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24-06-18 20:20:48王英
求知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方法设计思路初中

摘 要: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增多,会引发社会问题,所以“关注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其中,儿童与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迅速变化的青春期,但是其心理调节能力不够成熟,所以无法完全依靠自身力量保持心理健康。基于此,分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设计思路,运用多元化的实践方法,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心理健康;初中;设计思路;实践方法

作者简介:王英(1970—),女,甘肃省平凉市第七中学。

在初中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分析了初中生心理发展现状,总结出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过大”“内心敏感脆弱”“缺乏调节能力”这三个问题,并明确这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在因素。在理论学习和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按照“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样策略”“注重多方协同”这三个设计思路,从“更新理念、充分沟通、开展活动、差异教育、体育配合、家校协同”这六个维度入手进行策略分析,旨在构建起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初中生心理发展现状

(一)心理压力过大

在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和家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知识学习上,而忽视了学生多样的心理需求。这种持续施加压力的做法,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疏导途径,一些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渐累积,长此以往,其心理逐渐出现了问题。

(二)内心敏感脆弱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会发生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部分家长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全部展露在孩子面前,使得学生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内心越来越封闭和脆弱。

(三)缺乏调节能力

初中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相对有限,如果教师和家长未曾教授其有效的方法,会导致其在产生恐慌、畏惧等负面情绪后难以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更勿论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得不到发展,心理健康状态也会越来越差。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思路

(一)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学生是教育的受众和主体,只有二者有效配合,才能确保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因此,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与成长规律的新理念,运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新方法,创造更多能丰富学生体验的实践机会,打造出适合且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

(二)运用多样策略

鉴于初中生在情绪变化方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其诱因、方向和程度等也有较大的区别,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化表现,运用多样策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不同教育方法的作用机制不同,若教师运用的方法过于单一,便会影响教育效果。对此,教师应引入多种教育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在不同的情况和场景中,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注重多方协同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性、长期性的工程,若仅仅依靠教师这一教育主体,一方面其能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也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优质的受教育环境。因此,教师有必要以“注重多方协同”为方向[1],加强与学校、家长和同事等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从多角度优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多方关注下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方法

(一)教师学习新理念新方法

新时代发展进程中,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若能将其运用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能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还能满足学生对新颖学习体验的需求。首先,在研读多篇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论文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心理疏导层面,而能将其看作一个全面干预的过程,即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前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时及时与学生沟通、在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后指导学生科学处理,以此辅助学生顺利度过情绪起伏期,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2]。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到的新方法来优化教育细节,消除影响教育模式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例如,利用新媒体资源,筛选出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漫画或短视频,在班会课上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知和体验。相较于传统的知识灌输,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后,教师要积极寻找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如线上培训等,以确保自己能不断接触和学习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要定期阅读各类心理健康教育书刊,筛选出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并推荐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后阅读,以此让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得到有效传播。总之,教师把所学的新理念快速转化成新方法和新形式,持续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可逐步提高教育质量。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

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较为主要的原因便是缺乏情绪释放的途径,这导致他们的负面情绪一直累积,最终可能演化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构建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以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在适当时机进行教育干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情绪表达的窗口。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实施碎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课间走进班级,观察学生独处和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了解其性格特征。一旦发现学生情绪异常,应及时与其沟通,帮助其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再如,在每日放学后,设置半个小时的“求助时间”,为学生提供主动沟通的渠道,学生可以在此期间向教师寻求帮助。其次,教师应借助线上平台,打破师生互动的时空限制,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包括:让班级内所有学生进入线上群组中,并与每一名学生建立单线联系;定期在群组中分享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如暖心小故事、增强自我认同的方法、青春期的困惑等,以扩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重视心理健康;每日选择五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线上沟通与交流,引导其阐述内心想法、困惑等,并给予其科学建议,从而把心理疏导融入日常沟通中,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常态化。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它涵盖了丰富多变的主题和多种多样的形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可以根据需求设置相应的主题以及选择合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并开展多元化的心理主题教育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趣味盎然。第一,教师应以常规的活动形式为切入点,为教育的有序推进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带领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基础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教育短片介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多样性,让学生认识到情绪和心理变化是正常的、普遍的,从而避免在发生情绪起伏时不知所措。再如,运用正反面事例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使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内心情绪。又如,向学生传授经过筛选与整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培养其自主解决基础心理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应在学习与借鉴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活动,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体验,还能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构建“与同伴争吵”这一生活情境,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尝试还原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动作,并运用所学方法化解心中的消极情绪,以此把教育活动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应对类似情况的能力,降低其遭受心理伤害的风险。

(四)因材施教,差异化教育

鉴于学生的个体认知具有差异性,他们对于情绪的感知力、心理承受阈值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差别。若想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实现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把因材施教原则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制订出更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教育策略,让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性格特点,为实施差异化教育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表对学生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明确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可以结合日常观察以及与家长沟通,深入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为后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翔实的依据。其次,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应设定不同的教育方向。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适当引入挫折教育,以磨炼其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而对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多观察、多开导,通过细微的关怀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安全和自尊。最后,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差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压力,多督促,避免其陷入浮躁的状态。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则应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

(五)配合体育活动舒缓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有效释放压力和情绪。目前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性,普遍采取让学生倾诉、与学生沟通等相对“安静”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尽管这些方式能逐步打开学生的心扉,但若是长期只使用这样的方式,便会陷入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体育活动这一更具活力的方式,使之与相对静态的教育形式有机结合,多角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当教师观察到班级学习氛围较为沉闷时,可以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跑步、打篮球等,或者与学生一起玩游戏。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会自发地参与运动或游戏,在挥洒汗水的同时释放压力。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心情分享,引导他们对比运动前后的心情变化,以此教导他们不应压抑情绪,要学会释放情绪。其次,教师可以加强与体育教师的协作配合,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与体育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对体育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这不仅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开辟一条新的教育途径。最后,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劳逸结合的良好观念,促使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以舒缓压力,例如,教师可以每天为学生布置简单的运动任务,并要求他们通过打卡、拍视频等形式记录下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其在持续的实践中逐步体会体育活动对舒缓压力的作用。此外,教师可以选出每周的“运动之星”,激发学生的动力,使其在运动中减轻负担。

(六)与家长携手打造新模式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家长的言行举止更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内容。但是有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后,自己便不需要再对其进行教育了,这一观念导致了家庭教育缺位现象的出现。对此,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与家长携手合作,打造新型教育模式[3],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和价值。首先,教师要引起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通过分享专家讲座、真实案例等,让家长认识到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教师要注重与家长保持沟通,互相分享信息,如把观察到的学生情绪变化及时反馈给家长,并建议家长通过交流沟通,引导孩子走出低落情绪。此外,教师还应从家长处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绪状态,与校内状态进行对比,以评估学生在家中的心理状况。若发现问题,教师应为家长提供科学建议,协助其调节家庭气氛,使学生能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感受到温暖与关爱。再次,教师应与家长充分交换意见,力求探索出更契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育方法,如向家长分享科学高效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从家长处听取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内容的建议,以此将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抵触心理,又能确保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最后,教师可以开展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三个主体近距离相处,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快乐成长。

综上所述,初中生因为中考升学,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同时因为处于青春期,情绪和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需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为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学习与借鉴优秀的教育经验,制订并实施科学高效的教育策略,以让每个学生的心灵之花得以绚烂绽放。

[参考文献]

陶文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J].宁夏教育,2023(合刊1):148-149.

张天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甘肃教育,2021(22):23-25.

李鹏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知识文库,2019(12):232,234.

猜你喜欢
实践方法设计思路初中
初中历史翻转课堂实施策略探索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方法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10:59:26
基于人本管理的企业薪酬体系设计思路探索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3 14:33:57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6:20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与实践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1:44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0:56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