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舞蹈训练对培养舞蹈人才的作用

2024-06-18 17:44刘嘉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馆

刘嘉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135-06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文化馆的核心在于为人民大众创造参与文化活动的空间,以滋养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馆如何提升文化服务、有效回应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成为各地文化馆从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聚焦于文化馆的舞蹈教育工作,多方位探讨其价值所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新时代如何强化文化馆舞蹈教学,培养舞蹈人才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文化馆   舞蹈训练   舞蹈人才

舞蹈这门融合音乐韵律与身体语言的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样式和包容的多元风格,吸引着各层次的爱好者以舞姿诠释内心情感,不仅能强化身心健康,提升欣赏美的能力,也滋养人们的艺术情操,让人们在随乐起舞中找寻乐趣,提升审美素质,因此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成为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众文化品味的演变和舞蹈艺术的持续革新,更多人渴望接触和学习更具表现力和观赏价值的舞蹈,以此沉醉于艺术的无尽魅力之中。

一、舞蹈文化分类

(一)原生态舞蹈文化

原生态舞蹈作为民间艺术的核心体现,其独特魅力源于偏远的民族聚居区或乡土风情浓郁的农村社区。这些未经雕琢的舞蹈传统往往在重大节庆活动中熠熠生辉,不仅是生活艺术化的展现,更是当地地域文化风情的灵魂载体。这种源于生活、沉淀历史,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表现手法,无疑是民族智慧的独特结晶,见证了我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二)改良原生态型舞蹈文化

舞蹈在构建过程中,巧妙地融合原生态文化元素,并融入现代多元化要素,以期赋予新型舞蹈形式广泛的认同度。然而,在实践操作中,新旧元素的交融并非易事,舞蹈创作面临挑战。此时,呼唤集体的力量,倡导“众志成城”的理念,通过汇集大众的集体智慧,共同推动舞蹈文化的升华和完善。

(三)创作型群众文化舞蹈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群众文化舞蹈的艺术革新,关键在于赋予其现代气息。可以借鉴传统的舞蹈元素,但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深度挖掘并进行创新性融合,重构内容与形式架构,旨在拓宽舞蹈的维度,激发群众文化舞蹈的无尽活力。创新舞蹈的魅力将通过舞者精湛的身体语言得以生动展现,进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生命力。

二、文化馆舞蹈训练对培养舞蹈人才的作用

(一)专业技能的培养

文化馆的舞蹈教育为参与者构建一个全面研习舞蹈技艺与舞台表现的舞台。在资深导师的悉心教导下,学员能够逐渐精通各种舞蹈形式,如优雅的古典舞和独特的民族民间舞,对于锻造舞蹈专业人士的精湛技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艺术修养的提升

文化馆的舞蹈活动超越单纯教授舞蹈技能,更是一个孕育艺术情操和提升文化素质的熔炉。学员在文化馆不仅能精进舞蹈技能,还有机会深谙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与艺术哲学,进而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和人文素养。

(三)舞台实践的机会

文化馆常常策划多样化的舞蹈演出和竞赛活动,为学员创造更多展露才能的契机。实践经验对舞蹈人才的培育起着决定性作用,能促进学员提升表演技巧和舞台感觉,同时积累珍贵的舞台实战经验。

(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舞蹈教育不仅专注于技能的磨炼,更注重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在文化馆的舞蹈学习过程中,学员能够参与舞蹈的创作环节,通过编舞等活动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

(五)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舞蹈活动常常涉及团队合作,文化馆的舞蹈教育能有效促进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对集体荣誉的珍视。在群体舞蹈实践中,每个参与者需与伙伴保持和谐同步,这种协作精神对舞蹈人才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入至关重要。

(六)社会文化交流

作为社区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馆扮演着社会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学员在此有机会与多元背景的人士交流,接触丰富的舞蹈文化和艺术风格,从而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

总而言之,文化馆的舞蹈训练对舞蹈人才的培育具有广泛且持久的影响,不仅强化专业技巧和艺术素质,也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社交交流能力,为舞蹈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

三、文化馆舞蹈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舞蹈教育的理解存在局限性

在传统的艺术指导下,文化知识的传授占据主导地位,而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指导往往被忽视,相关经验也相对匮乏。因此,不少文化馆舞蹈活动方面的管理者将舞蹈训练片面理解为仅仅是对基础舞技的磨炼,未能充分认识到服装设计、妆容、舞台布景等元素对舞蹈表现力的关键作用,导致对舞蹈训练的全面进步造成阻碍。

(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资金作为各项活动有效执行的基础,其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推进。虽然当前国家对文化建设计划的财政支持逐步加大,但在实际操作中,舞蹈教育的经费分配并未得到充分重视。部分原因在于管理层对舞蹈训练的全面理解有所欠缺,导致相较于其他项目,舞蹈训练的资金投入显得较为匮乏。与音乐依靠版权收入不同,舞蹈不能用这种方法直接进行新的创作,导致舞蹈老师在寻找灵感和创造过程中缺少所需的资金支持,舞蹈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将受到限制,发展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三)教师队伍素质的局限性

舞蹈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些文化馆的舞蹈导师虽然理论基础牢固,但在实践教学上显得经验匮乏,使得舞蹈课程实施过程中单调乏味,创新性不足,无法有效提升当地居民参与舞蹈训练的积极性。再者,文化馆对舞蹈教师的培养体系可能不够完善,教师缺乏充足的进修和互动平台,难以深入探究舞蹈领域的专业知识,因而限制教师素质的提升,不能充分满足群众对高质量文化活动的需求。

四、文化馆舞蹈训练中培养舞蹈人才的提升策略

(一)增加舞蹈教育的财政支持

虽然舞蹈在艺术领域中对设施和条件的需求相对较低,但为优化舞蹈训练质量和效果,确保充足的资金投入至关重要。舞蹈教育不仅涉及基础技巧培养,还包括舞蹈服饰设计、妆容设计,以及舞台布景等多个环节,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首要任务是提升舞蹈教学场所的条件,配备完善的舞蹈服装、化妆工具和舞台道具,以凸显舞蹈教育的独特性质;此外,应给予在舞蹈教育中表现出色的教师适当的经济激励和资助,可以设置特别的资助计划,支持他们进行新的舞蹈作品创作,以此推动他们在舞蹈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致力于完善文化馆文化中心的舞蹈教育基础设施。舞蹈教学活动应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承担,以奠定训练活动多元发展的基石。文化馆文化中心的舞蹈课程服务于广泛的公众,包括各个年龄层和社会群体,每个人对舞蹈的喜好和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舞蹈训练不仅限于某一特定人群,务必要体现出文化馆文化中心服务大众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以适应公众对舞蹈的多元化需求。文化馆文化中心可设计出针对老年人、中年人、青年、青少年及社区居民等不同年龄层次和群体的全面而高效的舞蹈课程;同时,应依据本地舞蹈艺术的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彰显特色,合理配置资源,持续提升文化馆文化中心的舞蹈教学质量。

(二)提升舞蹈艺术及训练课程的公众认知度

公众对自身舞蹈能力的不确定性和对舞蹈理解的局限性往往阻碍他们参与文化馆的舞蹈教育活动,从而限制这些活动的开发。因此,首要任务是提升舞蹈艺术的公众认知,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重视舞蹈教育。当前时代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主导,文化馆应善用这些工具来加大舞蹈训练的宣传力度。可以制作并分享简短的舞蹈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的广泛传播力和即时性,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其深刻内涵与价值。同时,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热门的社会网络平台,定期更新有关舞蹈课程的相关资讯和详情,扩大推广渠道,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

(三)推动舞蹈教育的创新与多元化

为确保舞蹈教育活动充满活力,并吸引大众广泛参与,持续地创新舞蹈教育活动至关重要。在挑选教学内容时,应以积极、健康、正面的主题为前提,同时考虑当地社区的风俗习惯和地域特性,适时引入新颖元素,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以云南为例,其多样的民族文化为舞蹈课程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尝试将云南本土的传统舞蹈韵律与当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打造出独具地域风格且充满时代气息的舞蹈作品,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结合,不仅能够生动地展示当地群众的独特精神世界,同时对于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延续与兴盛也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此外,应着力激发舞蹈艺术的创新思维。文化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各类艺术创作皆源于生活,舞蹈艺术同样如此,其灵感紧密关联现实生活。人们在文化馆的活动中能深深体验到艺术氛围,这也是舞蹈文化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创作的源泉根植于实践,因此在舞蹈文化的建设中,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生活实践,对舞蹈学习者进行专业指导,鼓励他们洞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将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巧妙融合,从而诞生更多卓越的艺术作品。在培养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创新灵感时,要求参与者具备勤奋学习的精神和充分施展智慧与才华的决心,不断创作多样化的舞蹈艺术佳作,以推动舞蹈艺术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推动舞蹈素材创新,拓宽大众舞蹈表现方式。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唯有持续创新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以及科学技术更新迭代的加速,无论是何种领域,创新都是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舞蹈也不例外。只有通过创新,舞蹈才能与时俱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实现更广泛的普及。因此,舞蹈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舞蹈艺术创新,以确保其能够紧随时代步伐。文化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创作舞蹈时应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热点,如此一来,既能注入创新元素,又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将时事融入舞蹈,有助于群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此外,为有效推广舞蹈文化艺术,文化馆还应致力于丰富其表演形式。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组织各类文化娱乐晚会等活动来实现。多渠道、多途径策略能吸引更多人群参与舞蹈,进而推动其普及,并加大对舞蹈的宣传力度。

(四)打造高技能舞蹈教学队伍

舞蹈教学团队涵盖舞蹈教练,以及前期调研和后期管理的各类人员。教师在舞蹈训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文化馆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并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同时,可以邀请业界专家来馆举办讲座,加强舞蹈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教师自身也需要持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关注国内外先进的舞蹈训练实践,探索适应自身及当地群众需求的训练模式,以增强训练效果。此外,训练相关人员需深入社区,倾听民众声音,依据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训练内容。

在推进舞蹈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应定期跟进舞蹈教育者的专业训练,建立健全的舞蹈教育体系。鼓励文化馆的舞蹈艺术导师增进互动,借助文化馆的资源创建低收费或免费的教师研习班,以培育更多具备舞蹈文化素质的群体,不仅有助于提升各个舞蹈教育机构教师的个人能力,也促进他们之间的教学心得交流。在文化馆的支持下,构建舞蹈教育平台,可以丰富教师的舞蹈理论知识。教师们通过研习班能拓宽舞蹈知识领域,了解并掌握不同民族的舞蹈,增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深化对舞蹈文化的领悟,激发学习民族舞蹈的热情和主动性,将进一步推动舞蹈文化的普及和实践,确保文化馆在舞蹈文化建设中的发展更为顺畅。

(五)发掘本土舞蹈人才

打造一支多元化且专业的舞蹈教育团队,不仅要提升馆内员工的专业素质,还应持续培育基层舞蹈的核心力量。扩大文化馆舞蹈教育的后备力量同样是关键任务。为此,文化馆应主办各类舞蹈相关活动,如舞蹈竞赛。这些活动为本地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有助于深度发掘潜在的舞蹈人才,特别是培养舞蹈创作的中坚力量。对于挑选出的基层骨干,应注重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激发他们的舞蹈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且审美价值高的优质舞蹈作品。

舞蹈创作的特点是包容性广泛,既追求独特性,也强调普遍性,需要融合各种舞蹈风格精髓,提炼出体现舞蹈特色的元素。因此,创作舞蹈时,应立足于大众和基层,采用开放的创作理念,将舞台扩展到社区、乡村和广场等地方,深入民间生活,以扩大舞蹈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提高其知名度。互动也能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舞蹈活动中,从而壮大舞蹈队伍,推动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舞蹈的目标群体是普通民众,他们通常没有专业的舞蹈基础,舞蹈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应选择易学、易记且富有趣味性的舞蹈形式,以激发公众的学习热情,提高参与度,确保普及效果。因此,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创作舞蹈时,应以群众的生活为根基,采用简洁且有魅力的舞蹈风格,既展现舞蹈之美,又增强推广实效性。

(六)构建全面的舞蹈教育体系

为构建并优化文化馆公共文化中心的舞蹈教学模式,应当遵循逐步深入的指导思想,以专业化舞蹈训练为基石,以此提升舞蹈教育质量,包括舞蹈门类的划分、基本的教学、动作实践和舞蹈实践。在充分考虑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的前提下,通过舞蹈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步骤,并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舞蹈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进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内容。

在文化馆公共文化中心的舞蹈课程应在闲暇时段,如节假日,对各类人群实施集中教学,设计包括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在内的多样化教学计划。在选择舞曲时,要注意乐曲要符合舞步节拍,要根据乐曲的形式选择适合的乐曲或自定义乐曲。例如,在舞蹈课中,可以选择节奏活泼、融合民族与大众的歌曲,这类音乐普遍受欢迎,易于理解和融入,能营造热烈的群体氛围。而芭蕾舞的教学则需挑选西方古典音乐,因其专业性强,能满足人们对高雅和古典美的追求。全面的舞蹈教育体系的实施,需要从不同学员群体、舞蹈类型、音乐选择等多元维度出发,对舞蹈活动的组织和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对于提高公共文化中心舞蹈教育的效率和参与度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文化中心的舞蹈教育项目应借助舞蹈教学,以强化大众的身心健康,并培养参与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全面的艺术素养。为推广此类训练,可以策划各种专题活动,如在中秋期间组织民俗舞蹈竞赛、端午时节举办秧歌比赛、春节期间开展健身舞蹈活动等。这些多样化的舞蹈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展示舞蹈才华的平台,也使舞蹈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比赛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群众的舞蹈技能和学习热情逐渐提高。立足于大众化和生活化的舞蹈普及原则,可根据不同社区的需求,提供如拉丁舞、现代舞、健康舞等多种舞蹈课程,让不同年龄层的人们踊跃参加,在放松和愉悦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大众的舞蹈应该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鼓励他们通过跳舞来表现自己,从而促进社会气氛的融洽,提高大众的艺术素质。

(七)开拓外部优质人才资源合作,丰富内部人才培养途径

文化馆可借助强化多元文化资源整合,探索外部高层次人才的共享机制,建立多极化的文化资源网络。通过与专业艺术团体、高等教育机构的艺术资源开展深度合作与共享,以加速提升文化馆的人才阵容。同时,也为文化馆现有的业务人才创造学习、实践和表演平台,从而拓展其业务能力培养路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创新群众文化创作与表演平台,锻造高素质的文艺创作队伍。比如,与职业剧团联手创建戏剧、小品创意工场,与高等艺术院校合作设立文化艺术实践基地。文化馆通过资助部分项目资源、提供场地设施、开放剧院资源,并借助专业团队的丰富创作力量和精湛表演阵容,以文化馆为主导,通过深度协作共享资源,构建起涵盖戏剧、小品、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群众文化精品创作展示中心。

同时,文化馆利用高校的舞蹈艺术学科底蕴和众多舞蹈艺术学生资源,设立舞蹈艺术训练实习基地,为舞蹈专业学生们提供实战演练机会。通过搭建平台,有望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富含艺术内涵的群众文化作品,以及组建一支稳定且技艺高超的演出团队。

构建舞蹈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平台,培育理论研究力量。借助高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其深厚的学术研究背景,结合实际操作,培养文化馆在舞蹈群众文化理论领域的专门人才。与高校联手推进群众文化理论的专项调查和辅导活动,收集、归类和探究各种舞蹈文化资料,实施舞蹈文化态势的实地调研,深入理解最新的文化方针和策略,确保群众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应对策略研究得以执行。针对文化馆所遭遇的一系列新颖且重大的挑战,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和策略建议,以理论引导群众文化的实践进步和理论革新,推动群众文化的实践与理论同步发展。

创建独特的社区舞蹈文化业余团体活动平台,广泛推广各类舞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群众文化的兴盛显著体现在群众性的非专业艺术表演团队的活跃上。文化馆应借助其聚集的人气和宣传优势,打造独特的社区舞蹈文化业余团队活动中心,对这些特色舞蹈团队进行有效整合和规范管理,同时加强对各类舞蹈业务人才的艺术创作和演出技能的指导训练,以满足广大业余爱好者的自我娱乐需求,以及基层群众的文化演出需求。

强调舞蹈形式的丰富多元性。舞蹈的核心在于其广泛融入社会大众,需要紧密贴合日常生活,满足大众的真实审美需求。为此,致力于创新舞蹈形式,赋予其独特的群体特性,使其深深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体验之中。民间传统舞蹈往往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烙印;相比之下,校园舞蹈则注重展示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多元发展,使舞蹈与教育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企业舞蹈和军旅舞蹈等各有其专业领域和独特目标。当前,广场舞作为舞蹈的新形态,堪称各类舞蹈元素的融合体,汇集传统舞蹈的经典精髓,并在编排上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无固定模式,一推出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潮。人们在闲暇时光聚集在广场上,共同演绎这一舞蹈形式。如今,广场舞以其广泛的参与者、覆盖的地域范围,以及深远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人们对精神文化领域的向往日益增强,文化馆扮演着联结文化艺术与大众的关键角色。在舞蹈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文化馆在传播舞蹈知识、提升公众认知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在舞蹈教师的培养、资金援助和舞蹈活动的策划组织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因此,对文化馆工作的强化和支持至关重要,以此推动舞蹈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民众需求,使舞蹈艺术能够融入日常生活,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体验。需要深化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充分利用文化馆的文化传承和优化作用,以促进舞蹈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钰清.文化馆发掘与创新民族舞蹈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5):199-200.

[2]丁昊.文化馆发掘与创新民族舞蹈的思考[J].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30):148.

[3]张晓利.新形势下文化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J].东方艺术,2005(20):103.

[4]郭兆军.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创新的策略探讨[J].戏剧之家,2020(05):117.

[5]谢华.新型美育视角下复合型创新舞蹈人才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9(15):180-180.

[6]周柯宇,汪涛.舞蹈身心训练在剧目排练课中对舞蹈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5(06):221-222.

[7]马媛媛.文化馆舞蹈培训优化建议[J].戏剧之家,2021(26):125-126.

猜你喜欢
文化馆
青海省文化馆入围2022“最受欢迎公共文化空间”TOP50
硅元尚瓷文化馆即将揭牌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千年的回眸
章堰文化馆
家乡
大爱有光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基于群众文化实践视角的文化馆职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