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庭竹笛曲《鹧鸪飞》音乐学分析

2024-06-18 03:56刘天成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刘天成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68-06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竹笛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吹奏乐器,在中国乐器演奏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被誉为“江南笛王”的赵松庭先生及其经典代表作《鹧鸪飞》在竹笛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极具艺术研究价值。本文将赵松庭版《鹧鸪飞》作为研究对象,从音乐理论层面以音乐学分析作为研究方法,对作品的音乐本体特征及其历史文化意义进行分析与诠释。

【关键词】 《鹧鸪飞》赵松庭  音乐学分析  竹笛曲

学界现有关《鹧鸪飞》研究的文献资料大多以传统学科思路为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演奏技术、艺术风格特征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从音乐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尽管将研究重点放置于《鹧鸪飞》的社会历史文化方面,并对其进一步深化理解,但是音乐文本诠释的研究仍未出现。

在音乐学分析中,分析一部作品时应当揭示这部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容,并具有相应的价值判断,从而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在对赵松庭版竹笛曲《鹧鸪飞》的音乐学分析进行到此时,笔者也将从历史时代、社会语境、意识形态、文化环境等方面对作品的深层内涵进行建构和解释。本文大致分为以下部分,首先是对赵松庭和《鹧鸪飞》这首作品进行介绍,其次是对赵松庭版本的《鹧鸪飞》进行音乐形态分析,最后是对“音乐学分析”这一研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并对《鹧鸪飞》的文化与历史内涵进行阐释。

一、赵松庭与《鹧鸪飞》

竹笛是中国传统民间吹奏乐器,也是我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在中国乐器演奏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江南笛王”的赵松庭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公认的竹笛大师。他从事竹笛艺术六十余载,不仅撰写了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以及对竹笛形制进行了创造创新,而且培育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且创作了众多传世经典名曲,对竹笛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在其创作的众多经典竹笛曲中,一首改编自湖南民间乐曲的经典名曲《鹧鸪飞》闻名于世,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大众喜爱。

(一)赵松庭其人

赵松庭,原名赵鹤初,浙江东阳人士,生于1924年,逝于2001年。他被人们誉为“江南笛王”,被音乐界视为竹笛南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竹笛浙派的创始人。在了解赵松庭的人生历程后,不难发现他的个人命运与时代轨迹紧密相连。因此,了解赵松庭先生在创作竹笛曲《鹧鸪飞》之前的人生经历,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把握,以及作品深层内涵的认识极为重要。下面将赵松庭先生在创作《鹧鸪飞》之前的人生经历进行简要概括。

赵松庭先生出生于浙江的一户书香门第,初识竹笛大约是在八九岁时,而他的启蒙老师正是其父亲,父亲将竹笛的基本指法和道理相授,赵松庭先生从此便与竹笛紧密相随。中学毕业时,赵松庭先生便已经担任学校业余乐队的正吹,并在此期间学会多种中国传统民间乐器,如:唢呐、板胡等。十七岁时,拜昆曲大师叶小苟为师,不仅学吹昆曲,还学唱花旦,由此得到“长脚花旦”的绰号。师范毕业后,赵松庭先生担任中学和简易师范的音乐教师,与竹笛相伴的时间更多了。1947年,报考国立中央音乐学院落榜,转念法律。1949年,赵松庭故乡解放,遂报考部队文工团,取得第一的佳绩。后在赴朝鲜进行慰问演出时,跟随刘管乐学习了两周时间,学会北方风格的竹笛演奏技巧,后成为笛子曲《早晨》的最初动机。1956年前后是赵松庭先生竹笛艺术活动最为频繁旺盛的时期,当时创作改编了《早晨》《鹧鸪飞》《和平鸽》等经典竹笛曲,在理论研究上还出版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并应邀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课,还被周总理亲自邀请做客。

(二)《鹧鸪飞》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赵松庭先生根据唐代诗人李白的《越中览古》的诗意,并以湖南民间乐曲《鹧鸪飞》原曲为素材,编创了竹笛独奏曲《鹧鸪飞》,后又流入江南地区吸收当地昆曲、江南丝竹等音乐素材,极具江南音乐特色,成为竹笛南派的代表曲目。

《越中览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怀古诗,其创作背景是诗人在游历越州时对越王卧薪尝胆破吴国的历史时间突发感怀而写下的。原诗为: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全诗的翻译大致如下:越王勾践消灭了敌人,一扫从前的耻辱凯旋而归。战事结束后,战士们还乡时都不穿战袍而穿着华贵的服饰。宫殿里尽是美丽如花的宫女,但如今却只剩几只鹧鸪在承载过昔日繁华景象的故址上方盘桓罢了。赵松庭先生在以这首诗为作品创作背景进行改编时,并没有以历史事件转折点作为音乐作品《鹧鸪飞》立意依据,而是重点着墨诗的最后一句。赵松庭先生将竹笛曲《鹧鸪飞》的立意重点落墨于“只今惟有鹧鸪飞”这一句,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中抒怀咏志的文化特点,更体现了赵松庭先生自身及其作品所蕴含的“中正平和、温和敦厚”的儒家精神内核。

二、《鹧鸪飞》音乐形态分析

笔者在本文中对竹笛曲《鹧鸪飞》进行音乐本体分析时,采用的分析程序是:先对作品的总体结构进行考察,即仔细梳理作品的曲式结构脉络;后对作品的音乐风格特征进行分析。

(一)作品结构分析

《鹧鸪飞》的总体乐曲结构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四个部分,整曲共68小节,乐曲为4/4拍,如表1所示。

在《鹧鸪飞》中,慢板占比较多,而慢板后紧跟随着快板的转变,这样慢与快的对比手法是乐曲结构的主要特点。慢板部分与快板部分音乐素材的由来是赵松庭先生据湖南民间乐曲《鹧鸪飞》中的音乐主题——四个音2135,并通过将主题进行变奏加花处理,扩展出完整的慢板部分与快板部分。下面对乐曲结构作分段简析:引子部分只有两个小节,节奏为自由的散板,力度为中弱,由原本湖南民间乐曲音乐主题中的2135四个音构成。四个音中有三个加前倚音,再在全段配以颤音,极具生动地呈现了鹧鸪拍打翅膀的情景。总体而言,引子部分在全曲结构中占比短小,但用带湖南民间音乐风格的一个音乐主题奠定整首乐曲的情感基调。其旋律为二、三度平稳进行,颤音长,节奏自由,开篇即构建了一幅形象生动的鹧鸪翱翔图。

慢板共有35个小节,速度极慢、节奏自由,由原本湖南民间流传的花部放慢再进行加花整理而成。旋律遵循原曲,旋律线条优美细致,多用加花将主题音乐细腻委婉地展开。其中12~13小节出现首次从弱到中弱再到极弱的旋律,并加以泛音仿若箫声,展现出宁静悠远、缥缈深邃之意。全段结束之际用一句由强到弱且渐慢的加花变奏作为与快板部分的过渡,不仅使快板与慢板两个部分之间完美过渡结合,还与全曲主题紧密相扣。在演奏上,虽然谱例上要求全段以一拍42的速度平稳演奏,但因其极慢且自由的速度与节奏反而留给演奏者极大的自我发挥空间,乐曲也由此有了多种不同的艺术诠释。

快板总共28个小节,是慢板部分的加花变奏再现。从首句开始,速度由慢变快。节奏以前八后十六和四个十六为主要节奏型,十六分音符占比重,艺术表现情绪激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此段最后1小节以一个上行纯五度的大切分作为结束,展现出深远空旷的空间感。在演奏上,较快的速度要求指法变换富有弹性,对演奏者手指功夫要求较高。在此引原谱例下的注释用以说明:“快板一段用循环换气技巧演奏,指法要极富有弹性,可以一口气连吹三遍,最快时要达到每分钟160拍。”

尾声部分共有3个小节,与引子部分首尾呼应。第一小节的渐慢从快板的最后1小节过渡而来,由快而慢的十六分音符应用于整句中。最后两小节都运用6作长音结束,其中结尾处更慢,并且呈现了力度从强到极弱的强烈反差,尾音又再次使用长泛音,极大地表现了鹧鸪逐渐远去的情景,给予听众意犹未尽之感。

(二)作品旋律节奏分析

赵松庭版竹笛曲《鹧鸪飞》的旋律是在原湖南民间乐曲的核心音调“re、do、mi、sol”上加花变奏整理而成。后又与江南丝竹、昆曲等民间音乐再度融合,因此在音乐风格上更多地凸显江南民间音乐特点。

从旋法上看,总体旋律线条符合南派曲笛艺术中平稳、连贯的长曲线旋律走向特点,旋律音之间多用二、三度级进,音程跨度小,具有细腻婉转的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特征。

从节奏节拍上看,乐曲中使用的多是常见节奏型,如:附点、十六分等,且节奏规整,多以段落为单位,如快板部分从四四拍变为四二拍,如同昆曲中从一板三眼到一板一眼的板式变化,节拍具有极强的律动感。

从力度与速度上看,鲜有过于花哨的炫技技巧,但是注重情绪对比,如快板部分需借助循环呼吸的技巧,在不换气的情况连吹三遍,并且保证每一次的情绪都要逐渐高涨。直到尾声部分速度回到原速,情绪上回归到慢板部分平缓、从容,以此形成鲜明对比。但从作品整体上看,强弱、快慢变化也遵循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的基本规则,每一部分的速度大体保持统一,未曾改变整体平缓的音乐风格。

(三)作品宫调特征分析

在赵松庭版竹笛曲《鹧鸪飞》中,乐曲从湖南民间音乐中提取一个音乐主题,并经过不断加花改编,将湖南民间音乐风格与江南地区音乐风格相融,形成一首极具南方风格的经典传统竹笛曲。从整体出发,作品的调式调性基本保持在C羽五声调式为主,但部分段落存在调性游移的情况。比如第13小节有向A宫系统转调的倾向,但在后面的段落中迅速回到原调上,造成明显的色彩对比与音乐趣味。

三、《鹧鸪飞》历史与文化分析

赵松庭先生改编的这首《鹧鸪飞》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其立意下的诗歌《越中览古》产生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因此,在分析这部作品时,就涉及如何尽可能地深入理解一部历史上的音乐作品问题。对此,笔者认为“音乐学分析”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内涵进行考察,才能真正揭示其本质。因为音乐作品作为人类艺术活动的产物,所以在对其进行理解与阐释时必须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深刻理解创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及其背后的思想情感,还应该拓宽自己的视域,将其与历史视域相结合,最终形成一种超越的、崭新的视域,从而对艺术作品达到更为深入的、多样的理解。

(一)“音乐学分析”研究方法

音乐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重要课题,即究竟应当如何去分析一部音乐作品?音乐学者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专业性分析时,会根据其自身的治学经验和研究目的,从而对作品的分析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随着“新音乐学”的兴起和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思想在音乐学领域中的影响与渗透,在关于作品解读与分析方面,音乐学学者致力于在音乐作品中解读出更多有关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含义。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研究背景下,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于润洋先生20世纪90年代在自己的重要论文《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中提出“音乐学分析”这一音乐学研究方法。音乐学分析是什么?在此篇论文的结尾部分,于润洋教授总结性地说道:“关于音乐作品的专业性,音乐学分析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它既要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审美特征,又要揭示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并作出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判断,而且应该努力使这二者融汇在一起,从而对音乐作品的整体形成一种高层次的认识。”关于“什么是音乐学分析”这一问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姚亚平先生在他的论文《什么是音乐学分析:一种研究方法的探求》中对此进行了系统阐释——“音乐学分析不同于音乐分析。我们将所有对音乐现象或音乐作品进行近距离观察,并将其置身于音乐本身之外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来阐释和进行评价的音乐研究称为音乐学分析。”

因此,从根本上说,“音乐学分析”是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是音乐学中一种特定的研究方法。用音乐学分析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时,应该做到既不降低作品分析所具备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基础上,强化和凸显其内在的“人文性”和“文化性”。

(二)《鹧鸪飞》历史内涵

在音乐学分析中,分析一部作品时应当揭示这部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容,并具有相应的价值判断,从而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在对赵松庭版竹笛曲《鹧鸪飞》的音乐学分析进行到此时,笔者也将从历史时代、社会语境、意识形态、文化环境等方面对作品的历史内涵,以及深层精神内涵进行建构和解释。

本文大致厘清了赵松庭先生创作竹笛曲《鹧鸪飞》之前的人生经历,纵观这一时期包括《鹧鸪飞》在内的竹笛音乐艺术创作作品,其音乐旋律大多是和谐细腻的,这与赵松庭先生的个人经历,以及历史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论是整个宏观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人文社会环境,还是赵松庭先生的个人经历及其创作风格,都是《鹧鸪飞》音乐风格和内涵形成的深层源动力。据此可以看出作品风格和背后的深层内涵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鹧鸪飞》文化内涵

鹧鸪是一种栖息在我国南方的候鸟。古人常以鹧鸪的啼鸣来隐喻离别之情,表达迁客离愁、游子思乡、闺妇相思之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鹧鸪是一种拥有灵性的鸟类,它们悲戚的鸣声常常触动人心,勾起对离别与思乡的无尽思念。古代诗词常常运用比兴手法,以鹧鸪的飞鸣来抒发人们内心的哀愁,形象地表达游子与佳人之间的相思之苦。

人们常说,人之哀情与鸟之哀鸣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彼此相得益彰。从历史的渊源、文化的基因、表现的内容、审美的意象等角度来看,唐诗中的“鹧鸪”与音乐中的“鹧鸪”是一脉相承、相互依存的。而《鹧鸪飞》这首诗并非仅仅描绘自然景物和鸟类乐趣,而是通过象征、抒怀、寄托情感,表达文人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鹧鸪的飞翔和鸣声不仅是自然界的美景,更是文人心中的意象,象征着自由、坚韧与希望。

在赵松庭版的《鹧鸪飞》中,作者放弃对鸟鸣的生动模仿,而是通过对鹧鸪的形态、动态、神态进行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古诗词的意境,而且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

在赵松庭版竹笛曲《鹧鸪飞》的意象表述中,“鹧鸪飞翔”的这一意象始终贯穿于整个乐曲中,并通过旋律的变化起伏和颤音技巧来模仿鹧鸪飞翔时的动态形象。在情感抒发上,快板部分的循环换气法加大了乐曲在演奏技术层面上的难度。快板部分中演奏情绪的激越与尾声部分的绵延婉转相互反衬,更加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一主题意象,表达了落寞惆怅之感,反向抒发了对自由、美好景象的向往之情。在演奏上,因竹笛曲《鹧鸪飞》属竹笛南派经典传统曲目,且立意于唐代诗歌《越中览古》,所以在演奏时应当注重音色、旋律语气、意蕴情感的表达,以此来展现乐曲的音乐艺术内涵,提高演奏者的审美意趣,增强听众的聆听体验。尤其是第29小节长时间的“颤音”技巧,要保证缓慢,但要有节奏感,灵活运用,以对鹧鸪振翅飞翔、鸣叫求偶的神态动作进行准确模仿。

赵松庭先生在谈论关于江南风格竹笛曲演奏装饰技巧运用时,这样说道:“出手常用‘颤,叠音不过三,同音‘打来分,灵活相交叉,仙女来散花,恰到便是好,莫成老油条。”赵松庭先生这样的言论正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哲学核心思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基本道德标准,它不仅是中国儒家的核心思想,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鹧鸪飞》在思想内涵的表达方面,怀揣着儒家“入仕”“咏志”“兼济天下”的文化思想,不仅描绘了鹧鸪翱翔天际的艺术形象和历史事件,以及时代情景,还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安身立命的向往之情。在仔细聆听、演奏《鹧鸪飞》后,品味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所独有的古朴素雅、柔和细腻、抒情婉转的风格特点。所以赵松庭先生版的竹笛曲《鹧鸪飞》深得“哀而不怨”之雅正精髓,实乃中国传统音乐之典范!

四、结语

竹笛因其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优美独特的艺术特点,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乐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而赵松庭先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代笛艺大师,对中国竹笛艺术和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赵松庭先生版的竹笛曲《鹧鸪飞》进行研究与分析,大致得出以下三点:其一,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鹧鸪飞》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艺术特点;其二,在作品的历史内涵中,《鹧鸪飞》的创造背景与时代语境紧密相关,表现出深刻的人文情怀;其三,在作品的文化内涵中,《鹧鸪飞》表现出儒家“中庸”“兼济天下”的思想内核,以及中国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特性。

目前,关于赵松庭先生版《鹧鸪飞》的研究不多,而用“音乐学分析”研究方法来对中国传统曲目进行分析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发掘与整理,更应当借此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笛.笛艺春秋·赵松庭笛曲文论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陈悦.赵松庭先生笛艺生涯中的儒家思想初探[J].乐府(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03):109-114.

[3]姚亚平.什么是音乐学分析:一种研究方法的探求[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4):8-14+2.

[4]耿涛.论中国竹笛名曲《鹧鸪飞》的艺术表现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03):77-78.

[5]林克仁.《鹧鸪飞》探源[J].乐器,1986(06):39.

[6]张可人.论赵松庭的竹笛艺术[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于悦.浅谈《鹧鸪飞》不同版本的比较[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5年.

[8]袁阳.笛曲《鹧鸪飞》理想演奏状态探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年.

[9]阿丽娅.中国竹笛南派、北派演奏艺术美学特征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年.

[10]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J].音乐研究,1993(02).

[11]赵晓笛.名师·笛艺春秋:赵松庭笛曲·文论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