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国思政会议以来,中央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各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教师深度参与思政工作又成为焦点问题。本研究以学士导师制建设为切入点,通过调研了解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现状,分析制约因素,并提出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学士导师制;共同体;思政育人
“共同体”一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从共同体理论当中衍生出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国家共同体等多种概念。共同体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例如“师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等等。上海理工大学从2015年开始就推行师生共同体建设,《上海理工大学师生共同体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指出,师生共同体是指师生通过互动而共同成长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建设新型师生关系、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有效方式。学校师生共同体建设通过学士导师制度、教师坐班答疑、自习辅导、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形式将立德树人融入教书育人各个环节,以此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这些形式当中,学士导师制度是核心关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学士导师作为规模最为庞大,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影响也比较大的教师队伍,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当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本研究立足于师生共同体背景下学士导师制度建设,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在对学士导师制进行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症结并为提升专业教师思政工作提出对策。
一、学士导师制育人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对学校本科生和专业教师开展问卷调研,覆盖所有有本科生的学院,同时对部分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以及专业教师开展了访谈和座谈。调研显示,学校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之后,93%的学生认为有帮助,这说明学生对学士导师制度充分认可。但是当专业教师被问及“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师有关系”时,73.3%表示有关系,22.2%表示不确定,4.4%表示没有关系,这从侧面说明,通过学士导师制度开展思政育人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面从五个方面对学士导师制育人现状进行分析。
一是从意识观念上来看,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其成就感来源当中,排在第一的是取得优异专业学术成就(77.8%),工作压力来源当中,排名第一的是科研任务和要求(82.2%)。其次专业教师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层面,问卷中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总体评价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日常交往中,学生普遍感觉到与老师接触机会不多,半数以上的学生是“一个月或以上时间才能与导师沟通一次”,所以在学生们遇到困扰时首先想到的是同学(75.5%)和家人(64%)的帮助,这间接说明了当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灌输式知识教育和管理色彩浓厚的师生关系,而不是老师对学生主动地服务、引导和帮助为主要特征的师生关系。
二是从育人内容上来看,第一是专业教师育人目前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课堂层面,对第二、第三课堂的参与还不够。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不能满足学生们所需要的“综合素养”、“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等素质。第二是学生普遍反映个人的成就感来自于学习成绩优秀(60%),学生们认为专业辅导导师是最重要的(74%),另外学业压力(75.5%)是学生们的最大困扰,学术咨询(27%)也是学生们满意度较低的学校服务内容之一。再者从学生的需求来看,专业辅导导师(74%)、就业指导导师(64%)、科研导师(60.5%)、职业生涯规划导师(58%)、创新创业导师(53.5%)、论文导师(46%)等都是学生认为自己比较需要的导师类型。
三是从育人载体上来看,学生们普遍认为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学士导师制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67.5%)。学生们认为导师指导创新训练项目(67.5%)、创新大赛(61.5%)、科研选题(60.5%)、毕业设计(60%)、实践课程(44.5%)、创新教学选修课(32%)等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都将是我们进一步加强育人的有效载体。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学生们获取学校信息的渠道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QQ群和微信群(87%),另外学生与导师沟通方式上排名第一的是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工具(76.5%),网络社交新媒体等将是学士导师开展育人的重要途径。
四是从制度建設上来看,在访谈中发现,目前开展专业教师育人的主体在学院,学院根据学校的指导性文件探索符合学院特色的专业教师育人模式,有的学院主打科研项目育人、有的学院主打创新大赛育人、有的学院主打学习坊育人等等不一而足,还没有形成学校专业教师育人的长效机制。专业教师育人还存在着职责、考评、奖惩等制度建设不健全的问题。调查显示24.4%的教师、49.5%的学生并不了解专业教师育人的相关制度;而且53%的人认为专业教师育人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改进;52.5%的学生认为导师制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流于形式;47%的学生认为对导师的职责界定方面,宽泛描述为主,缺少量化要求和具体做法指导。
五是从育人模式上看,专业教师与其他育人主体的协同性还不够,专业教师育人力量薄弱等问题一直存在。调查显示,40%的教师感到自己越来越忙,但是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是“1位导师指导多于5人的学生”,专业教师力量的薄弱让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在问卷中,当学生寻求老师的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辅导员的帮助(85%),而非专业教师的帮助;在学生寻求同学的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室友的帮助(77.5%)。这些都显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学生室友等进行协同育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二、学士导师制思政育人的主要问题
概括看来,学士导师制育人分别在专业教师层面、学校层面、育人内容层面存在三方面问题。
1.专业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和育人能力不足。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上注重“授知识”,忽视“启智慧”。目前专业教师多数拥有高学历甚至海归背景,他们在进行专业教学时游刃有余,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渗透式”隐形德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显得力不从心。部分专业教师不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回应学生问题,也不擅长采用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方法开展育人。
2.学校在对学士导师制育人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目前学校思政工作主要以职能部门推动为主,尚未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士导师制与思政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协同性仍然不够。“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让很多专业教师花在学生身上的精力越来越少。虽然学校对专业教师提出了一定的德育要求,但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要求,由于育人效果难以考量导致评价考核过于宽松,工作流于形式。
3.学士导师制育人的路径还不丰富、层次还不清晰。部门专业教师固守课堂教学的“一亩三分地”,既没有纵向贯通,也没有横向打通。一方面从课堂到实验室,再到学生宿舍以及社会没有连贯,另外一方面不同导师之间,导师与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之间也没有横向串联。大学师生共同体包括认知拓展、情感互通和共生、创生等三重境界。(2)目前的学士导师制育人尚处于认知拓展等较低层次,对第一课堂以外关注还不够,还需要在知识传授之余,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营造良好学风、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三、学士导师制提升思政育人水平的对策
1.要完善专业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训机制。逐渐形成以教师工作部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育人工作的管理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定期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组建分层分类学习平台,设置德育意识提高、德育研究能力、课程思政教学技巧、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等不同专题,让专业教师在平台上资源共享、经验分享,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另外要着重培训专业教师学会正确选择德育方法和德育内容,根据学生所处的不用阶段的不同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思想教育,实现与学生共同的道德成长。
2.以学院为基本单位推动学士导师制育人特色发展。学士导师制度的实现效果关键在学院层面。要推动学院从队伍建设、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三方面构建学士导师育人工作机制。一方面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在辅导员、兼职导师配备上优化学院思政育人团队的年龄结构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要形成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成立专门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为学士导师育人提供内容支撑。最后要以项目为牵引,组织动员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校外资源协同育人。除此之外,要完善学院层面的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要对立德树人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专业教师积极性。
3.围绕“十大”育人体系不断深化学士导师制育人途径和内涵。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3)未来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造,师生之间聚焦课堂教学的“师生课堂学习共同体”;聚焦创新创业的“师生实践共同体”;聚焦科研创新的“师生学术共同体”;聚焦第二课堂的“泛兴趣师生共同体”等。除了师生之间,还应该在师师之间,生生之间下功夫。构建以专业为单元的“专业教师共同体”,构建学士导师与党务干部、思政课队伍、哲社教师队伍以及辅导员队伍等的“跨界导师共同体”,构建不同学科导师之间的“跨学科教师共同体”等等。要在学生之间构建包含同一导师的不同年级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等不同形式的“生生共同体”。学士导师制要明确指导人数、指导内容和形式,要抓住入校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日常教育、网络教育、毕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结語:
新形势下,以学士导师制为主要形式的师生共同体建设是促进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学士导师制育人首先要提升专业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其次以学院为基本单位构建学科特色显著的师生共同体,要围绕“十大”育人体系搭建课程教学、项目研究等不同平台,不断丰富和发展学士导师制育人的路径和内涵。
注释:
新华网.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9月1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8-09/10/c_1123406247.htm
龚放.大学“师生共同体”:概念辨析与现实重构,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2期,第6-10页
新华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2017年12月6日,http://education.news.cn/2017-12/06/c_129758619.htm
基金项目:2017年上海理工大学党建德育思政高教专项项目(沪江哲社基金专项重点项目:17HJ-DSDG-SD-005);2018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8-D-049);2018年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课题:理工科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ZD16)
作者简介:王丹(1989-)男,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秘书。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