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价值向度与培育路径

2024-06-17 15:45董雨嘉薛琛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

董雨嘉 薛琛

【摘 要】乡村教育家精神是对新时代优秀乡村教师精神特质与整体风貌的人格化、具象化表征。文章将乡村教育家精神概括为振兴乡村、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身正为范的道德情操,依乡而教、润物无声的育人智慧,不畏艰苦、革故鼎新的躬耕态度,捧心乡教、献爱乡童的仁爱之心,守望乡土、移风易俗的弘道追求。乡村教育家精神具有重塑师道价值体系、引领教师队伍建设,重振乡土文化教育、深化乡村教育革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教育强国根基的价值意义。乡村教师应厚植乡土情怀,规范师德行为,强化榜样示范,引领潜精研思,鼓励共建共享。

【关键词】乡村教育家 教育家精神 内涵阐释 价值向度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5-24-04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高度凝练了其核心要义。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既高度肯定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又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向。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赋能乡村经济、产业、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乡村教师的生活水平和教学条件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感低下、留任意愿不强、专业发展能动性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乡村教师的职业信念感缺失、职业生涯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乡土教育情怀淡漠。基于此,深入探讨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意蕴、价值向度与培育路径,对打造新时代优秀教师队伍、破解乡村教育发展困境、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

乡村教育家精神是将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师道价值观与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的时代精神高度融合,是对新时代优秀乡村教师精神特质与整体风貌的人格化、具象化表征。笔者试从乡村教育领域出发,对乡村教育家精神做出符合乡村发展需要的内涵阐释。

(一)振兴乡村、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置于教育家精神的首位,昭示了国家视角下将教师个人理想的“小我”和民族复兴的“大我”相结合的重要历史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坚守教育初心的不竭动力源泉。张桂梅、张玉滚等著名乡村教育家都将坚守乡村、奉献乡土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乡村教师应自觉树立“振兴乡村、为国育才”的远大理想,立志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

(二)淡泊名利、身正为范的道德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生动形塑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大先生”形象,彰显了新时代教师以身作则、明德修身的人格魅力。由于乡村教师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师德修身在乡村教师身上展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守得清贫、不畏艰苦、无私奉献是乡村教师道德情操的内在要求和精神诠释。乡村教师应将“淡泊名利、身正为范”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高尚情操、模范行为引领学生潜心学业、回报社会。

(三)依乡而教、润物无声的育人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体现了教师对教育基本规律的深刻洞察,是教师长期教育经验的高度凝练。乡村环境孕育了乡村教育家独特的育人智慧。将教育与乡村巧妙融合,通过乡土教育使学生充分感受家乡独特的文化底蕴,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深切情感,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劳动教育是乡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奉献精神等。因而,乡土教育体现了乡村教育家“依乡而教、润物无声”的育人智慧。

(四)不畏艰苦、革故鼎新的躬耕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展现了教师勤勉治学、知行合一的职业精神和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实践品格。乡村教学环境与城市仍存在不小差距,这就要求乡村教师必须具备不畏艰苦的精神品质。同时,乡村发展日新月异,乡村教师应关注前沿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以乡土为基、以学生为本,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乡村学校的发展与进步。因而,“不畏艰苦、革故鼎新”的躬耕态度是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写照。

(五)捧心乡教、献爱乡童的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揭示了中国教师“仁爱”的传统师魂和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乡村不乏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情感关怀,这种家庭环境的特殊性要求乡村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倾注更多的情感与关爱,在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家长角色的重担。用“捧心乡教、献爱乡童”的仁爱之心润泽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品格,为乡村学生点亮梦想之光、筑起通向美好未来的灯塔。

(六)守望乡土、移风易俗的弘道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诠释了教师兼济天下的胸襟格局和文明教化的教育理念。《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教师应将“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与振兴乡村的具体目标相结合,以“守望乡土、移风易俗”的弘道追求“担当乡村产业人才的培育者、乡村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乡风文明的守护者、乡村治理的协助者和乡民生活改造的领导者等重要社会角色”[1]。

二、乡村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向度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与弘扬,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擎。而乡村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更需要精神价值的引领。乡村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具有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三重价值意义。

(一)重塑师道价值体系,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康有为在《政论集·在浙之演说》中提到:“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优秀‘师道传统,所强调的正是教师之为教师的文化价值信念和职业价值使命。”[2]然而,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的师道价值体系逐渐异化,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物欲化”倾向明显,迷失了从教初心,仅将教师职业视为一种谋生手段。艰苦的乡村条件和暗淡的发展前景使部分教师迫切想要离开乡村,而未能如愿离开的教师也出现“躺平”现象,表现出得过且过、懒散怠慢的消极态度。同时,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观也桎梏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专业发展,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全面发展。可见,乡村教师师道价值体系的重塑至关重要。

在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的背景下,乡村教师肩负着培根铸魂、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乡村教育家精神为广大乡村教师树立了鲜明的精神旗帜,重塑了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大精神品质组成的新时代师道价值体系。同时,乡村教育家精神为打造一支情操高尚、信念坚定、素质过硬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能。大力弘扬乡村教育家精神,将其熔铸于乡村教师的血脉骨髓,有助于其坚定扎根乡土、奉献乡村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其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其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最终成为德行雅善、笃实好学、爱生如子、心怀天下的新时代乡村“大先生”。

(二)重振乡土文化教育,深化乡村教育革新

乡村教育改革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乡村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决定着乡村教育改革的成效。然而,“很多乡村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参与是被动的,他们以应付式的态度落实教育改革政策的精神,以例行化的教学行为应对教育教学,鲜少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思考,缺乏反思创新的专业精神与专业发展的内在自觉”[3]。多年来,教育改革虽然有外部政策的积极推动,但是由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惰性心理较强、对教育改革精神把握不准确等原因,导致乡村教育改革收效甚微。因此,乡村教育改革不仅要在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经费保障、完善课程设置等外部措施上下功夫,更要注重提升教师对教育改革的认同度,激发其参与教育改革、转变教育理念的积极性。

乡村教育家精神呼吁乡村教师立足乡土文化,进行乡村教育改革与创新。不畏艰苦、革故鼎新的躬耕态度指引教师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关注其人文性、知识性、社会性和伦理性价值,开设特色的乡土教育课程,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渗透乡土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育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乡村建设做出贡献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乡村教师“必须始终立足学科和教育前沿,开阔视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刻苦学习中不断提高专业胜任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行者”[4]。在乡村教育家精神的驱动下,乡村教师积极开展乡村教育实践、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参与课程改革的行为必将为乡村教育革新注入精神活力。

(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自古以来都以“乡贤”身份扮演着传承乡村文化、教化乡村百姓、引领乡村风尚、维护乡村秩序的重要角色。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天然纽带出现断裂,他们逐渐孤立于乡村日常生活之外,成为乡村的‘边缘人,传统的乡贤形象日渐式微”[5]。近年来,乡村教师的结构主体发生转变,大部分乡村教师虽然生于本地,但是多数都在城市接受过正规教育,几年的离乡生活使他们不再适应乡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异地教师”和“走教”现象普遍,对乡村生活的疏离与陌生使他们被乡村生活边缘化,丧失了“守护乡土”的情怀和“振兴乡村”的使命感。

乡村教育家精神有助于乡村教师自觉承担起涵育乡风的社会职责,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进而筑牢教育强国的精神根基。振兴乡村、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和守望乡土、移风易俗的弘道追求呼唤乡村教师“新乡贤”公共性身份的回归,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并主动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协助乡村社会治理,主动宣传惠农政策与农业科技知识,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立志将乡村建设成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同时,要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夙愿,必须认清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乡村文化振兴应被提到更高的地位,乡村教育家精神必将推动广大乡村教师主动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筑牢教育强国的精神根基。

三、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路径

乡村教育家精神既是广大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对广大乡村教师提出的思想与实践要求。培育和弘扬乡村教育家精神,要从厚植乡土情怀、规范师德行为、强化榜样示范、引领潜精研思、鼓励共建共享五个方面着手,使其成为乡村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标杆。

(一)厚植乡土情怀,深掘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内生动力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扎根和奉献乡村教育的情感维持,也是他们能够获得持续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6]拥有浓厚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度较高,留教意愿更强烈,更愿意承担起改变学生命运、回报家乡的责任与使命。因此,要培育和弘扬乡村教育家精神,必须厚植教师的乡土情怀。

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提供系统的外源性支持。例如通过专项补助等方式提升乡村教师的酬薪待遇,以消解城乡场域的差距。通过完善乡村教师工龄津贴、子女升学、带薪休假等举措解决其后顾之忧,通过完善乡村教师荣誉激励体系来增强其职业价值感和荣誉感。其次,地方师范院校要深入实施“优师计划”,扩大本土学生的录取比例,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为乡村学校输送一批立志乡村教育、具有乡村文化根基的优秀教师。最后,教师应自觉融入乡村生活,主动与村民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提高乡村治理参与度,在此过程中感受民风的淳朴、体会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感受自身存在的重要价值。

(二)规范师德行为,描绘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师爱底色

近年来,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扎实推进。乡村教育家精神要求乡村教师不仅要做传授知识技能的“经师”,还要做立德树人、言传身教、爱护学生的“人师”。因此,必须将师德行为作为评判乡村教师的第一标准,将尊重和关爱学生作为乡村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以描绘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师爱底色。

加强乡村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有以下三条实施路径:第一,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体制,对违反师德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构建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常态化师德监督体系,从外部规范师德行为。第二,学校要正确把握师德舆论导向,开展师德宣传,充分发挥乡村师德标兵的榜样示范作用,将“仁爱”的优良师德传统融入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努力营造师道共存、仁者爱人的良好教育氛围。第三,乡村教师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教师职业操守,加强自我管理,时刻将乡村教育家精神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强化榜样示范,诠释乡村教育家精神的智慧魅力

重教必先尊师,尊师方能兴教、方能兴邦、亦可复礼。大力培育和弘扬乡村教育家精神,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塑造乡村教师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令人尊敬和敬仰的职业。通过广泛宣扬乡村教育家的智慧,引领全社会向优秀乡村教师学习的时代风尚。

首先,要通过创新舆论宣传方式加大对优秀乡村教师典型事迹与思想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短视频、微信、微博、文艺作品等多渠道讲述乡村教育家的感人事迹,树立先进模范。例如以“时代楷模”张桂梅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我本是高山》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鲜活生动的影视形象更能打动人心,润物无声的方式更能唤醒广大教育者的奉献情怀,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健全优秀乡村教师的荣誉奖励机制。除精神激励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荣誉获得与职称晋升挂钩,使乡村教师切身体会到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后,可开展全国范围的“乡村教育家精神”学习活动,使教育家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社会各界的情感认同和效仿意识,扩大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影响力。

(四)引领潜精研思,迸发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创新活力

数字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乡村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主动学习最新的知识技能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教育质量。通过引领乡村教师潜心科研、实践创新,迸发出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创新活力。

科研创新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的必由之路。首先,要提升乡村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素养。学校可开展科研专题的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科研讲座,使教师认识到科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消除职业倦怠的重要价值。通过定期组织学术研讨,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成果等活动革新乡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其学术能力。其次,乡村教师的科研课题要扎根于乡村教育,通过行动研究等方法解决乡村教育真正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实践,将教学经验总结成完整的乡村教育知识体系,使之具有普遍价值。最后,乡村教师应积极与相关科研人员合作,协助科研人员开展乡村教育实践。例如南京市行知小学的乡村教师通过与研究人员合作创新,以“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为解决乡村学校生存问题、乡村教育公平问题作出卓越贡献。

(五)鼓励共建共享,践行乡村教育家精神的使命担当

乡村教育事业犹如一座巍峨大厦,只有教师团结协作才能建起一座坚实的教育殿堂。构建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创设教师之间共建共享、良性对话的友好合作环境,是践行乡村教育家精神使命担当的重要路径。

首先,构建以学科负责人为主导,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的学科内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校本研修,讨论教师在课堂教学、学术科研、班级管理、专业发展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课例研讨、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等形式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最终集各家之长达成共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构建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跨学科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跨学科教学成为近几年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乡村教师也应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参与到跨学科教育的学习研究中,提升自己的跨学科教学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乡村学校应充分利用远程培训、异地视频会议、网络教研等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城市优质学校开展“线上+线下”的新合作,构建城乡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营造共建共享的合作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太忠.身份认同视角下乡村教师的活力提振方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3):132.

[2]王文静,曾榕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6):86.

[3]刘桂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两难困境与破解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2(12):57.

[4]张志勇,史新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演进逻辑、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5.

[5]吉标,刘擎擎.乡村教师乡贤形象的式微与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18(5):48.

[6]孔露,冯江英.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优秀教师群体特征与支持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26(1):100.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
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路径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