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表达在语文课堂中动态生成

2024-06-18 14:01吴献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动态生成表达

吴献安

[摘 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语文新课标在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表达与交流”要求,促使教师不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机械重复,而是创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引导,让学生的表达在质疑中生成、在辩驳中生成、在想象中生成、在批注赏析中生成。这样,能够凸显课堂的真实性,回归教学本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表达;语言运用;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3-009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将“语言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之一,在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语文课堂,促使学生的表达经历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生成过程。

一、让学生的表达在质疑中生成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古人亦有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努力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学习的需要,从疑难开始。因疑难而产生疑问,并自主表达出来,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的原因、逻辑性和合理性,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当对某个观点或说法有疑问时,学生需要进行逻辑分析、寻找证据和推理判断。这样,学生不仅接收了信息,而且主动思考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后续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评估筛选、归纳整理,并针对问题的关键部分进行教学,以突出重点,使课堂处在运动的、不断生成的状态中,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新局面。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先反复读课文,再提出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后,先小组交流,将能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最终汇总出以下问题:

1.在圆明园中游览,为什么会有“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的感受?

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4.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5.为什么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教师发现,第五个问题有很多学生提到,而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课后练习和课堂作业本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于是把它作为核心问题来探究。第四个问题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问题,教师让学生边读文字边想象,在阅读和想象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述五个问题,发现大部分已经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体回答得以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了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表达信心大大增强。

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相应的表达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明确怎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怎样表达才合乎题意等。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二、让学生的表达在辩驳中生成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要允许学生从多角度进行个性化体验及表达,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视为一种资源予以充分开发。只要学生能准确地、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都应该给予肯定。相对地,当学生不同意某个观点时,教师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辩驳。这有助于学生主动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和多样性,加深理解、拓宽视野,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在围绕一个问题表达自身看法、辩驳他人观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从中获得可贵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技能,这是生成理念的最好体现。仍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为例,相关教学片段如下。

师:如果现在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关于要不要重建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小组交流,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最后派一个代表汇报。

(学生小组讨论,热情高涨)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重建。这么一个“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人无限向往。只要一建成,就会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让人感觉“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因为只要到圆明园,就能看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名胜古迹。

生2:我们小组认为不应该重建。首先,要重建这样大规模的圆明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次,这个废墟的存在能够更好地警戒和教育后人,让人一看到就想起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这不是很好的教育题材吗?

生3:我们小组主张重建,但是不在原来的位置上重建。重建能彰显我们国家的强大,让人一进圆明园就能看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名胜古迹,“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而不在原来的位置上重建,能使圆明园遗址得到完好保存,给后人以警戒和教育,让人一看到这片废墟就想起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

……

这样,学生的表达在辩驳中不断生成,不断擦出火花,不断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让学生的表达在想象中生成

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栖息地,理应洋溢着别样的诗意,绽放出诗的灵性,演绎出诗的精彩。受形象思维的影响,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较为直观。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都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一首古诗(词)就是一幅色彩鲜丽、动静相宜的图画。教师引领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词语的气息,触摸诗句的质地,把握诗人情感的脉动。小学低中年级古诗词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教,而要入情入境,既可以借助图片、录像感受,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教师巧用多种策略,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与诗人共享诗中美景,能促进学生表达的生成。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时,笔者搜集了大量图片,利用图片、动画,辅以悠扬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验作者的情感,进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诗意画卷,感受古诗独有的韵味与优美的语言。笔者先让学生一边诵读古诗,一边想象整体画面,从而入情入境;再出示图片,让学生想象局部画面,进一步理解诗的意境,领会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步骤1】自由诵读,想象画面

1.让学生自由诵读。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看到的画面。

3.请个别学生讲述自己看到的画面。

【步骤2】逐句精读,体会意境

1.精读“日照香炉生紫烟”

(1)想象: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理解:为什么是“紫烟”?你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3)朗读。

2.精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1)想象: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理解:“川”是什么?李白把什么“挂”起来了?怎么“挂”起来的?瀑布和其他可以挂起来的东西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3)朗读。

3.精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齐读。指名说想象的画面。

(2)理解:李白把瀑布想象成了什么?(银河)(出示银河的资料和图片。银河是一条银白色的光带,由许多耀眼的恒星组成,是出现在晴朗夜晚的天象奇观。神话传说中,它是天上的一条河,非常壮观、非常神秘)

(3)朗读整句诗。(出示图片)

【步骤3】结合已有画面,再读整首诗

这样,在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理解后,教师适时利用配乐,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读出自己的情感,与诗人共享诗中美景。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抒发,语文核心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四、让学生的表达在批注赏析中生成

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真正学会表达。在批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直觉,直接、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地表达出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创新思维,实现了表达在批注赏析中的动态生成。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练习或测试中,常常会从文中摘出一句话,问学生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或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时则选取一个词语,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放在这里好不好。

如“老奶奶在屋后的水泥地上摔倒了,王敏把她扶了起来。于是,老奶奶表扬了王敏,王敏的脸红得像个小苹果”。提问:“你是如何理解‘红得像个小苹果这句话的?”

很多学生只会回答:“因为害羞。”这样的答案直白干瘪,看似没有问题,其实缺少了语文思维的参与。较好的回答应该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王敏扶起摔倒的老奶奶,老奶奶感谢她时,王敏害羞的表情,从中可以看出王敏是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

对比这两个答案,可以发现,前一种回答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答题思维。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要想语言丰富、具体、通顺,思维过程就必须清晰、完整、有逻辑。阅读批注时可引导学生从“法”“事”“情”“质”四个方面进行思考,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助力学生表达的完整通畅。

“法”就是句子或词语运用的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衬托、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事”就是句子或词语所在语境中的相关事件。“情”就是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质”就是人的性格或物的特征。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思考、批注,学生理解和表达时就有章可循、有话可说。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当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战死在朝鲜的噩耗时,“‘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根据“法”“事”“情”“质”四个方面的阅读批注,可以这样写:这句话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战死在朝鲜的噩耗时的表现,从中能够看出毛主席内心无比的伤心和痛苦,体会到他对儿子强烈的思念和爱。

从“法”“事”“情”“质”四个方面进行阅读批注,学生的表达就不会那么直白干瘪,而是变得全面、具体、有逻辑。这样,学生掌握了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有效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总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教变得轻松、灵活,学生的学也更加主动、自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深入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课堂教学从哪里来?源头便是学生与文本的亲密对话。打破过多的预设,基于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展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表达与交流,让教师、学生与教学都在动态生成中不断走向更高处。

[ 参 考 文 献 ]

[1] 夏家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刘占田.从名师课堂看“主线”教学[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8(Z2):84-8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编 蔡宇璇)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动态生成表达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