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下来,慢下来,读起来

2024-06-16 07:19李君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

李君琳

【摘 要】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各科成绩,也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课外阅读的开展当以教师课内常态化指导为要点,而非各种检测评比。把以名家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的“阅读周”安排进入课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当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虚化现象。

【关键词】阅读能力 名家经典 阅读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有的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诉苦,说是得兼做语文老师。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课外阅读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业内人士都不否认。虽然新课标强调了其重要性,甚至量化各学段标准,但学生课外阅读依然困难重重。

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必须以阅读为支撑。要适当降低教学节奏,留足阅读时间,引导阅读名著,培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厚积薄发。

一、难度降下来

当下检测教学的试卷编写,喜欢无节制地拔高难度,大有人才选拔要从小抓起之势。以古诗词积累为例,为了应付各种检测,凡是教材上要求背诵的,都要默写,包括注释。例如:三年级上册第4课的《古诗三首》中的《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课文后面有背诵要求,却没有要求默写。但考试时这两首诗频频考到,特别是“擎”“橘”和“萧”字,因笔画多,学生常常写错。每个“语文园地”后面的“日积月累”、各种名言警句和古诗等,学生倒背如流,但是一默写就经常写错字。笔者以前命题试卷,上级教研部门负责人明确要求,凡是基础知识的考查,避开要认识的字的书写。现在没有统一规定和要求,学校自己做主,随意超标现象比比皆是。以考定教,不得已,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凡是要背的全部会默写,并且要一字不错。一首古诗学完,诗文、注释等全部背熟再反复默写,这种纯粹应付考试的机械训练,不仅让学生对古诗词的一点热情、兴趣在反复默写中慢慢消耗殆尽,而且占用了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没有时间保障,阅读何以发生?一线质量检测中,类似这样的超标现象又何止默写呢?笔者以为,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评价检测当以达标为准,夯实语文基础,当以大量阅读为支撑,而非各种检测,甚而至于检测后的排名。

二、节奏慢下来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膨胀,各种发展好像都坐上了高铁、飞机。各级各部门要求基层学校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比赛及各种检查,占用了教师大量时间,教师抽空上课已经成为常态。教师为了赶课,对于学生读课文,疏于检查,直接进入分析,学生因为对课文不熟悉,品读感悟总是不得要领,不得已教师挺身而出开始讲解分析。活动减下来,上课慢下来,不急于分析讲解,让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为课堂常规样态。“慢工出细活”,这是语文学习慢积累的规律使然。慢下来,留足时间,夯实“读”功,培养语感,学生才能厚积薄发。

三、名著读起来

读之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开展?新课标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吕叔湘说:“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适当指导……多少指导一下,学生得到的帮助就很大。”鉴于以上观点,阅读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直面作品,而不是形而上读、背作品的梗概和评鉴,以应付考试。

如何引导学生直面文本,改变当下课外阅读虚化现象呢?笔者以“名家经典阅读周”形式,课内带领学生阅读。“名家经典”这里专指古今中外文学名家创作的经典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童话、小说、诗词等。所选作家,皆为教材中出现的作家。“阅读周”是指一周五天语文学习,集中阅读同一位文学名家的经典作品。每个月安排一个阅读周,一个学期四个阅读周,师生共读四位文学名家的经典作品。通过课内引导,学生课外自由阅读四位名家的其他作品,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1.听读

学生爱听故事,听之于读、写,更容易获取信息,满足需要。尤其是当学生还停留在阅读材料外面时,通过听教师读,能尽快进入阅读内容。同时,教师在范读中应力求做到读正确,并对阅读内容中出现的生字、长句子的断句、新词语的意思等,适时进行分析,为学生扫除读和理解的障碍。听读后,让学生按照读正确的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朗读,体会跟平常课堂上总被教师评价的不同,学生评价得饶有兴致。

2.自读

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没有了字词、断句等的障碍,学生自己阅读,教师给足时间在读充分的基础上,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当小评委认真听,接着按照“读正确”的标准评价(注:读正确是指不添字、漏字、错字、颠倒词序、重复词句)。

读与评,虽然课堂上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但是通过评价教师和同伴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读正确的意识。这样的阅读评价,对于刚刚步入读书年龄的学生非常有必要。成长中的学生的心都是浮躁的,通过“读正确”的训练,让其浮躁的心渐渐沉浸到文字中去,在文字中徜徉、放飞个性。

3.品读

“思维能力”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思维能力与其他各种能力一样,需要不断训练。阅读中,对词句段的品析,最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品析时只会关注句子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句子的表达效果、写法等,只会用“生动、具体”来描述。课堂上教师的指导绝不仅限于此,但是学生脑海中只有这几个干瘪的词语,个性化的理解变成了概念,折射出阅读中思维训练的贫乏。

“名家经典阅读周”内阅读8~10篇名家经典作品,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品析词句段,联想、想象、比较、联系上下文等随文运用,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分享,思维逐渐走向深入,文字背后的意蕴逐渐显露,深度思维在浸泡式阅读中得以发展。

如四年级学生在品读《七月的一天》中句子“清晨天色就很清朗,朝霞不像大火一样燃烧,只是漫开一片淡淡的红晕”,学生由“淡淡的红晕” 联系“不像大火一样燃烧”,读出来朝霞很柔和,理解“清朗”的内在意蕴不仅仅是晴朗,而且指空气新鲜,给人凉爽的感觉。由“漫出”一词,联系看见过的杯中水满了溢出来的情景,体会到云层底处红之热烈,以至于透到外面来,所以红晕才那么柔和。品读《乡村》中“一只公鸡忽然起劲地扑打着翅膀啼叫起来;围栏里的小牛犊也慢悠悠地哞叫了一声应和着”一句时,学生由“应和”读出来作者通过想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乡村生活的和谐。

“名家经典阅读周”既是课外阅读的指导,更是一种阅读思维的情境化训练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篇一篇读,再在师生共同交流时分享自己的思考,既发展个性思维,又能在同伴分享基础上联系自身阅读和生活经历进行深度思维训练。

4.抄读

“一写当十读”,阅读后的摘抄于当下学生而言,不仅是为了留住文字,更是磨炼心性的一种方式。摘抄不是看一个字抄一个字,而是读完一句或半句后再默写,融背于积累和记录一体,且要求不能涂改。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在品读后的摘录中异常专心。

5.仿写

读是为了写,大量阅读是吸纳,在连续阅读将近数十篇名家作品后,引导学生模仿其中一篇写,学生不但没有畏难情绪,而且兴致很高。

知识只是让人知道,从知识到能力,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形成。语文教材中不乏阅读知识的学习,如三年级上册有“借助关键语句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四年级上册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等等。各种阅读知识如涓涓细流一般汇入学生脑海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些方法读懂文章,发展思维,激发兴趣,大量阅读,这应该是新课标和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课外阅读“指导”的要义所在。

降下来,慢下来,读起来,守住语文学习的根,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阶梯式方略探讨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山有路“读”为径
培养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要注意“四性”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