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篇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化教学

2024-06-18 02:44陈芳浩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结构化核心素养

陈芳浩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开放课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读思达教学范式研究”(课题编号:KCA202316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语文新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目的是用系统的、结构化思维替代以前的碎片化学习,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结构化教学要以语文学习能力为目标,在内容、程序、活动等方面进行系统化、递升式的建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单篇教学,要从以素养为核心的内容结构化、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化、以实践为重心的活动结构化等方面下功夫,让单篇结构化教学落地生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单篇教学;结构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3-001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将“课程内容”单列,与“课程目标”分开表述,并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意在用联系、系统的结构化思维,替代长期存在的零敲碎打的碎片化学习,解决阅读教学低效率的问题。结构化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内容、程序、活动等多种教学要素上进行系统化、递升式、组织型建构,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系统化、整体化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清贫》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基于单篇文本的学习任务群结构化教学。

一、以素养为核心的内容结构化

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从单元出发,以任务为导向的主题性学习、整合式学习。因此,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成了必需品。但是,统编语文教材先于语文新课标编排的,并没有较为完善的结构化内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立足知识结构,依据单元或单篇学习重点和能力目标,用有机关联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挖掘、重组、融合,把相同、相近、相似的知识要素或能力要素整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个知识板块,为任务群学习提供结构化的内容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教材例子的类化学习功能。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清贫》这篇课文,是方志敏烈士于1935年在狱中所写的。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他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的经历,表达了他对“清贫”的理解,展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崇高品质。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是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心情”具体表现为喜怒哀乐,往往直接体现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品质”指的是人的思想、认识、精神等;“内心”更多的是心里想法,或为人处世的态度,含而不露、隐而不发,需要透过语言、动作、神态去发现、去感受,理解难度最大。这类语文要素,表面上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鉴赏,其实是阅读方法的习得与运用,是指向阅读理解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

从课文内容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主要出现在搜身与逼问中,也就是课文第2~8自然段的描写。搜身,主要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把国民党兵士一心想从作者身上搜出钱财,发笔洋财的心理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逼问,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让国民党兵士用吓唬、威胁的方法让作者交出钱财的想法跃然纸上。这部分内容故事结构完整,学习重点非常集中,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

除此之外,课文还有三个自然段,开篇一段与结尾两段。第1自然段从“我”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却从没有奢侈过谈起,开宗明义提出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第9自然段借助家中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我”唯一的财产,印证了共产党党员美德;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点明清贫、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这三个语段不是故事叙述,而是议论,都在表明态度、表达观点,可以合在一起教学。

这样一整合,文章就分成完整而清晰的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用它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方志敏与国民党兵士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隐含的内心想法,落实语文要素;第二部分是议论,用它感悟方志敏对清贫的认识,感受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由此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二、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化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告诉我们,学习任务是任务群教学的基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互为关联、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这里,任务既是教学的起点,通过情境、目标、活动等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任务又是教学的终点,通过过程、结果、评价等检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确定的核心任务去组织教学,从而让学生把握某篇课文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那《清贫》一课需要设置哪几个学习任务呢?显然,上述的两大部分,一个部分就是一个任务,分别是“体会人物内心”“感悟议论内涵”,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样还不够,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成为区别于其他课文的“这一个”,也是设置学习任务必须考虑的内容。

首先,全文采取对比的写作手法。一开篇的议论便有多处对比:“朴素”与“奢侈”的对比;“十余年”与“数百万”的对比;“经手巨款”与“绝不贪占”的对比;“国方的伟人们认为夸张”与“共产党员的美德”的对比。故事叙述更是连用对比,“以为方志敏有钱”与“你们想错了”的对比;“搜查细致”与“毫无所得”的对比;“开始热望”与“多么失望”的对比……如此众多的对比,比出了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崇高品质,比出了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令世人景仰。

其次,作者虽身在狱中、身处逆境,却不失乐观与向上的精神,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上:用“趣事”来形容自己遭遇的危险和被捕之事;用“有的有的,但不算多”的轻松口吻回忆自己的财产;把“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称作“传家宝”。这样诙谐幽黙的话语,流露出一个共产党员豁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的决心。

最后,文题虽然只是两个字,却含义深刻。敌人怎么费力费神,都不能从方志敏身上搜到一个铜板;方志敏全部的家产只有“几套旧的汗褂裤”“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以及用于工作的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确实过得够清贫的了。这里的“清贫”就是物资匮乏、生活贫苦的意思。可是,在方志敏的心里,“清贫”不是生活贫困,而是“洁白朴素”,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于是,“清贫”成了精神丰富、清正高洁的代名词,从而表达了恪守清贫、一心为公的革命情操,成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代代相承。由此,引申出另外一个摆在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今天生活富裕了,是否还要这样“清贫”?这也是课文阅读提示“再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的目的所在。

对比写法、语言幽黙、题意深刻都属于语言使用的范畴,可以整合成一个任务“品读精妙表达”,与前两个任务共同构成本课教学的三大学习任务。

三、以实践为重心的活动结构化

虽然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群特点不同、任务不同,但达成目标的路径却完全一致,那就是语文实践活动。这从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习任务群描述的首句“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根据语文课程的学科属性和根本任务,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以言语活动为重点的实践形式,其内涵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主体为学生,而不是教师;二是实践载体为语言,就是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作为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三是实践形式为活动,即言语活动,而不是实验操作、游戏娱乐方面的活动。立足于这样的活动过程,用更为科学、规范的方式预设教学过程,提高单篇教学的品质,就为学习任务的达成找到了正确路径。

教学《清贫》一课,不能满足于常规的教学设计,而应当设计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迁移运用前两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军神》的阅读方法,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支架。

第一个任务“体会人物内心”,学习内容为第2~8自然段,主要采用动笔批注+口头交流的学习方式。作为课文主体部分,作者花费不少的笔墨写国民党两个兵士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所以,“体会敌人内心”就成了第一个学习活动。学生要运用学到的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先圈画出相关语句,再用批注的方式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交流汇报中,首先,引导学生聚焦“搜身”的动作,从“摸到”“捏到”“搜”“弓”“过细地捏”等词语,猜测国民党两个兵士的心里想法;从“上身”“下身”“袄领”“袜底”“衣角裤裆”体会他们搜查的仔细,猜想他们的内心活动。其次,引导学生聚焦“逼问”的言行表现,抓住“拉出榴弹中的引线”“拉开一步”“凶恶的眼光盯着” “把你炸死去!”“你骗谁!”等词句和标点,说说当时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此,梳理出敌人“开始决不相信—仍然有所企望—后来有些失望—最后依然怀疑”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要求学生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加深对敌人的贪婪、凶狠本性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部分内容中,方志敏的描写虽然不多,却很重要,体现了文章主旨和人物精神,因此,“体会先辈内心”是第二个活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不要瞎忙吧!”“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等语言描写,以及“微笑”“淡淡”等神态描写,体会方志敏面对威逼毫无惧色、内心充满对敌人的嘲笑和蔑视的内心世界。

第二个任务“感悟议论内涵”,学习内容是第1、第8和第9自然段,主要运用寻找例证+资料引进的学习方式。设计两个活动:一是理解“清贫”内涵,二是丰富“清贫”精神。在理解“清贫”内涵时,要求学生先画出方志敏直接表白心志的语句,再聚焦“洁白朴素”“矜持不苟”等词进行品读、感悟。学生要先初步理解词义,再借助文中的语言“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等,体会方志敏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公正廉明的革命品质和崇高人格,深刻理解“洁白朴素”“矜持不苟”的内涵,感受方志敏身上所具有的生活清苦、精神富足的革命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丰富“清贫”精神时,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的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和本单元《军神》一文“阅读链接”的《丰碑》选段,从方志敏的“传家宝”、赵一曼只用过一次的粗瓷大碗、军需处长单薄的旧衣中,发现三位共产党员身上共同的精神品质和革命追求,从而对“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有更深的体悟。

第三个任务“品读精妙表达”,主要内容为对比写法、幽默用词、题目含义等,采取品词析句+感情朗读的学习方式。安排两个活动:一是品评写法,二是品味文题。品评写法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精彩?为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赏析。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促进学生阅读向纵深发展。如语句对比时,用国民党兵士的凶恶、威吓,反衬方志敏的镇定与冷淡;用敌人的贪婪和失望,突出方志敏的廉洁与无私。这样,让学生体会对比写法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在品味文题时,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由说说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再引导学生思辨:“今天,我们生活好起来了,不像革命先辈那样缺衣少食了,那我们还要保持‘清贫的生活作风吗?”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比较《军神》《丰碑》《清贫》三篇课文的题目,发现文题的精彩和拟题的重要性,为单元习作“他         了”的拟题做好准备。这样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徐良英.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篇课文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9):46-48.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结构化核心素养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