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海桥 莫胜德
摘 要:融合教育中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随班就读学生,语言问题严重影响其进行人际交往,也对其融入集体产生了重大的阻碍。经实践,可着力从“搭建注意力支架;丰富词汇量积累;开展系列化语言表达训练;强化语言运用实践;家校共建,形成教育合力,强化教张力”五个方面进行语言能力培养,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融入集体,实现随班就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目标的同时,有效推动随班就读工作高质发展。
关键词:随班就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有效策略
一、学生情况描述
(一)个案基本情况
本个案研究基于本班随班就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实践的有效策略进行经验总结和提炼。
本班随班就读学生小J,男,现年12岁,智力残疾二级,现就读五年级。由于出生前先天性缺氧等原因被诊断为智力发育缓慢,三岁才学会走路,六岁时又诊断出有多动症,经过长达七八年的治疗以及在培训机构做一些感统方面的训练,情况有所好转,但和同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小J入学前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比较宠爱他,对他有求必应,上学前才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
在2020年韦氏智力测验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第二版)测验中,他全量表的总分为6.2分,百分等级为0.05,具体表现即在视知觉、听知觉感知、运动协调、知觉转换、数学准备、语言沟通、社会适应和学习品质方面都比较落后。经过近几年的学习辅导及强化,目前小J各方面特别是语言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和突破。
(二)语言能力低下的具体表现情况
刚入学时小J的语言能力比较低下,严重影响了其人际交往,其具体表现根据不同阶段概括为以下方面:
阶段一,注意力时常处于游离状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虽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难以搭建与人沟通交流的连接。如别人跟他说话交流时,他经常无目光交流、无眼神注视、无注意力聚焦,不知道别人在跟他说话,对别人的问话也不给予任何回应。
阶段二,日常进行口语交流时的词汇量极度匮乏,积累且能理解的词汇量很少,偶尔能进行部分简单且简短的日常问答交流,仅限如早上好、你好、老师好等简单的日常用语。其他的经常答非所问(大部分都只是机械重复别人说话中的两三个字词),不能理解别人话语中表达的意思,还不能较好地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阶段三,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因理解、交流及表达能力等方面受限,表达自己想参与的意愿时,其方式经常是趋近或靠近感兴趣的人或物,但又经常因无法理解别人说的内容而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漫无目的到处游荡探索。遇到问题时不会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进而只能通过情绪行为进行发泄和表达,如遇到问题时常因理解不了指令的含义和别人的说话内容而不知所措,导致极度容易紧张、焦虑、手抖,很多时候甚至哇哇大哭。
二、分析诊断
经过长期的反复观察、分析和实践,对其不同阶段的语言能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了解到其问题所在。从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可知,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我们需要透过表面行为,去探索其“内在冰山”,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在萨提亚冰山理论的启示下,笔者知道小J身上不同阶段的问题,其实是潜藏在深处的语言能力导致的问题衍生,为后续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奠定了基础。
(一)注意力溃散,联通外界的构架桥梁“断联”
由于先天的原因,导致了小J智力发展缓慢,其内在心智、认知、能力等方面与普通学生相比严重滞后,且发展也是缓慢的。在入学时期,他不像其他普通学生一样已经和外界建立起了初步的联结和联通,他在言语、能力、认知、交往等方面都处在比较懵懂无知的阶段,且接收到的信息都还处于未分类、未整理的无序阶段,严重超出他当下能力水平范围内,理解不了,也消化不了。进而也导致他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受限。所以他在与人对话或者沟通时,没有建立持续注意,不知道别人在跟他说话,因此也不会对别人的问话给予回应。
(二)词汇积累贫乏,交流的输入输出受限
他的语言词汇积累极度贫乏,导致了沟通交流受限。目前他的词汇积累量很少,能理解的词汇和句子不多,理解不了别人说话中的内容,也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语言表达能力总体较弱。导致他在和别人沟通时,迫切想要表达的意愿和现实的无话能用能说、想要回应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只能重复说话者说话内容中的几个字词,答非所问。这种表达需求的迫切和现实的无力进一步演变成遇到一些问题时只能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和着急无措的心情。
三、策略实施
面对其不同阶段的语言问题,我们根据其情况变化,变换教育方式、更新策略、反思得失优缺,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观察、分析和实践,对其不同阶段的语言能力问题及有效策略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究,归纳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一)搭建注意力支架,联接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
针对阶段一时其情况表现,需要给他搭建一个注意力支架,联接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如,在与小J说话前,通过一些事前行为让他知道别人跟他的对话即将开始,让他有注意听的意识。其一,每一次跟他说话前,先建立起这样的联结——说话人在少量动作辅助下,如拉起他的手,用食指放到其眼睛前方,牵引其视线,帮助其将视线聚焦在说话人身上,提醒他注意听别人说话,引起他听的注意,才开始说话。其二,逐渐建立起注意力联结,强化注意力聚焦训练,经过持续的强化训练,逐步从动作和语言的双重辅助过渡到减少动作、只保留少量动作和语言提醒。最后基本去除动作,保留语言提醒,搭建注意力支架,逐渐形成注意力聚焦。与此同时,用“帮帮我”作为其需要帮助时向外求助表达的出口,初始阶段让他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跟着说;进阶阶段在少量的语言提醒下说;最后阶段逐渐撤销语言提醒,让他在有需要的时候自己主动说。搭建注意力支架,形成注意力聚焦的基础上联接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为下一步的沟通交流奠定基础。
(二)丰富词汇量积累,为沟通交流赋能奠基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以帮带教、以教传教的方式丰富词汇量积累,为沟通交流赋能奠基。了解到其迫切的语言需求,对其进行个别化抽离辅导,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学习内容,进行分类认识词类及说话训练,如日常交流用语类、动植物类、水果类、运动类、生活常用物品类等多方面的语言训练学习,并辅之以教师抽离辅导、学习帮扶小组每天“帮帮队时间”、同伴日常交流融合以及家庭巩固强化延伸,从师生、生生、家校等多方通力协作,共同为其搭建语言支架、能力支架。通过脚手架,在各个情景中不断操练,通过“跳一跳”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三)开展系列化语言表达训练,为语言输入输出强根固基
在日常辅导教育方面,开展系列化语言表达训练。如进行语言积累训练的个别化辅导中,设情境进行字—词—短语—句子等梯度化的训练和强化。以水果类主题为例,在认识字词阶段,借助实物或者图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并进行简单的语言问答训练:这是什么?你想吃什么水果?等;在短语阶段,对其颜色、大小、数量、味道等等方面进行语言情境对话训练,如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吃(闻、摸)起来味道怎么样?而在句子运用阶段进行语言运用实践,如你想跟谁一起分享这些水果,为什么?……在教师个别抽离辅导的基础上,以生生(班级帮扶小组、爱心小天使以及经培训上岗的“小老师”)互动互助为补充,把特需生个别化辅导中创设的情境和生活实际进行互融,生生在互动互助的交往中促进发展的形成和提升。并且把学习内容融进游戏中,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有更加显著的学习效果。
(四)强化语言运用实践,逐步内化并提高语言能力
在前几个阶段巩固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语言运用实践,逐步内化并提高语言能力。如创设情境进行训练或在平常适当地请其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帮老师把某东西给某同学,强化沟通交流语言的实践;请帮老师向某同学借一支笔,用完了帮忙归还,强化借还常识和语言运用;有时候甚至挑战接受“传声筒”任务传达训练,帮老师进行传话任务,向同学或者家长传递一些“小信息”……循序渐进地发展强化他现阶段已有的能力。每当一个话题类型掌握程度达到百分之六七十时则进行能力进阶内容的渗透练习,做一些稍微高于其现阶段能力的学习内容,需要其“跳一跳”才能够到,进行拓展提升,为激发其潜力做储备,更好地突破“最近发展区”,有效地促进特需生能力和潜力的发展,逐步实现能力进阶。
(五)家校共建,形成教育合力,强化教张力
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在每一阶段的训练和练习中,在学校教师辅导了什么内容、用怎样的方法教,家长在家如何配合强化,家校一致,形成教育合力,以学校为支点,以教师辅导为着力点,以同伴互助为补充,以家庭为延伸,形成教育内容一致、教育方法共用、教育问题共研、教育心得互通、教育成果共享的家校共同体。家校共建,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保驾护航。
四、成效总结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家校长期的通力合作,小J语言能力进步明显:其一,在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会主动进行眼神交流和注意力聚焦,并且有意识地做好认真听、准备交流的预备;其二,词汇量积累越来越多,能理解别人说话中的简单内容,词汇量积累基本能支撑其进行日常沟通交流,遇到问题或者困难也不会哇哇大哭,而是学会向其他人寻求帮助;其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基本能独立进行常用的人际交往,交流中初步能用简短的句子或者部分关键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