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4-06-12 06:14王春燕
关键词:课后服务双减传统文化

王春燕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双减”政策对于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旨在探索在“双减”政策下,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小学语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首先,文章分析了“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接着从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拓展学科知识和建构丰富课堂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最后,对这些策略的实施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课后服务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教育改革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双重减负政策(即“双减”政策)是各级教育部门推动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课外辅导的压力,实现教育公平和全面发展。然而,“双减”政策也对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小学语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在各种现代化的冲击下和自身的传播中,其传承与保护面临许多困难。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价值。通过教授古文、古诗等传统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2.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融入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后服务,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强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增强对中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这对年轻一代的整体素质、国家认同和意识形态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3.丰富教育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文化作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通过引入传统文化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兴趣爱好,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培养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后服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传统绘画和音乐等艺术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感受和欣赏能力。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爱国、尊重长辈和师长、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

5.能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研究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能为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提供创新和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可以产生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丰富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小学语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因此,“双减”政策下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论述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中,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在课后服务中,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传统文化的知识,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通过教师讲解、分析和互相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是传统文化技能的传承。除了知识传承外,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技能的传承,比如书法、剪纸、中国画等。设置专门的工作坊或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和体验。通过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然后,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在课后服务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奏、舞蹈表演、传统戏曲欣赏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接着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敬、尊师重道、礼貌等。在课后服务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这些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相应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通过讲故事、模拟情境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最后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如文化遗址、博物馆、图书馆等,组织学生参观和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有效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感受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更加高效地融入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在“双减”政策下,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传统文化课后服务中,为学生创设积极、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关键。可以通过美化教室、增加文化元素装饰、播放传统音乐等方式,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其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置不同层次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可以根據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置多样化的任务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然后,使用互动教学方式。在传统文化课后服务中,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在课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最后,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除了课堂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绘画、书法、剪纸等。通过实际的艺术创作和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拓展学科知识,建构课堂环境

在“双减”政策下,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拓展学科知识,构建课堂环境,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首先,拓展学科知识。不仅仅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内容来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入历史、地理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如欣赏古代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其次是多媒体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影像资料、动画、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呈现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或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可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感知能力。然后,丰富课堂环境。在传统文化课后服务中,可以通过布置课堂环境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例如,可以在教室里摆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装饰品,如字画、民族乐器、传统服装等,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同时,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传统手工制作、传统音乐演奏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是多元评价方式。在传统文化的课后服务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和表达能力。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可以引入综合性评价方式,如演讲比赛、项目展示、写作或创作任务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学生可以更自由地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造。

通过以上的策略,可以使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更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创新教学方法

在“双减”政策下,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采用一些創造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首先是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是故事创作。引导学生根据传统文化题材,编写自己的故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学创作能力。然后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教师选定的经典作品文本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接着是多媒体创作。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方式创作展示传统文化的作品。例如,学生可以制作有关传统戏曲的视频,或者是制作关于传统节日的图文并茂的电子书,以培养学生的创意和技术能力。最后是集体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在传统文化领域进行集体艺术创作,如民乐演奏、舞蹈表演、戏曲剧场等。通过集体创作活动,学生可以互相合作、交流和创新,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传统文化学习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是实践参与传统文化技艺。安排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技艺的实践活动,如书法、剪纸、中国画等。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并且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技艺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音乐欣赏、传统戏曲表演、传统食物制作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且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开展实践性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如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等。通过实际的研究和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是实地考察传统文化资源。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传统文化的相关场所,如文化遗址、博物馆、传统工艺店等。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对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交流活动,如与其他学校的学生合作表演、组织传统文化比赛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并且在交流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思想。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践参与和体验,学以致用,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培养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6.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至关重要。

首先是提倡家庭阅读,促进传统文化传承。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家庭阅读,选择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进行共同阅读。可以每周安排一天时间,让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然后在课后服务中分享阅读心得。其次是传授传统文化技艺,家长示范。鼓励家长以技艺家的身份来传授传统文化技艺。在课后服务中,邀请家长来示范和教授这些技艺,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实践和学习。然后是家庭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家常小菜制作、民俗游戏等。在课后服务中,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这些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增进亲子关系。接着是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传统文化。邀请家长来课后服务中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经验,可以是家庭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者。通过家长的参与和分享,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最后是家长学习班。开设传统文化家长学习班,为家长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家长学习班可以与课后服务活动相结合,为家长提供更多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并与学生一同分享所学。

通过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让传统文化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实施这些策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支持。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切实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梦冰《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课前口语交际教学》,《广西教育》2021年第9期。

[2] 巨林普《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8期。

[3] 邓伟《语文与音乐相融 情趣和效果倍增——浅谈在小学语文课中渗进音乐艺术的点滴体会》,《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S1期。

[4] 林金荣《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学苑教育》2021年第25期。

[5] 吉地莫史刘《浅析民族地区语文课外活动》,《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22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双减传统文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