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媚
摘 要: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核心之一。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进一步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与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融合,既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又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和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融合
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也充分说明,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历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引发了各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当下,学生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劳动习惯薄弱、劳动技能缺乏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仅仅只是一周一节的劳动课很难落实劳动育人的目的。
马卡连柯认为:“让学生单纯进行劳动所收获的成效很小,劳动教育必须与知识以及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只有将劳动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因此,本文将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关注劳动习惯养成这四个方面,阐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与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的融合。
一、立足教材内容,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劳动也是劳动教育的基石。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由“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四课组成。本单元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出生给家人带来的喜悦开始,进而了解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及家庭的结构,最后落实到践行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参与者、建构者、乐享者。
本单元以家庭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庭,体会亲情,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爱和责任感,并学会自己表达爱。同时,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自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着做简单家务,体会父母艰辛,主动分担家务,从家人的言传身教中逐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例如,在“我和我的家”一课中的“家人的故事”,通过讲述家人的劳动故事,让学生懂得“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辛勤劳动而创造”这一观念。在“家人的爱”一课中,通过妈妈做家务、爸爸工作、爷爷奶奶做饭和奶奶让“我”自己背书包的小故事,讲述家人通过不同的劳动方式表达爱意,让学生理解劳动的美好意义。在“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中,培养学生学会整理的劳动技能。在“干点家务活”一课中,通过家务劳动的意义、学习家务劳动的方法以及遇到家人不让做家务的情况的思考与处理,一步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家务劳动观念。
二、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新课标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建构,从而促进知行合一,真正落实核心素养。正如杜威所指出:“脱离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即使学习内容也来自‘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学生自己真正观察、感受、体验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能是一些符号、事件。”
为了进一步加强道德与法治和劳动教育的融合,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劳动内容,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劳动,我们立足于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劳动的生活情境。
例如,在“干点家务活”这一课之前,通过布置家务劳动小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反馈,大部分学生会做最基本的扫地、洗碗等,但也有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家务劳动。因此,教师创设了“家务劳动小能手”的课堂活动情境,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说—学—练—赛”四个实践项目,一步步指导学生从了解家务劳动知识到进行家务劳动实践,最后争当“家务劳动小能手”,从而感受通过家务劳动带来的价值感。一说——说一说家务劳动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做家务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意义;二学——通过扫地、折叠衣服的操作步骤小视频,给学生直观展示家务劳动的操作,让学生理解看似简单的家务劳动,想要做得又快又好,需要一定的方法;三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试着在小组内总结扫地、折叠衣服的步骤,然后选出小组分别在教室内进行练习展示;四赛——进行班级折叠衣服的小比赛,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巩固家务劳动学习成果,最后评选出又快又好的学生为“家务劳动小能手”。
“家务劳动小能手”的项目式任务设计,是连接课堂教学与家庭实践的桥梁。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不仅获得了对家务劳动的认知,更充分体会到掌握一项家务劳动所带来的价值感。课后激励学生放学回家继续进行扫地、折叠衣服的实践操作,充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连接起来。
三、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劳动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强调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机整合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劳动课程也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避免简单的知识讲解,避免单一的、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而要通过创新劳动实践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既能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感悟劳动的价值,又能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培育劳动精神。
以“让我来整理”一课为例,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创设不同的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首先,巧用班级资源。在“送‘小伙伴回家”这一环节已经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我们顺势进行一场“小小整理师”的比赛,限时5分钟,让学生对自己书包里的所有物品进行重新整理收纳。其次,活用学校资源。学校的图书室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殿堂,还能化身德育和劳动实践的场所。课堂上引导学生整理书本作业本,同时渗透爱书护书的教育。在征求学校的同意后,带领学生前往图书室,了解图书的分类整理要求,引导学生把错乱的图书重新摆放。最后,善用家庭资源。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借助家长的力量,布置“我是家庭整理师”的劳动任务,对家里的一角进行适当的整理。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对分类整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让“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强化了整理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四、丰富多元评价,关注劳动习惯养成
新课标强调: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从各个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在各个场景中的日常品行表现。因此,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校园,更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日常劳动实践,并通过多维度、多主体的及时评价进行激励反馈,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立足学校、家庭和社区等不同的生活场域,我们创设了班级劳动评比、家庭劳动打卡、社区劳动争章等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班级劳动评比,我们根据卫生值日、个人抽屉物品整理等设计相应的评价表,依据劳动态度、劳动方法、劳动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每周教师根据评价表和日常劳动的表现情况,综合评选出班级的“劳动之星”并颁发奖状。家庭劳动打卡,我们借助微信小程序的打卡功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劳动能力,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劳动项目选择。学生将劳动成果以图文或者视频等形式上传展示,设置每完成一次获得一枚红花,并设置所有人可见,教师、家长、同学都可以为打卡内容点赞。根据红花排行榜评选出每周“劳动小能手”,每月“十佳家务劳动之星”,并颁发奖状,及时激励。这让家长看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社区劳动争章,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的社会劳动实践,如卫生清洁、垃圾分类宣传、绿植养护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学生每次参与劳动,得到一份社区开出的社会实践证明,并获得一个劳动奖章。集齐相应奖章可以兑换一定的小奖品,以此激发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自觉做新时代的劳动者。
新时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与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的融合,既是对德育内容的拓展,又是对劳动教育的强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同时,我们将继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和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二者的融合创新、强化育人功能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苏萍.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
[2]任春阳.谈小学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机融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04).
[3]宋佳妮.融劳动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干点家务活”为例[J].现代教学,2023(23).
[4]吴梦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探讨[J].教育界,2023(3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号:2022-PYKY25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