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关系到中国的发展与民族振兴。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兼容性,不稳定和矛盾性,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现实化。本文分析原因之后,着重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进行研究。从师生两条主线分析,对学生的培育路径上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根本,设计专项体验式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项目设计。教师方面提出制度保障如领导负责、教学设计、教师学者化、导师化提升魅力渗透价值观教育。以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路径 培育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91-02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作者参与内蒙古自治区团校的内蒙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现状调查,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呼伦贝尔学院、河套学院,共五所大学377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情况数据并进行分析。
在“您愿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调查中,59.68%的学生非常同意,36%的学生同意,3.71%的学生说不清楚,0.79%的人很不赞成。“您对中国法治进程抱有信心”问题中,45.35%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38.72%的学生表示赞同,14.32%的学生说不清,1.06%的学生不同意,0.53%的人很不赞成。调查显示,大学生政治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有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关注肯定国家的改革与民生,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在“您愿意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国家应对重大灾害”调查中,58.88%的人非常同意,35.54%的人表示同意,仅3.7%的人不清楚,1.8%的人不同意。说明在道德和责任的天平倾向上,赞同对国家社会应尽责任;在“爱国是不计个人得失维护国家利益的态度和行为”调查中,42.97%的人很赞成,37.66%的人赞成,12.2%的人说不清,5.3%的表示不赞成,1.8%的人很反对。说明对待个人与国家、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能认识到以国家为重,但还需加强。在“敬业是个人服务社会、成就自我的主要方式”的调查中,50.66%的人非常同意,38.99%的人同意,7.16%的不清楚,3.18%的人不同意。表明注重社会和个人需要,比较务实和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成长和生活密不可分,但普遍觉得距离遥远高山仰止。思想道德修养知行分离,不缺乏有关伦理道德的知识。表现在理论上认同人格完善、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向往社会良好风气和融洽的人际关系。还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比较清楚,能意识到缺乏人生信仰和人生理想、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而实际中缺乏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成为自觉行动的意识和行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西方价值观的冲击、社会变革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时代负面信息的传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学生自身的弱点都有关系。本文着重在学校培育层面的进行分析:教育内容空洞缺乏时代性,教育方法呆板单调缺乏亲和力,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崇高脱离实际,教育者照本宣科机械重复缺乏发展性。而大学校园教育“应该如何”,现实中却有许多“不应该”的事在发生让学生不知所从,事实上使教育与社会现实、教育与个体思想需求脱节,教育与知行脱节严重。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状态,缺乏实际效果,未能有效内化为品质,不能运用所学创造性的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内化,并进一步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实现教育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项目设计原则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政治学习宣传和主题活动方式进行显性教育,使学生知晓、掌握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强有力的引导,而不是过多的迎合学生,如必须的党组织、团组织学习、学生干部学习、这种形式上的重视能在短期内有效的透过学习和活动传播扩散。显性教育必要但是作用短期有限,比较难以达到学生内心的认可,教育效果容易随着环境和学生的知识累积而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更需要通过隐性教育在学生心中唤醒价值自觉。隐性培育能够紧扣学生的成长需要、发展状况因材施教,从具体特殊的情境中,启发学生的价值自觉,进行身心体验。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深入而长远的启示,让一个人自觉的成为行为的主人,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起责任。
(二)必要的理论认知,重要的实践体验,融合贯通“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
调查表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结果是积极乐观的,必要的理论认知还要巩固。而道不可生论,德不可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和巩固。在学生的自我成长、帮困助学、技能拓展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行为彰显魅力。
(三)区分一般群体和特殊群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注意区分对象,分类培育。一般和特殊的划分可以从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水平上、从普通学生和经济、生活困难的特殊学生区分上来进行分类。观察了解学生,从情感理解到欣赏和接纳培育对象,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身心辅导人生规划,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指导作用。
(四)传统手段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途径,学校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学校主页建设注意隐性渗透,靠近学生接受图式,从学生视角,设置新闻报道内容,思政、生活服务、隐性引导人格发展,培育主流价值观;打造教师学生微信平台,生活化互动性;打造校园手机掌上图书馆,实现借书、学生间手机扫描;中共共青团,高校教育专门网络门户,打造全国、地区知名论坛,请专家、学者带引学生进入论坛,让学生长见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项目设计
分析、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和个性特点,通过什么方式途径满足需要。引导需要从低级向高级、低层次向高层次、由个体需要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一)感恩教育系列
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对孝、廉、勤俭、节约、诚信、等优良传统的提倡,培养学生认同国家、民族文化,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有爱心懂感恩。打造精品项目,如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打造的“文明之旅天天见,传统文化进校园”大讲堂,对古典诗词、经典读本、天人和谐、仁者爱人等理念的普及讲解;利用重要传统节日进行仪式重温,比如古代成人礼、清明祭祖;校园文化用心设计,体现在细节,“东方红” 整点报时、优美上课铃声的设置。
(二)敬畏教育系列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近代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层说过“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古人也讲过“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心存敬畏才有行为准则和规范,约束自己,不做出格之事。教育学生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尊敬师长、敬畏法律,成为自谦、自律、自省的人。严格制度惩戒,从严管理执行,并从评价、舆论导向制约不良行为,利益导向固化被舆论认可的思想道德行为巩固教育成果。
(三)伦理判断系列
学生在生活、职业生涯中将会面对许多伦理问题,应该教会学生以伦理意识对问题进行权衡选择。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选取中西文化常见主题或者当今社会问题、学生遇到的事例进行探讨。如以中西文化中常见的主题或问题,选取中西文化经典的相关材料,以供教学、活动讨论。真善美、权利与义务、民主、自由、平等、正义、和同之辨,义利之辨、人禽之别,身心关系等,中西文化一再被提出被反省,将这些问题分模块组织选择。开展讨论,明辨,促使学生围绕主题举一反三,唤醒学生的心灵,提升价值自觉,进行科学指导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四)各行业工作岗位体验系列
专业见习实习接触工作岗位和前沿的培训内容理念;在设计大学生休学挂职锻炼;学校联系上级团委,在学生寒暑假期间,按照居住地分派学生进行下乡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任务,从参与导师的科研开始,参与大学生三下乡和挑战杯项目,通过系列社会实践体验体验国情民意有所思有所得。
(五)关怀与分享系列
鼓励学生传播正能量,开展学长传播正能量项目,如举办大三毕业季与大一、大二学生座谈会,将大学期间成长、实习就业心得以过来人的身份交流,更具说服力。校友论坛、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如朋辈指导、对困难学生的关怀、对恋爱问题的辅导、对就业压力的学生指导,诸多关怀和分享都能很好的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回报责任、在就业观、知识技能、抱负、职业道德方面引导,深刻认识婚姻家庭。
(六)习惯养成系列
整合已有的项目,重新审视养成教育。利用先入为主开展好入学时的价值观教育,明确告诉学生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求学生进行价值定位。特别从细节习惯着手,重点抓文明礼仪、学习习惯、课堂纪律、良好的作息生活起居、读书、卫生、个人兴趣、身体锻炼。注意利用好从众心理开展好班级、宿舍的价值观培育良好风气。注意利用强化效应,正面提倡鼓励和适度的批评惩戒相结合。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系列
首先,党团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优秀团员进行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学习。其次,通过文化导向育人。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要多读无用的书,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谈他的大学生活,“不管北大给了我什么影响,大学期间读的500本书,才是真正决定我人生和未来的关键”。开展大学一百本书工程,阅读国学经典、外国经典原著,重读毛泽东等,经典研读增益学生涉猎思考人类文化思想史上重大问题,体验中西文化史上伟大的心灵对话,打下为全体师生提供某种思考的共同基础。
(八)身边的榜样系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校园里缺乏价值理念具体化的学问典型与道德典型。很难在心灵深处唤醒学生的良知,让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严重断裂,难成真正的“有德之君”。重要的方法是让典型深入人心,达到“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颜色”之效。让榜样有一种现实感,可触摸、可学习。将社会名人、明星、先进事迹人转变为可触摸的人。如将他们请进讲堂,让学生关注其微博,感觉典型人物平等亲近。还可以深入挖掘学生典型,利用模仿效应,发现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志愿者、在学习、创业、创新方面体现品德、坚强的好例子,同时对这些典型人物进行物质鼓励、精神褒扬,取经学习心路历程。这样的榜样才真实感人有说服力,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九)文明礼仪公民道德系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公民道德、公民文明修养是基础。高校校园里,应该对学生进行文化修身培育。将公民道德、礼仪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注重学生的日常礼仪、公民道德教育;着重将诚信教育,爱国教育、责任意识纳入到班级文化建设。
(十)美育系列
20世纪初中国学者王国维发布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完全的人是身体与精神相协调,精神又分为知力、感情和意志,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而欲达此理想,于教育之事亦分为智育、德育、美育是也。学者王国维提出了美育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美的教育,对美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利用一切营养资源,如艺术、美术、音乐、经典好片、校园风景,开展讲座培训,公开课、校园文化活动滋润学生心田。
将宏观要求细化为可执行的培训目标,成立专家团,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流程分析,设计科学的活动项目和制度融入落实学校的管理服务中。
四、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保障机制
1.领导负责制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目标管理,实行谁来做谁负责,明确领导、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制度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纳入到负责人的考核评价中。
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宣传落实到位。整合各高校在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经验和资源,形成统一成果以制度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加以执行,细化目标明确责任人保障宣传和落实效果。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到教学设计制度中
在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教学中除了教学大纲、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外,还应该选拔优秀教师讲授思想政治课程,注意综合现实内容,兴趣问题进行隐性教育。此外,注意教学科研的导向,设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鼓励此方向的研究。
3.探索完善导师制
近年来有许多高校实行导师制,无论是宿舍导师制还是专业导师制,都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导师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方面言传身教,导师的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教师示范,传道授业,广泛交流互动有价值感召力、价值穿透力,以身示范感染学生。这种亲和的师生关系、情感育人的方式能够及时互动达到教育渗透的效果。
4.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化、学者化
严格学工人员、高校辅导员的准入,要求既有知识又要有品德,力求学工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对既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考核培训,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广泛选择性,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人要争取选择,需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以提高辨别力、判断力和选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长久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德治、法制、社会舆论的报道,揭露和教化。社会风气的治理和整顿,家庭的教育和配合。真正提升全民素质,价值观建构出路在于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达到个人的抉择与追求的科学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中国台湾经验与启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8第25-32页.
[2]王国维.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41-253页.
[3]郗杰英等编.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2.12第49-84页.
[4]李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J].沈阳干部学刊,2012年8月第14卷第4期.
[5]徐园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9期.
[6]布丹丹、郭强.欧美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4期.
[7]陈颜、张志坚、陈金龙.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
[8]张陟遥、戴玉琴.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问题探析-以新加坡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9期.
作者简介:祝志君(1982.04—) 女,汉族,籍贯:内蒙古赤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职称: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2014-2015年科研项目,项目号为YB141510.
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