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演奏风格比较研究

2024-06-18 16:38郭永莉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关键词:演奏风格比较分析巴赫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93-06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巴赫的小提琴风格优雅,结构严谨,简洁而又自由,充满张力,给后来的演奏家们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可以进行个性诠释和风格表演。为此,本文以《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第一乐章“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为例,选取约瑟夫·约阿希姆、亨雷克·谢伦格与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三位提琴演奏大家的经典录音版本进行对比,并在整体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浪漫风格、现代风格与本真风格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 巴赫  演奏风格  录音版本  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郭永莉,女,国家二级演奏员,系贵州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员。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是音乐艺术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其所展现的旋律之美、技法之美与结构之美共同构建了名为小提琴音乐的奇迹。在《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之中,“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BWV1001)作为六首无伴奏组曲与奏鸣曲的开篇,其在结构上严密而完整、内容上饱满而丰富、技法上有力而复杂,乐曲风格色彩浓烈、情感激昂、富丽耀眼,彰显了巴赫高超的创作技艺。后世诸多演奏家对该作品的演绎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自1903年约瑟夫·约阿希姆首次录制这部作品以来,无数演奏家基于自己的理解演绎并留下了诸多经典的录音版本,其不仅展现了演奏家的个人魅力与演绎特色,更从整体上展示了20世纪至今小提琴音乐演奏风格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以“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为基础,以演奏风格的对比为指向,对“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展开深入研究就成为值得探索挖掘的全新视角。

一、演奏风格分类与录音版本选取

巴赫在《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这六首奏鸣曲与组曲中创作出了现代小提琴所能够演奏出的全部和弦。正因如此,这六首严密而高贵、庄严而抒情的乐曲成为后世无数演奏家在研习、精进小提琴时必须攀登的高峰。

因时代背景、审美观念、师承学派、文化环境与个人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沿承至今日的巴赫作品录音版本虽展现了全然相异的作品面貌,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20世纪至今小提琴音乐在演奏风格与演奏技法上的进步与发展。正如布鲁斯·海勒斯所写的关于巴赫演奏的论文中所说的那样,按照其本身的艺术特点和演奏风格,可以将巴赫的演奏分为浪漫型、现代型和本色型,这三大类型都是相互继承的,它们一起构成20世纪的西方古乐演奏。

这一观点一经提出便得到小提琴演奏学界的广泛认同,研究者们通过对传世录音作品的深入分析与对比品读,确实发现相近时期的作品在结构、内容、技法与表达上存在强烈的趋同性。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经过片段鉴赏、演奏实践、技法模拟等手段深入分析相同时期不同演奏家的个性风格与共性特征,并分别以三位大家演奏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作为浪漫风格、现代风格和本真风格的研究材料。

本文所选用的用于演奏风格对比研究的录音材料如下表所示(如表1)。其中约阿希姆版是音乐学界公认的现存最早的巴赫小提琴作品演奏录音,是20世纪初期浪漫风格风头正盛时期的传世佳作;而谢伦格版于20世纪中期录制的版本则具备现代风格的典型特征,其强调理性与感性的深度结合,具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倾向;泰兹拉夫版追求极致的去繁求简,是古乐运动后演奏家对巴赫作品“应有之模样”的追求与复现,是对巴洛克音乐的追求与探索,因此这一录制于20世纪60年代的版本被视为本真风格的代表之作。

二、三种录音版本的整体比较

本文对三种录音版本“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的比较建立在片段鉴赏、演奏实践、技法模拟三个基础之上。在这之中,片段鉴赏强调以演奏速度、力度、音色等观察点为基础,深入揣摩三种经典录音版本在整体上的特征差异与细节特色,从而获得对比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演奏实践以片段鉴赏的收获为基础,严格按照与录音版本相对应的乐谱进行通篇演奏,以此把握三种经典录音版本的内容演绎与作品结构,继而获得对不同演奏风格的笼统感受。技法模拟则在片段鉴赏与演奏实践的基础上,着重以不同速度、力度与揉弦来深度模拟三种经典录音版本具有显著差异的具体片段,通过“以小见大”感受不同演奏风格的演奏者在处理细节时所采取的具体策略。

通过片段鉴赏、演奏实践、技法模拟的具体结果,三种经典录音版本对巴赫“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这一相同主题的演绎呈现出了全然相异的效果;三者在速度、结构、音色与装饰上的尝试使得音乐音响塑造与演奏情感投入产生了巨大差异,这不仅体现了浪漫风格、现代风格和本真风格的差异,更展现了随时间推移演奏家在审美取向与演奏意识上的演进,创作者与演奏者于舞台上的和谐、原作内容与个人风格在演绎上的统一毫无疑问是20世纪巴赫作品小提琴演奏发展的整体取向。

(一)时长与特点

约阿希姆版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录音时长共3分36秒。其在演奏过程中主要应用浪漫风格的自由演奏,速度控制较为随意,通过“2+2”的方式对和弦进行演奏分解,乐曲整体感较强。因对揉弦的有意控制、对分句的有效把握,虽然该版本节拍中重音与非重音的转化不明显,但在滑音与抬弓等技法的频繁应用下仍使得乐曲音色厚实而饱满、情绪丰富而多变。该版本具有恣意而自由的美。

谢伦格版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录音时长4分43秒。其在演奏过程中将演奏速度严格控制在一定区间内,演奏并无明显弹性空间;虽同样应用“2+2”的方式对和弦进行演奏分解,但谢伦格版的揉弦持续而圆润,长乐句叙事效果极佳,进而在节拍重音不明显的同时提升了旋律在空间层面的扩展性,在确保音色厚实而饱满的同时,减少了滑音的使用,以避免个人情感的过度抒发。该版本具有稳定而克制的美。

泰兹拉夫版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录音时长共3分44秒。其在演奏过程中主要是弹性节奏的演奏模式。因其对巴赫净版手稿的严格遵守、对古典技法的追求复现,泰兹拉夫在演奏和弦时采用琶音的形式分解和弦;并通过节拍中重音与非重音的明显转化、滑音与揉弦的克制应用,努力塑造轻盈灵动的整体乐感,音色纯净而朴素。该本具有复古而纯洁的美。

(二)节奏与速度

音乐以节奏为依存,而节奏以速度为基础。因此围绕三种录音版本“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的比较应从节奏与速度展开。演奏速度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演奏家对演奏节奏的不同见解,另一方面则展现了演奏家对所想表达的音乐形象的追求;以“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为例,约瑟夫·约阿希姆、亨雷克·谢伦格与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三人分别表达了抒情浪漫、典雅肃穆与轻盈质朴的音乐形象。

约阿希姆版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演奏时长为3分36秒,整体偏快,其在演奏过程中根据演奏者主体的抒情需要调整不同阶段的演奏速度,体现了浪漫风格的伸缩节奏特征。该作品在节奏上虽模糊了重音与非重音的转化,但通过“如歌”的演奏风格对经过音进行歌唱化的演奏处理,通过对重要和声、关键旋律的延伸处理与对次要音的缩短处理构建长线条乐句,继而使得乐曲整体如歌如诉。总体而言,约阿希姆版在节奏与速度上强调基于情感抒发的主次有别、快慢有度。

谢伦格版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演奏时长为4分43秒,整体较慢,其在演奏过程中对于演奏速度的把控极为精准,继而使得节奏整体均匀、准确有力。其在演奏过程的运弓与气息构建相互促进的内部循环,有力而缓慢的演奏速度使得乐曲的穿透力、震撼力更上一层楼,乐句宛如江水连绵涌动而厚重有力;同时谢伦格利用稳定的小音符构建的长乐句使得乐曲整体具有史诗一般的典雅肃穆。总体而言,谢伦格版在节奏与速度上坚持以格律化的速度控制确保节奏均匀、准确而有力。

泰兹拉夫版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演奏时长为3分44秒。其演奏时间虽与约阿希姆版相近,但两者在速度调整与节奏把控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相较于约阿希姆在演奏中的自由与炫技,泰兹拉夫版的节奏控制更重视通过分句的呼吸时间对乐句进行调速,为演奏提供更为弹性的节奏空间,并进一步依托重音与非重音的转化引导音乐持续向前;这使得泰兹拉夫版在节奏盎然的同时乐曲整体轻盈质朴。总体而言,泰兹拉夫版在节奏与速度上更关注对自身情感的克制,以及对作曲家意图的完整复现。

(三)音色与技法

因在和弦演奏、揉弦、滑音与连弓等技法应用上的不同,三种录音版本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音调差别很大。约阿希姆版具有丰富而紧张的声音,谢伦格的声音朴素却又重气氛,泰兹拉夫版的声音纯洁而连续;也就是在音质的差别处理上,才能反映出各种弹奏方式的总体差别。

浪漫风格的约阿希姆版在和弦演奏上应用“2+2”的分解演奏模式,从低到高双弦并行演奏,并最终保留高音加入旋律,因此使和弦音色更加饱满庄严,富有力量感;同时约阿希姆也多次使用揉弦强调演奏者的个人情感,这为“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原本质朴的音色内注入丰沛的情感。在滑音层面,约阿希姆同样使用了较为夸张的慢速滑音,提升音色的整体张力,充分展现了浪漫风格的独特魅力。

现代风格的谢伦格版在和弦演奏上同样应用“2+2”的分解演奏模式,但因其在节奏和速度上的克制,谢伦格版相较于约阿希姆版展现出了更为恢宏壮阔的场景,音色极具氛围感;同时谢伦格自始至终从未间断的揉弦使得部分音色集中而连续地得到强调,这使得“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的音色进一步得到强化。现代风格虽沿承自浪漫风格,但谢伦格对滑音的使用极为有限,少数使用的部分也力求与整体音色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现代风格理性与感性平衡的突出特点。

相较于以上两者,本真风格的泰兹拉夫版在和弦演奏上选用琶音的形式分解和弦,虽通过低音向高音的快速过渡具有一种轻盈灵巧的感觉,但也使得音色不再典雅肃穆,乐曲整体不再呈现为教堂中的圣咏,而是更类似乡间清风。泰兹拉夫因对巴赫净版手稿的严格遵守较少使用揉弦,这契合本真风格的演奏倾向;泰兹拉夫同样也鲜少使用滑音,而使用连音的部分则仅保留单音,以确保音色的纯净无瑕,进一步展现了本真风格对“借今日之乐器展现昔日之乐曲”这一目标的不懈追求。

(四)形象塑造与情感投入

约阿希姆版所构建的音乐形象抒情而浪漫。约阿希姆在演奏过程中通过各式技法充分将自身的情感、希望与爱注入乐曲中,以“如歌”的表现方式宛如太阳般散发着浪漫风格独有的热忱,以此带给听众独特的艺术享受。演奏速度富有变化、节奏音色饱满丰沛,使得全曲弥漫着名为活力的整体氛围。

谢伦格版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无疑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以及对巴赫作品的深刻理解。在演奏过程中,他巧妙地把握巴赫作品的精神内核与自身演绎表达需求之间的微妙平衡,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谢伦格的演绎下,“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这部作品宛如一幅精致的艺术画卷,缓缓展开。他用精准的时间控制,让每个音节都充满活力,就像是在教堂里倾听圣歌,庄严又圣洁。而那平稳而平稳的旋律也为整部乐曲平添了几分庄重、庄重的味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祭祀,让人体会到那种信念的坚定与忠诚。谢伦格在音乐上运用力量的改变,就像是一种细致的颜色,让整首乐曲富有层次与立体的感觉。他对力道的改变直入心灵,令人在聆听之余,也能体会到其心中所想。这样的情绪传达让演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表演,更多的是一种感情上的交流。另外,谢伦格也注意到钢琴整个结构的流畅和立体感。他通过精心的布置,使整体的构图稳健而富于变化,呈现出一种协调、统一之美。

而泰兹拉夫版所构建的音乐形象则灵巧而轻盈。其参透“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是组曲中作为赋格前奏的本质,坚持通过“有意识的减法”还原乐曲最本真的模样;而在舍弃多余的装饰后,泰兹拉夫版更像是对听众的引导与呼唤,充分展现了巴洛克音乐的时代特征,是本真风格的集大成之作。

三、三种演奏风格的艺术特征

(一)浪漫风格的约阿希姆版本:彰显个性,展现技法

作为20世纪初演奏巴赫作品的主要形式,浪漫风格的艺术特征可总结为如下特点:多样化的滑音、连贯化的连弓、自由化的节奏与模糊化的重拍转换。浪漫风格演奏家所演奏的巴赫作品强调以旋律为基础进行分句,通过有意识、有控制的揉弦展现宏大的庄重感与立体的音乐表情,总而言之便是以作品为载体,表现演奏家的个人魅力与演绎特色,进而在舞台上展现“演奏家出场,作曲家缺席”的场景。

而作为首位将巴赫作品以录音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呈现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具有难以磨灭的个人特色。透过流传下来的两段录音,也得以窥见20世纪初浪漫主义演奏家对巴赫作品内核的揣摩、对巴赫作品内容的演绎。彼时古音乐研究仍处于原始经验积累阶段,浪漫风格演奏家琴下的巴赫作品在滑音、连弓、节奏与音乐表情等方面均与其他浪漫派作品无异;而作为浪漫风格大师,约阿希姆所留下的录音版本集中展现了以上特点。

在这一版本的录音中,“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成为约阿希姆展示技法、展示自我的载体,和弦演奏之后的抬弓、充满戏剧张力的和弦、自由宽广的揉弦共同构建了宏大庄重的乐句气息;其演绎下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跌宕起伏,结构完整,具有浪漫主义时期乐句长大的特征。而滑音的多样化、风格化应用更为约阿希姆版本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赋予厚重的个人特色;约阿希姆在演绎过程中多次使用滑音,这使得该版本的乐曲始终处于对主音的强调与烘托中,在体现乐曲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了演奏家的个人志趣。

基于以上论述,约阿希姆版本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作为浪漫风格的集大成者,是约瑟夫·约阿希姆对乐曲内核理解与诠释的集中展现;其中个人风格的深刻流露进一步凸显了其作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现代风格的谢伦格版本:严谨细致,注重结构

作为脱胎于浪漫风格而又独立于浪漫风格的演奏形式,现代风格逐渐成为20世纪中期演奏巴赫作品的主流;其主要艺术特色是精确控制节奏、广泛运用揉弦、均匀分布音符、灵活的节奏空间。如米尔斯坦、谢伦格等现代风格演奏家所演奏的巴赫作品均重视演奏过程中感性与理性的平衡,音乐表情虽较为单调,但全面展现了巴赫作品的旋律之美,在舞台上展现了“演奏家与作曲家跨时空交流”的独特场景。

亨雷克·谢伦格是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这一作品的研究者、开发者与挖掘者,其在经过仔细研习后,根据小提琴演奏技法的发展优化了演奏弓法,使用弓法连线以适应组曲的气势特点;标注控弦指法,通过同弦高把位统一演奏过程中的音色,并在细化标注力度符号与音乐表情后出版乐谱版本。正因如此,谢伦格版本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具有鲜明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特色,其在审美形态上追求乐曲创作者与乐曲演奏者的交流、乐曲内核与演绎特色的统一,与其后追求“原汁原味”的古乐运动复古主义特色具有一定差异。

谢伦格在演奏过程中为追求完整性,同样将柔板视为独立作品进行演奏。一方面,谢伦格通过精心调控演奏速度,将“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的肃穆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强劲、舒缓的手法弹奏,使每个音调都像是带上一层沉重的历史和人文色彩,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置身于这样的气氛之中,似乎让人感觉到了一股信念的强大,以及对神的敬畏。与此同时,谢伦格熟练地使用弓法连线,使换弦过程中产生的空隙近乎消失,这就让整个乐句的连接变得更为顺畅,就像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显示出了一种强大的音乐品质。另一方面,谢伦格依托精准的音符排布实现了节奏的均匀舒畅,通过将小音符作为旋律的主体,使得和弦与乐曲主体深度结合,构建的长乐句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叙事效果。但与约阿希姆不同,谢伦格在使用滑音时较为谨慎,这也使得其琴下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没有杂糅过多的个人风格。

基于以上论述,谢伦格版本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是现代风格演奏的集中体现,其对于巴赫作品精神内核严谨而细致地揣摩、对于自身特色与乐曲风格融合形式的深度思考,使得其具备独到的学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三)本真风格的泰兹拉夫版本:轻盈复古,忠于作曲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古乐运动引领了巴赫作品演奏的全新浪潮,也正是在这一期间,以探究、探索与复现为主的本真风格开始崛起。本真风格演奏家所演奏的巴赫作品坚持在分句之间添加更多呼吸,少用或不用揉弦,以确保乐曲整体的轻盈感。在演奏巴赫作品时,本真风格更重视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特征的深度研究与全面复现,致力于通过调整、修正现代演奏技法的具体形式,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完全复现,即试图借今日之乐器展现昔日之乐曲,进而于舞台上消弭演奏者的存在,呈现纯粹的作品之美,从而构建“演奏家缺席,作曲家出场”的场景。

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作为古乐运动的先驱,其所演奏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是本真风格的作品代表。在进行演奏时,与谢伦格不同,泰兹拉夫特意选用直接来自巴赫的净版手稿,并使用较为短小的弓法连线对乐曲进行细致的乐句分句;而在指法运用上,泰兹拉夫也选择与谢伦格迥异的低把位,以此确保还原巴赫于巴洛克时期的演奏效果。

正是因泰兹拉夫在演奏技法上的还原与复现,这一版本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充分展现了其作为组曲赋格前奏的结构性特点:节奏轻盈且富有流动性、内容雅致而具有启引性。因和弦采用分奏,并未与主旋律深度结合,故泰兹拉夫版避免过度的庄重感与肃穆感,清纯而单薄的音色、短小而轻快的节奏使得乐曲整体宛如春日清溪汩汩流动,带有一种复古的轻盈美感。

基于以上论述,泰兹拉夫版本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作为本真风格的杰出代表,其既是对巴赫作曲的忠诚复现,又是对自身演奏理念的终极追求。泰兹拉夫版本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在演奏理念上的“回归”使得其成为研究一个艺术时代的重要样本,具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巴赫为后世留下了《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这一宝贵的艺术财富;而后世浪漫风格、现代风格与本真风格的演奏家们则在演奏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这一作品的艺术内涵。回首观望,由浪漫风格到现代风格再到本真风格的演进已然点明小提琴艺术于演奏层面的回归已成必然,创作者与演奏者于舞台上的和谐、原作内容与个人风格在演绎上的统一毫无疑问已成为未来巴赫音乐演奏的整体方向;正因如此,如何在忠于原作意图、意向与技法的基础上展现个人的志趣与意味,成为现代演奏家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佶茹.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BWV1006)》的演奏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22年.

[2]孙琳.浅谈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柔板》[J].戏剧之家,2021(31):81-82.

[3]宋洁宇.以《巴赫无伴奏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柔板》为例量化分析东西方演奏风格共性与差异[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9年.

[4]李茜蒙.巴赫《C大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乐谱版本选择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

[5]梁寒琰.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分析研究[J].歌海,2019(01):109-111.

[6]王之炅.巴洛克音乐录音中的风格与审美——以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为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3):61-67.

[7]邹俊杰.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诠释[J].理论观察,2015(12):99-101.

[8]张静.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乐谱版本比较及演奏分析——以《g小调第一奏鸣曲》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猜你喜欢
演奏风格比较分析巴赫
巴赫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浅析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较分析
司鼓在潮剧舞台的作用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