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探析

2024-06-18 03:56袁小惠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关键词:演奏技巧贝多芬

袁小惠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74-06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奏鸣曲占据了重要地位。他共创作了32首奏鸣曲,这些作品从不同阶段反映了他的人生历程,成为揭示他生活经历的关键线索。本文将重点讨论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以便深入了解其音乐特点和创作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演奏者用这首具有代表性的曲子进行钢琴练习,然而其中大多数演奏者对于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情感变化缺乏深入理解。本文将深入剖析贝多芬本人的经历和《月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首先,对作者、作品及其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阐述;其次,从曲式结构、调式和声、动机分析和情感内涵四个方面,探析《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创作风格;再次,从技术要求、情感处理和整体演奏方面对演奏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以及笔者的练习经验,对于如何更好地演奏该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演奏技巧

贝多芬是一位家喻户晓的音乐家,他的创作才华和伟大精神可谓不言而喻。作为人类音乐艺术的伟大创作者,其音乐作品在全世界流传,特别是其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已经成为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在专业音乐领域,贝多芬的创作被誉为钢琴界的“圣经”,成为每位钢琴学习者甚至钢琴家不可或缺的练习曲目。可见,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于钢琴表现力以及钢琴乐器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月光奏鸣曲》拥有强大的精神内涵和浪漫的名称,并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音乐史上璀璨的精神财富。因此,对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深入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并演奏好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一、贝多芬生平及其作品概述

(一)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同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天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出身。他的父亲是一位具有丰富音乐知识的宫廷男高音歌唱家,同时也担任钢琴师、音乐老师等角色,这使得贝多芬自幼便受到系统的音乐教育与训练,接触到各类音乐表演和创作。这种经历深刻地影响了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发展,为他日后在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音乐形式的精妙掌控,对旋律与和声的独特见解,以及对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贝多芬的个人风格,也展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贝多芬自幼刻苦练琴,每天练琴数个小时以上。基于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贝多芬的音乐才能逐渐显现出来,8岁时就已经登台表演,此后更是参加无数的比赛及演出,甚至还自己进行音乐创作。然而,就在1800年,贝多芬的不幸开始了。最初,他出现了耳聋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和一些其他身体疾病的影响,最后导致了双耳失聪。这对于一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就此被病魔打败,而是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到底。贝多芬的经历反而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和精神支撑,他在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均能够从侧面反映时代特征及其个人生活。

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作品众多,题材广泛,其音乐风格宏伟大气,音乐结构完整,极大地推动了古典音乐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鼓舞人们斗志和信心的巨大精神财富。在他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黎明》《月光》《悲怆》《热情》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几乎是每一位钢琴学者必不可少的练习曲目。其中,《月光奏鸣曲》作为古典转向浪漫乐派的代表,更是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也备受大家喜爱。

(二)《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奏鸣曲”一词源于拉丁语“sonare”,意思是音色不同的声音通过各种方式被制造出来。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这一音乐形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提升。贝多芬为许多器乐创作了奏鸣曲,其中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他的贡献使奏鸣曲这一形态逐渐兴盛起来,步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贝多芬的奏鸣曲一般包含三个或四个乐章。从结构上看,三个乐章的奏鸣曲主要沿袭了古典乐曲的共通形态,各乐章内容各异,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第一乐章以快板为主,主要采用奏鸣曲式来展现多面主题;第二乐章则以慢板为主,用以展示不同的音乐情绪;第三乐章则采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将之前的主题进行回顾与变奏,使整个作品的结构更加完整。通过这样的乐章设置,贝多芬的奏鸣曲不仅展示了他在音乐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也为后世的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本文所讨论的《月光奏鸣曲》,也称为《升c小调奏鸣曲》(Op.27,No.2),创作于1801年。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充满着令人幻想和感人至深的空间,因其“月光”之名而广受欢迎。关于“月光”这一名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名字源于德国一位诗人在聆听曲子第一乐章后,联想到瑞士琉森湖面上的月光,因此,在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后来有人指出,整首曲子的音乐形象和创作意图与月光毫无干系,例如俄罗斯钢琴家鲁宾斯坦认为:“贝多芬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基调是悲伤,而与月光这一音乐形象所表示的朦胧与美好并不符合。”但当时出版商基于自身利益,将这首奏鸣曲命名为《月光奏鸣曲》,并虚传出这样的故事:“傍晚时分,贝多芬正在散步,走在郊外的小路上,他听到有位盲人姑娘正在弹奏自己的音乐作品,便朝着声音走了过去,他决定为这位盲人姑娘创作一首专属的奏鸣曲。贝多芬在月光下谱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月光奏鸣曲》。”

二、《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创作风格

(一)曲式结构

贝多芬第三乐章《月光奏鸣曲》以激动的急板、激昂的曲调著称。从结构上看,这一乐章采用了古典音乐中特别是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音乐形式——奏鸣曲式。

1.主部 (1~63小节)

主部包含两个对比主题,并且在不同的调上展现。第一个主题强而有力,以升c小调开始,急板的速度与强弱对比充满了旋律上的紧张和动力上的冲击。经过几次强音后,主题转到更加抒情和旋律化的第二主题,通过和谐与抒情对这种紧张情绪做出回应,在相对平静的氛围下以不同的调性呈现。

2.展开部 (66~102小节)

展开部是对主题部材料的发展和变奏。贝多芬在这部分通过改变和声、节奏和旋律,增加了音乐的复杂性和深度,从而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他通过增加对位和内部转调,增强了乐章的紧张感和冲突感。

3.再现部 (103~151小节)

再现部基本上是对主部的重复并在原调中重新呈现,形成一种归结和统一感。首个主题在原调中返回,带来一种熟悉的归属感。但和初次出现时相比,再现部有细微的变动,包括动机的改变等。

4.尾声 (160~202小节)

尾声是乐章的结束部分,强调整个《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结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尾声往往被用来展示额外的发展和创意。但在本乐章中,尾声用强烈的旋律和节奏来巩固乐章的情感和结构。

(二)调式和声

第三乐章为升c小调。首先,第1至9小节构成了主部的第一个主题。为了塑造富有激情的音乐形象,贝多芬运用了分解和弦转位上行的技巧,使乐章一开始就展现出强烈的气势,一直持续到第9小节的半终止。在第9至12小节中,低声部以小二度不断重复的方式呈现,使得情绪发生了转变,增加了更多紧张不安的情绪表现。第21至31小节为副部主题的呈现部分,采用升g小调,旋律明快清晰。尽管在情感上略带悲伤,但仍充满激情。在呈示部的基础上,展开部进一步推动和变化,逐步将音乐引向戏剧性的高潮。在再现部中,贝多芬运用了大量的转调技巧,并使主部主题在升c大调上呈现,副部主题在升f小调上呈现,同时,对主题素材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缩减,以保持音乐的感染力。最后,作品的尾声部分(即第160至202小节)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采用了三十二分音符的减七和弦分解形式,承上启下地急剧进行。在尾声的开端,音乐转为下行,但又马上转回主调,再一次展现了心中的不安,将心中的矛盾冲突推向极点。其中,亮点部分是减七和弦琶音的设置,它极大地展现了音乐的起伏动荡。直到第177小节,右手琶音跑动为音乐增添了想象空间,自此音乐在钢琴高低音区横跨跑动,使音乐在华丽的音响中结束。

(三)动机分析

1.主要动机

第三乐章开头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机,开始是由快速音符组成的音块在整个乐章中起到驱动作用。这个开放动机不仅赋予了乐章激动的氛围,也奠定了一个可以在整个乐章中发展和变化的基础。贝多芬擅长通过最小的音乐材料创造出丰富的音乐内容,他在这一乐章中就将简短的动机通过节奏、音高和力度的变化,把乐曲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表情。这些动机在乐曲中的重复出现不仅确保了整体的统一性,而且为音乐带来了变化和发展。

2.旋律的展开

旋律的展开,是指作曲家运用最初的旋律素材,并通过各种手段加以发展和拓展的技巧和过程。它既包括旋律线条的增加,也包括节奏、和声以及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来改变原旋律的构造法。在《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中,旋律的展开使用得尤为精妙。第三乐章的第一个主题是展现动机编织成连续的旋律线条的完美范例。在此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动机,给听众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使他们透过旋律的展开,窥见贝多芬音乐思想的复杂性和细腻的情感。这些复杂旋律渐进式的展开,不仅在技巧上展现了作曲家的精湛技艺,而且在情感上提供了深度和丰富性,使整个第三乐章成为一段震撼人心的音乐体验。

3.动机的变化与发展

动机的变化与发展在古典音乐中极为重要,尤其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这一点更是突出。当仔细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时,可以发现贝多芬是如何巧妙地将动机作为音乐语言的基础,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进行丰富而精细的变化与发展。例如,在展开部中,贝多芬将原始动机进行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节奏的变化”——贝多芬通过改变原始动机内部的节奏,通过增减休止、延长音符的时值等创造新的动机感受,可以戏剧性地改变动机的特性和听感;“音高的改变”——将动机移至不同的音高会改变它的情绪和色彩,从而引发完全不同的和声含义和情感反应;“旋律的装饰”——通过在动机内添加颤音、跳音等装饰性音符,可以让原始动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动机在再现部的处理

在古典音乐的奏鸣曲式结构中,再现部是一个关键部分,因为它将听众引向音乐作品逻辑和情感的完结。在这部分中,贝多芬将之前的主题和动机再次呈现给听众,但通常会附带一些变化,这样既达到了音乐结构上的统一,又保持了音乐的生动性和兴趣。动机在再现部的处理通常遵循几个方面:“旋律回归”——再现部最初的动机和主题通常回到它们的起始点,以便听众能够识别。在《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中,那些在主部听到过的动机会以相似的姿态再次出现,为听众提供一种音乐上的熟悉感。“调性的一致性”——这与主部在不同调性中展示两个主题相反,再现部会在同一调性中呈现这些主题,为音乐带来一种熟悉的回归感,且它更加稳固。“尾声的预告”——在再现部的处理中,贝多芬经常为尾声部分的情感和音乐内容做铺垫。通过在这部分适当地发展和延伸动机,为尾声的高潮造势。

5.动机的对位技法

对位技法是一种复杂而精细的作曲方式,它要求不同的旋律线条在和声上相互协调,同时在节奏上也相互独立地结合在一起。贝多芬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运用了对位技法来探索不同的动机在复杂的音乐结构中的相互作用,如“模仿”“增值”“减值”等。通过这些对位技法的运用,贝多芬的动机不再只是简单的音符序列,而是成为充满表现力和情感表达的复杂结构,这些在《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发展部的处理中尤为明显。贝多芬用不同的音高和速度来对这些旋律片段进行对位,以创造出一个丰富而层次分明的声音画面,这也是对位技法运用的典范之一。

6.尾声中的动机使用

在古典音乐中,尾声是乐章或者作品末尾的部分,它用于总结主要的音乐材料并圆满结束整个曲目。尾声中对动机的使用,通常会涉及前面出现过的主题和动机的回顾、强调和扩展,然后再结合新的音乐思想为作品营造最终的情感与结构上的印象。贝多芬经常将动机用作最终的情感表达,如“主题回顾”“动机的最后发展”和“创意结合”等。在《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尾声中,贝多芬通过对这些动机的使用为该作品提供了一个充满力量的结局。动机在这里的处理不仅仅是重复和确认,还通过严密的构思展现了音乐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四)情感内涵

第三乐章作为《月光奏鸣曲》的高潮部分,其中充满戏剧性和矛盾冲突,这将贝多芬心中激荡多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真实地将其坚毅的性格呈现了出来。整体上,超强的流动性旋律以及力度对比,犹如一股猛烈的洪流奔腾而来。到了副部部分,主题激情仍然没有褪去,保持了相应的紧张感和力量感。这也正是贝多芬创作作品所特有的激情和气质。

三、《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分析

(一)《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技术要求

无论对于哪首钢琴曲,除了要了解其曲式、情感以及难度等要素外,还要重视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即钢琴弹奏的技术要求。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作为情感最激烈、矛盾冲突最突出的一部分,在演奏上具有较大的难度。而这对于演奏者钢琴基本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例如,音阶需要快速、灵活且均匀地跑动,琶音需要准确、流动地控制,大和弦需要精准的力量控制和瞬间爆发,按键力度的强弱需要精准把控,以及弹奏速度需要适时调整等。除此之外,第三乐章还对演奏者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即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输出控制,这对于每位学习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要想恰如其分地将其中饱满的情感表现出来,需要的是不断练习以及对其中内涵情感的深刻领悟。

(二)《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情感处理

音乐作为传递人类情感的特殊方式,每首作品的最终目标就是表达自身情感并寻求情感共鸣。因此,一个好的演奏不单单是技术的施展,更重要的是诠释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内涵和精神意义。同时,演奏的过程既是对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过程,也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过程。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因此,不同的个体在理解和演奏相同作品时都会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但是要想进行成功的二次创作,前提是走入创作者心中,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对其音乐产生相同的感悟。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以景物传情,通过描绘自然物象,抒发主观经验,循序渐进地将作者内心激荡的情感揭露出来。所以演奏者一定要紧紧抓住这种细微的情感,细腻地按照乐谱的指示处理音乐的线条,比如快慢转换、强弱对比起伏等。二度创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认识来展开的。

(三)《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整体演奏

在整体演奏上,可以分为演奏前和演奏中两个部分来展开分析。演奏前的准备对完成成功的演奏十分重要。

第一,在演奏前,需要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也要有一定的认知。此外,对作品的音乐要素和情感内涵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演奏前,需要对作品有整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准备是透彻认识整个作品的必不可少的步骤。同时,在演奏中能够以对作品的把握为基础,将演奏中的音乐表现与作品内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准确传递作品的内涵。

第二,演奏者的整体表现也会对作品的呈现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在舞台上,观众往往首先被演奏者的身体和面部表情所吸引。一位好的演奏者绝不仅仅是死板僵硬地呈现作品,从外表上看,其表情神态会随着作品的推进而发生微妙的变化,肢体也会随着音乐的流动起伏而相应律动。如在演奏第三乐章时,每当到达情感迸发的高潮时,演奏者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其神态也要随着音乐的爆发而爆发,从内到外呈现情感的一体化,以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四、《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技术的重难点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技术挑战最为密集的部分之一,它与该作品的前两个乐章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在速度上做了调整,在情感表达上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首先,演奏者需要拥有卓越的速度、手指敏捷性和颗粒性。这一乐章的许多部分需要快速连续的动作和瞬间的手指变换。这不仅要求左手保持均匀而富有力度的连贯性,还要与右手快速的旋律线条相协调。此外,该乐章弹奏手法的多样化运用是关键,这包括对琶音、和弦以及颤音等不同技术要素的控制。演奏者要大量单独练习各个部分,在保持流畅演奏的同时细腻处理各部分的细节。可以尝试不同的解释和演奏方法,比较它们在传达特定情感时的效果,并结合个人的理解和音乐直觉来做出选择,以更好地表达这首作品。此外,良好的呼吸和放松的练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在维持长时间的音乐张力时避免身体和技术上的紧张。

其次,理解并掌握表现法对于演绎《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至关重要。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还要求演奏者深刻把握乐曲中的情感和表现力。笔者认为,演奏者应该深入挖掘并剖析这一乐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贝多芬自身具有暴风骤雨般的激情和应对命运挑战的顽强性格。他在《月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巧妙地运用音乐在低落与悲愤的情绪中展现内心的热情,这种情感的转变在乐曲中形成了鲜明的动态变化。这些情感需要通过精确细腻的演奏技巧来表达。

音乐中的动态对比也给演奏者带来很大的挑战性,要求演奏者有很好的技巧来处理重低音与流畅的旋律线条之间的起伏与转换,对每个乐章的不同部分也要求处理得很精细很精深。在急板部分,要求演奏者在保持严格的节奏和音准的基础上能够像流水一样自如地演奏出来。另外,也要求演奏者有足够的技术基础以应付乐章中的快速变化与比较强烈的对比部分,在不失音乐的连贯性的前提下完成情感上的转换。例如,突然的静音或是突发的强音的强烈对比。再例如,乐章中从很弱(pp)到充满力量的很强(ff)的动态变化来渲染强烈的情绪爆发,这些虽看似突然但要求弱到强的渐进和奏法自然。

此外,快速的旋律线条和跳跃性的动机要求演奏者在技术上做到节奏精准和极高的手指独立性。其难点主要体现在那些需要快速连续演奏和准确弹奏大跨度音程的部分。在练习这些难点部分时,可以采取分解练习的策略去练习每一个小节甚至每组音符,应着重于慢练。为了应对速度上的挑战,逐渐加快的练习速度是一种方法,这不仅可以帮助演奏者提高技巧,也能够培养其对于整体节奏和细节的感知。在慢练中,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手指的灵活性与控制力,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对强弱对比的把控,用“慢”去体会每个手指不同力量的弹奏所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努力提高音乐表现的精准度。这有助于在维持长时间的音乐张力时,避免身体和技术上的紧张,用细致的触感和微妙的音色变化来体现音乐的内在变化,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直至达到作品要求的演奏速度,从而达到在音乐上打动观众的音响效果。

最后,演奏者要结合对乐谱的分析和技术练习,使音乐的表现不只是速度和力度的技术展现,而是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而演奏者为了应对作品的技术和表现力的双重要求,必须通过有计划的练习,不断提高技巧,使听者体会到第三乐章《月光奏鸣曲》所包含的深刻和复杂,从而达到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进而在审美上达到一种感动,在认知上达到一种领悟。

五、结语

整部曲子主题完整、情感激荡、个性鲜明、极具创造性和戏剧性,这是贝多芬对自己内心情感世界最好的阐释。与此同时,从各方面的剖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贝多芬是如何在《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中创造出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音乐的,这也是分析一首曲子的魅力所在。它使人们能够欣赏到作品背后的智慧和创造力,让人们对贝多芬的才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作为一名演奏者,要想完美地呈现该乐章,技术控制和情感表现二者缺一不可。而无论是弹奏技术还是情感表达,都需要演奏者不断地练习和进行演绎实践。只有深入贝多芬的内心世界,积累经验并领悟其情感,才能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董云,杨青青.《月光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分析[J].当代音乐,2021(08):22-25.

[2]卢迪,何茜.浅谈《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以第三乐章为例[J].黄河之声,2020(20):64-65.

[3]向耀莉,向玫.浅释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J].艺术评鉴,2019(15):8-11.

[4]易晨.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技巧与重难点[J].北方音乐,2020(14):22-23.

[5]张祯.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音乐特征[J].戏剧之家,2019(17):1.

猜你喜欢
演奏技巧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河南派唢呐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