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周瑛,1979年生,广西玉林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体育教学。
摘 要: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率,很多小学体育教师正逐渐关注游戏教学法。针对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等环节开展探究,寻求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体育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游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0-0125-04
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而游戏教学法则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小学体育教师关注的一种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将传统的单一技能教学转变为以游戏为载体的多技能综合训练,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1],并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20世纪初,蒙台梭利倡导将教学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被视为游戏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后来,美国学者卡尔M.卡普明确提出“游戏化”学习的理念,强调游戏应具备规则性、响应性、挑战性、积累性和趣味性等特征。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学家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提出利用游戏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观点。可见,游戏教学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学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作用与困难
(一)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游戏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将体育教学内容转化为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尝试、探索和实践体育知识和技能,并能在游戏中享受成功的快感,进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
第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灵活性和耐力,而游戏化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规则明确的游戏环境,培养学生的动作反应能力、协调性和灵活性[2]。例如,教师可通过游戏的形式训练跑步、跳远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跑步速度、跳远高度等运动能力指标,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同游戏的设计,可以涵盖多个方面的体育内容,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整个体育课程有更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学习意识[3]。
第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很多体育游戏需要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并学会倾听和表达。同时,游戏化教学提供了灵活的学习路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指导,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水平进行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4]。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面临的困难
1.教学资源限制
游戏化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包括场地、器材、人力等。然而,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资源比较有限,制约了游戏化教学效果的发挥。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偏小,无法满足大规模游戏化教学的需要。另外,开展游戏化教学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器材支持,如球类、网类、竞赛道具等,如果学校仅配备基本的体育器材,缺乏适合开展游戏的多样化器材,就会影响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学生存在差异性
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由于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体质、技能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会出现因为技能悬殊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体育技能和经验,在运动方面表现突出,简单的游戏化教学对他们而言缺乏挑战性,因此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可能在体育方面相对较弱,缺乏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较低,在参与游戏化教学活动时可能会感到困难和沮丧,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游戏化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游戏设计能力,能够设计出具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然而,目前许多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开展游戏化教学的经验,游戏设计能力更有待提高。有的教师缺乏教学机智,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运用游戏教学法;有的没有将游戏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不能综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游戏教学法的效果。
二、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游戏教学法,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游戏元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体育教师应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运用游戏教学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率。
(一)课前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游戏
就体育教学而言,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游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在设计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本内容将体育技能设计为不同的关卡,每个关卡对应不同的难度和要求,让学生逐个挑战,循序渐进地提高体育技能。“小篮球”是小学三年级、四年级球类教材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该类体育活动的兴趣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关卡挑战游戏(如表1),并针对不同的关卡设置具体的游戏任务。
表1 小篮球关卡游戏
[课时 关卡1 关卡2 关卡3 课时1 小篮球的动作名称及术语 原地运球 行进间运球 课时2 原地双手胸前投篮 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小篮球活动练习与游戏 ]
在设计小篮球游戏时,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目标篮筐高度,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标准的投篮姿势进行投球接力游戏,学生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球(每个球都有不同的得分规则)进行投篮闯关游戏,以得分高的取胜,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学生练习行进间运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计道具和障碍物,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课前的教学设计应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学生在课堂结束时能够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技能、知识或态度等目标,使体育游戏化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发展需求等,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游戏活动。例如,在“小篮球”教学中,不少学生喜爱球类运动,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接触过相关游戏,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因而对篮球运动的技巧缺乏清晰的认识,习惯以自己常用的方式来运动,对篮球游戏的认知存在偏差,很容易造成因动作错误而误伤他人或出现摔倒、扭伤等情况。针对这些学情,教师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游戏,让学生在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游戏中训练体育技能(如图1)。
图1 教材中的小篮球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课时的内容、活动和时间安排,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合理,促进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游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趣味性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挑战性游戏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己、面对困难的品质,确保学生在游戏中锻炼与提升身体素质和能力[4]。
(二)课中营造合作与竞争氛围
合作与竞争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游戏教学法中的合作与竞争,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学习愿望和投入度都有所增强。在游戏活动中,学生需要互相配合、协调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自然有所提高。对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合作与竞争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和挑战,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例如,在“跳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不同项目或任务中进行协作竞争,如向前向后摇、编花跳、双摇等练习任务,每个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任务进行调整。在跳绳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跳绳水平的差异性来划分学习小组,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每个小组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小组长或者让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内的跳绳训练。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配合、互相观摩,实现共同进步。除了完成基本的技术训练和动作练习,小组内的学生还可以进行比赛、展示和交流,提高竞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立小组“跳长绳”竞赛,促使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达到团队目标。比赛的方式可以是小组之间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内部的竞争。在游戏中可适当增加一定的竞技性,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和对抗。比如,在“一分钟考核跳”游戏中,教师可用计时器记录每个学生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并进行排名和评比,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此外,教师也可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团体游戏,如躲避球、拔河比赛等,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学会通过合作来赢得胜利。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小规模的训练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实践所学技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三)课后给予实时反馈和评价
课后,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实时反馈和评价既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针对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和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仍以“跳绳”课程教学为例,其中的编花跳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很多学生对该跳绳技巧把握不到位。课后,教师可以将规范的跳绳技巧与要点制作成微课,便于学生学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设计编花跳的口诀并通过口头解说,详细说明每个动作的要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编花跳的步骤和技巧;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编花跳的表演或讨论,以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掌握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实时反馈和评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和成绩,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而是主动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其间,教师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和问题所在,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和需求,通过个性化的反馈和评价,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制订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确保所选择的游戏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游戏化教学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而且要确保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有所获益。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并选择与之相关联的游戏活动。
第二,制订科学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应当清晰、简明易懂,并且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规则设计过于复杂或超出学生理解范围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困惑,进而失去学习兴趣;规则设计过于简单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游戏规则[5]。
第三,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游戏化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会一直处于高强度参与的状态,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和精神状况,保证他们有适当的休息和调整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第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虽然游戏化教学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仍然起到重要的引导和监控作用。开展游戏教学时,教师应全程关注游戏活动并适时介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在游戏中真正有所获益。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探究了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体育教师应通过将体育知识和技能融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愉悦的氛围下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发展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姚思婕,曹羽鑫,姚思敏.“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体育“以赛促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花球啦啦操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36):49-52.
[2]陈洪燕.“双减”背景下体育选项教学模式改革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2(34):4-6.
[3]郭海滨.游戏化教学在小学1—3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5):30-31.
[4]诸鸣泉.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视野,2020(5):93-94.
[5]蔡晓虎.浅议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体育风尚,2020(2):119-120.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