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德育改进对策研究

2024-06-17 18:07岳磊尹书琦
甘肃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质量监测义务教育改进

岳磊 尹书琦

【摘要】以A省2017年和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德育两次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学生品德发展状况、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状况、家校社协同育人状况、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劳动教育实施状况五个方面的综合评定。监测的样本分析表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了解状况城乡差异较大,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有待规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有待加强。根据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强化评价引导,健全完善课程体系;基于命题导向,有效测评学业成就;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加强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德育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健康育人生态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德育;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0—0033—06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可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和身心健康发展状况,也能全面评价课程与教学、教师配备与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家校共育等方面的状况,揭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是一个标准化的教育“体检仪”。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据监测结果,及时优化决策、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对相对薄弱的环节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监测内容及问题

2017年5月和2020年9月,A省完成了两轮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状况的监测工作。两次监测均以德育相关政策、道法课程及课标等为依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重点测查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学生行为规范表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的了解、学生的法律素养等状况。监测还结合国家和省级相关政策规定,对学校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状况和学校德育工作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反映出各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以及国家德育相关的政策落地见效等状况。

(一)监测指标

2017年、202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分别对四年级、八年级和五年级、九年级的德育有关情况开展了监测工作。德育学科监测指标详见表1。

(二)监测对象

两次A省共20个县(市、区)参加了监测,参测样本的具体信息如下。2017年和2020年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累计参测11274人,科学教师1286人,道德与法治教师795人,校长424人(见表2)。

(三)主要监测结果

1.学生行为规范的日常表现总体状况。2020年A省四年级学生行为规范的日常表现好的人数比例为53.5%,高于2017年20.5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行为规范的日常表现好的人数比例为39.3%,高于2017年11.9个百分点。

2.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状况。2020年A省四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状况的平均分为200分,高于2017年11分;八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状况的平均分为193分。

3.学生对国情常识的了解状况。2020年A省四年级学生对国情常识了解状况的平均分为197分,比2017年低1分;八年级学生对国情常识了解状况的平均分为193分,比2017年低8分。

4.道德与法治课周课时数。2020年A省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周课时数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比例为86.1%,高于2017年20.7个百分点;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周课时数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比例为100%,高于2017年6.4个百分点。

5.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喜欢程度。2020年A省四年级学生很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的人数比例为66.1%,高于2017年2.0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很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的人数比例为28.9%,低于2017年7.7个百分点。

6.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喜欢程度。2020年A省四年级学生很喜欢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人数比例为69.8%,高于2017年2.7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很喜欢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人数比例为37.2%,高于2017年2.5个百分点。

(四)监测结果呈现出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了解状况的城乡差异较大。从监测结果来看,2020年A省四年级城市学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状况的平均分高于乡镇学校学生38分;八年级城市学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状况的平均分高于乡镇(含农村)学校学生34分。四年级城市学校学生对国情常识了解状况的平均分高于乡镇学校学生32分;八年级城市学校学生对国情常识了解状况的平均分高于乡镇(含农村)学校学生31分。与2017年相比,2020年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对国情常识了解状况的平均分均低于2017年水平。因城乡师资、信息化条件及管理理念上仍然存在差异,城乡学校基于传统文化、国情教育的三级课程开设程度参差不齐、相关阅读活动组织也有差异,重视程度不高,在学校资源配置、师资配备、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严重不足,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教育研究不够、与学科教学融合不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不足[1]。同时,乡村学校课程开设质量差,学生课内外阅读活动组织较少,阅读量不大,加之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相对较少,信息较为闭塞,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狭窄,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国情常识认知上的城乡差异。

2.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有待规范。监测结果显示,A省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周课时数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比例,但低于全国平均值0.8个百分点;有2.1%的学校四年级未开设道德与法治课。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校和教师还未将教育教学目标完全转向素质教育,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还是以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为主,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出现加大语文、数学、理化等学科课时的现象。二是一些市(州)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占分比重较低,导致一些学校调减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课时数。三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主要以“灌输式”为主,缺乏体验式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积极性不高。四是有些乡村学校专业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高、课程开设效果不好,导致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周课时数不达标。

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有待加强。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A省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认为其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人数比例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值9.8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胜任语、数、外教学和年龄偏大的非思政专业教师任教的现象较为普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课程研究不够,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足。

4.校园的和谐氛围有待提升。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四年级学生很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的人数比例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八年级的这一比例低于全国6.4个百分点,低于2017年7.7个百分点,出现了下滑。2020年,四年级学生认为校园氛围好的人数比例低于全国4.8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的这一人数比例低于全国6.5个百分点。

三、对策

(一)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评估功能。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发挥教育评价监测“指挥棒”作用,校准监测“风向标”,为教育决策和精准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监测机制,开展各学科县域义务教育学科质量监测工作,常态化对县(区)、城乡、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及时监控和全面把握,及时发布监测报告。构建省、市(州)、县(区)、校“四位一体、上下联动”的“446”监测结果应用运用模式(图1),各级教研部门和学业质量监测部门要建立监测解读及结果运用制度,对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引导和推动地方教育决策。

(二)强化评价引导,健全完善课程体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教育全面纳入学校终期考核评价中,进一步引导学校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各级各类中小学要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教育作为教师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面向全体教师,重点向乡村教师倾斜,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按照分学段、整体性、有序推进的原则,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日常知识教育、思政教育等不同活动各节点。要全面加强思政、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教学,充分发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知识的课堂主阵地作用,提高人文学科教学质量。以落实“双减”政策为契机,有效减少学生作业总量,积极强化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强力推进经典古诗词诵读、经典戏曲、书法绘画、中医药、武术、太极等进校园活动,丰富拓展校园文化。组织乡村学校学生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教育为主题的各种研学旅行和实践教育活动,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教育全面纳入对学校考核评价之中,加快推进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农村学校学生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认识与理解,树立学生“家国情怀”,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城乡差异不断缩小。

(三)基于命题导向,有效测评学业成就

学生的学业测评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严格按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要求,把握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的关系,确保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与教情、学情有效衔接。按照国家要求,尽快出台A省中考改革方案,全省统一组织高中阶段招生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大思政课在中考中的占分比重,以考试评价手段,尽快扭转义务教育学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的局面。积极推进全省统一组织高中阶段招生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引导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构建起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四)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部门要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帮助学校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围绕落实国家“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推进中小幼德育体系建设,深化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按要求开足开齐开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完善和规范学校教学管理章程,制订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优质均衡,为学校配备充足的、高质量的德育教学资源,共享优质德育资源,满足不同学校德育课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基本需求。教师要创新和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合理制订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全力打造三大课堂(图2),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加强党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的领导,提升中小学道法课教师党员比例。加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规范选人用人程序,严把准入关。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师资补充,建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待遇和准入门槛,确保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素质。认真实施好国培、省培计划,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中选拔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员,配齐建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研队伍。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和道德与法治课名师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在中小学探索开展示范授课、巡回评课等活动,并通过教学比赛评优和研讨观摩等活动,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水准,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学科地位。建立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员与教师教研共同体,开展高质量教学研究和专项课题研究活动,引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整体提升教学水平。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不断健全各级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研机构,建立一支数量足够、业务精良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使全省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普遍得到提升,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求[3]。

(六)加强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支撑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学校的教育势必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有些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物质满足,导致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这就需要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学校应不断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增强他们的自身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育儿水平。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开展讲座、研讨、德育活动,向广大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的若干问题,以此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校共育需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使家校形成强大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服务。

(七)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健康育人生态

加大对乡村教育的公共投入力度,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乡村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城乡信息资源流通、共享,拓展农村学校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常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要优化配置好各种社会德育资源的使用,搭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平台,依托社会各方力量,建设高质量、高水准的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挖掘和利用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共建共享课程资源。社会要营造健康环境,需要媒体积极正面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政策为导向,使全社会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才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监测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结果运用的时效性和重要性,“一分监测,九分应用”,开展监测价值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监测结果转化到实际运用中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要重视学生在学业负担、作业负担、课外培训负担等方面的现实,还要重视不断提升学生学业质量的策略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评估功能。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发挥教育评价监测“指挥棒”作用,校准监测“风向标”,为教育决策和精准改进提供参考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建立校长负责、限期整改、长期追踪的结果应用反馈机制,实现“监测——反馈整改——再监测——再提升”的良性循环,以点带面,以监测结果的应用撬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监测结果的应用聚焦新时代的教育发展目标,依据大数据精准施策,助推省域、县域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红霞.基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教育教学改进案例分析[J].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20(10):31-32.

[2]岳磊.基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以A省为例[J].甘肃教育,2022(11):17-19.

[3]浦豪达.高中德育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研究——以海盐县为例[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1:06.

编辑:宋春宇

猜你喜欢
质量监测义务教育改进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建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全过程”控制的策略选择
“学习支持服务”第三方质量监测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析秦二厂设计基准洪水位提升对联合泵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