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
【摘要】物理作为高中重要学科之一,不仅有传输学生物理知识的作用,还隐藏着育人的功能,而思政就是落实育人的重要路径。思政育人,其目的在于将高中生培养成具有求真、为善、审美素养的人。就高中物理而言,求真是其育人之根本,教学中可通过融合物理学史,锻炼学生思维等方式培养学生求真意识,锻炼其求真能力;为善是育人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融入伦理教育培养学生为善能力;审美是育人的基本诉求,教师开展教学时,可通过不断挖掘物理学科所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政育人;三重路径
习总书记曾说过,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心,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全面育人,为教育事业的全新发展作铺垫。“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思政育人,需将物理知识和课程思政相结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科学涵养共同发展,将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鉴于此,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思政育人的三重路径(求真、为善、审美)进行解析,也给同学科教师提供相应借鉴。
1.结合物理学史,重视物理实验,培养求真意识与求真能力
物理学史是物理发展历程的展现,开展教学时结合物理学史,可展示物理学家精神,对锻炼学生相关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意识与求真能力有积极作用[1]。例如:教师在开展《抛体运动》一课内容教学时,便可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融入其中,将17世纪伽利略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抛体运动并得出相关结论分享与学生,此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思考“抛体运动”的由来、探索过程及结论,领略其中所蕴含的物理学家精神。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抛体运动相关规律、推论等进行证实,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通过物理实验进一步推理论证,得出结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求真意识,还能锻炼其求真能力。需注意,对于求真过程中遇到困难而想要放弃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大胆猜想,突破教材束缚,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探索,获取其中的真理。
2.融入伦理相关教育,培养为善意识和责任精神
物理学是推动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性学科,因此,其也具备相应的伦理教育(服务社会、尊重人文)意义,可满足思政育人的要求。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将伦理教育融入其中,以此培养学生的为善意识和责任精神[2]。例如:教师在对《相互作用——力》一章内容进行教学时,便可将伦理教育融入到其中,此处,教师可借助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开展教学,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正确与否,感受物理思辨性的同时以辩证观、历史观对物理学家的贡献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不可随意否定任何人、任一观点存在的价值,以此培养其为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议题,比如,在进行《原子核》一章内容教学过程,当提到“核能的利用”时,教师可将热门话题“日本核污水的排放”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对这一行为进行判断,明确这样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服务社会、尊重人文的理念,并针对这一行为提出合理性建议,同时表明立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精神。
3.深挖物理所蕴含的美,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
物理并非只有推理、实验,其还蕴含了人格美、和谐美等,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引导学生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美,不仅能“美化”物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符合思政育人理念[3]。例如:教师在开展《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内容教学时,便可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的美。从教材内容看,该课程言简意赅,学生所能接触的均为现成结论,但这些结论的背后是物理学家们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人文精神,正是这样的人格美,才获得后来的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家精神进行挖掘,培养审美的同时有助于其学习物理知识。和谐美主要体现在物理定律能够很好协调各类事物,让其实现统一,如“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动能和势能在不断转化,但机械能始终保持不变,将杂乱无章的能量转化画面维持在稳定的系统内,实现了和谐美。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现物理学科蕴含的和谐美,以此培养其审美能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该任务,开展思政育人成为必要。高中物理教学中,思政育人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求真能力、为善意识和审美能力,为达到此目标,教师可通过结合物理学史、重视物理实验、融入伦理教育、发现物理所蕴含的美等方法培养学生相关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泽林,王长江.课程思政:高中物理学科育人的新进路[J].中小学班主任,2021(22):33-38.
[2]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8):91-91.
[3]张凯翔,张润生.从"学科德育"到"课程思政"——提升高中物理课程的德育效能[J].物理通报,2023(6):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