进乡村艺术建设、形成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才能从蓝图照进现实,才能切实实现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核心内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最基础、最核心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艺术与乡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的。乡村是根基,是艺术创作的舞台与渠道;艺术是动力,它利用自身的创新性、创造力、创意性作为“杠杆”,来“撬动”乡村固有的生产生活形象建设,使之从相对陈旧落后的状态跃升至更具时代特色和艺术风貌的新境界。艺术与乡村的结合共同构建起更高水平的审美共感形式。作为承载艺术的根基之地,乡村将经历从物质到精神的蜕变与升华;作为创新与创造的内生动力,艺术和艺术家在与乡村的融合中逐渐从体验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

其二,艺术助力乡村始终秉承三个“本土化”原则,即资源本土化、要素本土化、路径本土化。资源本土化,是指乡村艺术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始终是乡村本土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这既取决于乡村自身文化、民俗、民情的区域属性,也是乡村艺术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要素本土化,主要指人员要素、技术要素、制度要素等均需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任何脱离本地属性、特点、需求的要素不仅难以长久,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乡村艺术建设的可操作性。路径本土化,则指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植根于乡村固有的风土人情、民俗传统,确保现代艺术创作既源于乡村,又属于乡村、融入乡村。这也是避免乡村艺术脱离现实,出现假、大、空等风险隐患的现实路径与可行性措施。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乡村艺术建设,能够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和美乡村建设,还可以拓展农村经济的范围。这些重要意义需要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萧伯纳指出:“艺术是我们给自己做的一面镜子,用有形的物质映照无形的思想。我们用玻璃镜子照自己的脸,用艺术作品照自己的灵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艺术都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戏曲艺术……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程。进入新时代后,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现代艺术则成为更具时代特色的艺术形式与内容。而当信息技术全面普及,互联网更加成为多元艺术文化深度推广与应用的最强助力。可见,艺术的价值无可比拟、无法替代。

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实现最基本的生理性需求后,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譬如安全感、社会交往、情感、尊重等。而艺术与审美不仅普遍渗透在以上各种高层次需求之中,还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具创造性的部分。从这一角度讲,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重要价值及现实意义之一,就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比如,越来越多的乡村中出现了小型图书站、微型阅览室。又如,在节日或庆典中还有广受欢迎的传统戏曲节目等,这些都是抚慰人心、润泽思想的精神食粮。即便地处偏远、劳作辛苦,乡村村民也能在愈发多样的艺术形式中获得放松与愉悦。

(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与城市艺术建设一样,乡村艺术建设也涉及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不少艺术活动依然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譬如图书馆、音乐厅、电影放映室等。这些硬件基础设施不仅构成了乡村艺术建设的客观组成部分,也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诸如阅读、音乐、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才能有服务于乡村的平台和载体。而基础设施的构建与完善显然超越了艺术建设领域,这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乡村治理机制与模式的完整性、全面性,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提升乡村治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进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

(三)拓展、创新农业经济范围和形式

艺术是跨越多个专业,覆盖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复杂活动。艺术也是广大基层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总结与提炼,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基于艺术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既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也是社会生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历史必然。而艺术的跨界融合决定了乡村艺术建设可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促进农业的创新发展。换言之,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又一重要意义就在于拓展、创新农业经济的范围和形式。譬如乡村文旅,这是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最具生机与活力的部分。仿佛在一夜之间,“稻田画”“麦田画”等纷纷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大地上,原本平淡无奇的土地转眼间成为吸引越来越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甚至影视创作领域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乡村艺术建设的广阔天地。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神笔马亮》以喜剧的形式描绘了艺术扶贫的新图景,其本质上反映的正是乡村艺术建设引领和开拓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基本原则

推进乡村艺术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不能随意而为。只有在一定原则下有目的、有方向地推进艺术建设,才能让艺术在乡村建设中体现价值,从而提升乡村的艺术水平。具体来说,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这两大原则。

(一)以人为本

艺术创作是人类创意思想的结果,也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乡村艺术建设是乡村人在乡村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活”的艺术。乡村艺术建设不能脱离乡村环境的现实性,且需要在村民的充分参与和密切接触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乡村艺术建设需要在不同区域人民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也就是要在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推动情感与体验的交织与叠加。因此,乡村艺术建设需基于文化的共通性、情感的共有性探索适合大多数人的渠道与路径,譬如乡土情结、怀旧意识、人与自然的共生性等。

(二)因地制宜

经济是基础,艺术是上层建筑。乡村艺术建设受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加之区域间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民情的巨大差异,推进乡村艺术建设还需始终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乡村艺术建设应当最大限度地实现就地取材,也就是充分利用本土的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以实现降本、提质、增效。这是确保乡村艺术建设行之有效、行稳致远的核心战略。另一方面,乡村艺术建设务必植根于本土传统文化,在立足于本地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加以时代化的演绎和创造。这是避免乡村艺术建设“水土不服”的重要措施与策略。

(三)循序渐进

生活的现实左右着艺术的创造性。艺术的创造性也在推动和引领生活现实不断朝着更高水平发展。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其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扎实、受众稳定。这使乡村艺术建设更加倾向于维持传统而较少主动创新。但艺术创作显然不能满足于原地踏步,更多富有时代性的艺术创新也需要逐渐融入乡村艺术建设整体架构之中。换言之,新时代乡村艺术建设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逐步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因此,循序渐进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又一基本原则。

一方面,乡村艺术建设循序渐进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夯实硬件基础设施,也就是在基层文化场馆、文化活动中心等硬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提高建设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夯实乡村艺术人才基础。特别是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意回乡创业就业之际,乡村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引进年轻艺术人才,进而通过年轻艺术人才的新思想、新行为,加快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时代化、现代化发展。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多主体联动,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在地性的艺术创作

“艺术乡建”是以文艺融入乡村建设,重新建立人与人、人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激活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创新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复活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治理,从而使乡村获得更高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幸福感”,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从“艺术乡建”重新链接人、乡村、自然的复杂性可以发现,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全面、创新等根本特征涵盖范围广泛,往往超出单个个体或少数群体的认识范畴,需要所有关联方系统联动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这就需要乡村艺术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实行多主体联动,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在地性的艺术创作。

比如,浙江万里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于2021年6月与鄞州区横溪镇及鄞通集团开展合作,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共赢,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签署了“一镇一企一校”合作协议。各方着眼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项目,开展前期资料收集与现场考察,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同时,分阶段、分步骤地拓展乡村艺术建设关联领域,包括乡村艺术特色旅游、艺术文创产品开发与生产等。在此基础上,镇、企、校还将合作的触角延伸到包括未来乡镇开发设计、战略规划、政策研究、科技创新等更多领域与层面。

从该案例不难发现,本土化原则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底层逻辑。只有坚持本土化原则,才能确保乡村艺术建设的基础扎实、受众稳定,并在基层群众更高认同感与接受度的基础上实现有序实施与可持续推广。同时,本土化也是在传承优良传统基础上加强创新创造的核心与关键。广大乡村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对单纯,因而传统艺术与历史文化较少受到现代流行元素的侵蚀或破坏。这种纯粹性有利于规避艺术作品面目雷同、模糊不清的缺陷与弊端。只要艺术创作与建设方面切实遵循本土化原则,推进乡村艺术建设就有了更大的机会和条件提升其独特性。这也是助力乡村艺术建设优质高效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引导相关专业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进行艺术实践

无论乡村振兴还是艺术建设,人的因素都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过程中,年轻人越来越成为艺术创新与创造的中坚力量。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还需引导相关专业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艺术实践中。比如,加强乡村与艺术院校的合作。艺术教育是时下不少大专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许多年轻学子比较热衷和青睐的热门专业。不过,艺术专业学习也是需要大量实践锻炼才能逐步积累经验的渐进过程。而部分院校的艺术教育相对欠缺实践机会与场地,这也是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主动权与话语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广大乡村无疑是艺术教育与实践最为广阔的舞台。尤其在一些相对偏远的乡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后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与老人。这不仅造成了乡村文化艺术生活的单调乏味,还动摇了原本稳定牢固的乡村传统文化基础。因此,乡村与艺术院校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类问题。

一方面,艺术院校可以通过送艺下乡的方式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艺术生活贫乏的困境。另一方面,艺术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在乡村广阔舞台上的表演观察生活、积累经验、丰富阅历。同时,纯朴的乡村环境也有助于艺术院校及其师生体验生活,并在与广大基层群众的紧密互动中激发创作灵感、拓展创作渠道。这对艺术院校师生“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大有助益。

(三)以乡村艺术环境美化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个问题不仅体现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上,也体现在许多乡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依然存在“脏、散、乱、差”的不良状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从客观层面着手,以艺术美化环境既是乡村艺术建设最直接、最直观的路径与手段,也是以美丽环境带动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

比如,2022年7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分院组织了若干大学生队伍,分别赴东钱湖、奉化、慈溪进行艺术实践。其中一支学生队伍围绕“韩岭古镇 宋韵文化”的主题,为东钱湖韩岭古镇探索了一条更加立体的宣传推广道路。学生们经过全方位调研与分析,对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进行宋韵文化宣传。他们拍摄制作了韩岭民宿文化宣传短视频,并在新媒体平台推广。他们还对宁波东钱湖韩岭古镇当地的特色人文、网红产品等进行深入挖掘,对文创产品进行设计包装,并有针对性地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宣传。

又如,结合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强艺术环境美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热点与焦点。文化旅游产业要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有现代生活的实用性,又要有体现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特色的艺术性。而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也可以吸引包括大专院校等专业机构的参与。譬如,各地美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写生、文化支农、文化志愿服务等形式送艺术下乡,将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描绘、制作在乡村土地上。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能够扮美乡村人居环境,而且还能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点睛之笔。

(四)坚持乡村艺术教育,持续夯实乡村艺术建设人才基础

乡村艺术是乡村群众生产生活的总结与提炼,是人与环境互动产生的结果。然而,艺术也需要经过人的创造性劳动得以升华,这种创造及升华通常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引领,才能实现代际间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坚持乡村艺术教育,持续夯实乡村艺术建设人才基础不可或缺。比如,基层文化场馆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宣传教育的职责。许多乡村地区欠缺艺术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匮乏,特别是专业艺术教育人才队伍基础薄弱甚至缺失。这不仅是因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乡进城打工,也是因为不少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难以对艺术人才产生吸引力。

相比之下,基层文化场馆不仅具有相对丰富、完整的艺术教育资源,而且与乡村的联系相对紧密。因此,基层文化艺术场馆需要增强对乡村艺术建设的主动服务意识,将推进乡村艺术教育纳入本职工作范畴。基层文化艺术场馆可以通过送教育下乡的方式为乡村培养艺术人才,也可以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吸引基层民众参与艺术学习,还可以通过办展、表演等各种形式兼顾艺术与教育。

五、结语

202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意见》的出台,一方面说明新时代乡村振兴仍然在治理层面存在短板,另一方面则说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尚有大幅提升的空间。而艺术建设无疑是最直接、最直观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与手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艺术建设既有丰厚、绚烂的资源禀赋,也不乏“高手在民间”的能人巧匠。但相对欠缺的是系统有效的规划设计,以及更加富于时代气息的艺术审美新创意。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就是要深化融合联动、进一步畅通城乡艺术要素流动。

同时,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技术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潜在动能。技术赋能艺术不仅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也将通过技术的快速迭代持续拓展艺术创新的广度与宽度。同时,乡村振兴与艺术建设始终是与人的思想行为息息相关的活动。人的因素从根本上影响着乡村艺术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也是推进乡村艺术建设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只有从客观到主观、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面综合施策,乡村艺术建设才能不断挖掘乡村本土艺术的潜在价值,才能实现内外力联动之下的价值最大化。这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效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可行性策略,也是新形势下切实践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汪漪,刘金峰.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及实现机理[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10):94-99.

[2]郭晨朋.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南方论刊,2021(10):87-90.

[3]王佳楠,刘国新.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之间的冲突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5):7-8.

[4]郑潇,任志祥.乡村直播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参与传播视角下乡村直播的多元主体与优化路径[J].视听,2022(01):140-142.

[5]孙霖霖,陈嘉哲,魏婉琪.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参与意愿——基于广东省大学生意愿调查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01):231-234.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构建学校道德文化 让德育润物细无声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群众文化美术工作开展策略探讨
浅析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