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而上 内外兼修

2024-06-12 01:33:27曹斯旻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抓手波折写作教学

曹斯旻

[摘 要]初中语文写作主要以记叙为主,但部分学生的文章较为苍白呆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共同追求写作中的“三有”,即有抓手、有波折、有味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充分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教学;抓手;波折;味道;初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7-0007-03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阐述。

初中生写作的体裁以记叙文为主,如何让文章拾级而上、内外兼修?如何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达情感?这是初中生和初中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写作中,要努力追求有抓手、有波折、有味道。

一、有抓手——作为线索的“意象”

所谓“意象”,原是文艺评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周易·系辞》中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在作文写作中,“意象”通常是指作者借以寄托情思的具体物象。它可以是大自然的风景,也可以是身边的小物件等。如爷爷的草帽、红砖壁上的藤蔓、小贩的绕绕糖……

草帽、藤蔓和绕绕糖都是泛指的事物,但是作文中的“意象”必须化泛指为特指,因为只有独一无二的事物才能寄托作者独一无二的情思。这些物象在贯穿整篇文章的同时,又被赋予了作者的深情,从而转化为具有真情实感的“意象”。

以下是学生的写作案例分析,见表1。

在写作中,可将“意象”贯穿整篇文章作为线索,以使人印象深刻;而相应的情节安排也可让结构更加清晰、情感渐渐凸显。

选编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现代文中也有一些“意象”值得关注。如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梨花,还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更是雷锋精神世代相传的象征。“梨花”既是文章的线索,又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的意蕴。还如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中的“小桃树”,它不仅仅是小桃树本身,还是作者的化身,饱含作者深刻的感慨。又如八年级上册《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被赋予了浓浓的情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当然,有学生认为在文章里随便写一个物象,再赋予其简单的情感,就能使其成为“意象”。譬如,有学生要表达纯真的友情,便写了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种种小事,其中特别提到好朋友因为要转学离开,便送了一个储钱罐给他作为纪念,他爱不释手。此类物象能称为“意象”吗?笔者认为还不能,因为“意象”除了要有被赋予的情感,还要成为整个核心故事的承载体,是核心思想的体现物,且文中要对其进行具体的描摹和精致的刻画。因此,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细致描摹“意象”,并将“意象”与核心事件关联起来,让“意象”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及情感纽带。

所以,学生在使用“意象”时,要清楚以下四点:

1.细化“意象”,化泛指为特指;  2.将“意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3.细致描摹“意象”,增加文章厚度;  4.附上事件,使“意象”成为情感纽带。

二、有波折——故事里的“折腾”

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说:“一篇好文章是离不开折腾的。”一些学生总是三言两语就把一件事情写完了,因为觉得没什么可以写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生活,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留意细节和认真表达。

以下是笔者在以“有折腾”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展示的一篇学生作文——《遗憾也是一种美》。

①那是一个下着小雪的冬天的晚上,我第一次在众人的注视下表演小提琴,心里甚是紧张。

②在表演前一会儿,我突然向父亲提出:“我想喝饮料。”而父亲看向窗外,停顿了一下说:“你快表演了,等一会儿吧。”我却一直缠着父亲。最终他拗不过我,穿上厚外套,迎著风雪出去了。他一打开门,风就吹了进来,冻得我瑟瑟发抖。

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一直看着那扇门,等着父亲归来。可是已经轮到我表演了,父亲还没回来。我慢悠悠地走上舞台,想给他多争取点时间。舞台上,我像往常训练时一样演奏曲目,目光时不时地看向舞台下方那张空椅子,心里有些遗憾。

④我出色地完成了表演,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一下台就遇到了迎面跑来的父亲,他气喘吁吁地说:“你要的饮料买来了,附近的店铺都关门了,所以多花了点时间,你表演完了?”他的脸上满是遗憾和失落。

⑤那天,父亲没有看到我的表演,让我有些遗憾,但也是那天,我深刻感悟到了父亲对我的爱。

这篇作文写的是一件平常的小事,思路很清晰,紧扣“遗憾也是一种美”这一主题,但表达太过简单,没有揪住读者的心。尤其是第③段,内容上没有波澜,没有将内心的纠结“折腾”出来,没有将父亲的爱“折腾”出来,所以共鸣感不强。在笔者的引导下,有学生对第③段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人影来去匆匆,那扇门一开一闭,外面的风钻进屋内,带来一阵阵寒气。就要轮到我了,可父亲还是没有出现(第一次“折腾”,门的一开一闭代表时间的流逝,寒气的侵入又从侧面体现父亲的爱,这是细节的描写和放大,使得由期盼到失望的心理变化所催生的焦急感油然而生)。终于还是轮到我表演了。我慢悠悠地走上舞台,想为父亲多争取点时间。我像往常训练时一样演奏,但似乎我的每一个动作都变得缓慢,运弓、揉弦、身姿轻晃,音符在琴弦上跳动,我希望它们能跳到父亲的耳中,可舞台下那张属于父亲的椅子始终是空荡荡的(第二次“折腾”,将拉琴的动作放慢,加入小提琴演奏的专用术语,一方面体现故事的真实性,增强文章的文艺气息,另一方面进一步写出“我”的期待,而蓄势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最后的转折,便会使得情感更加深刻)。

通过训练,学生可意识到在进行“折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和放大;  2.适当蓄势,转折后再次升华。

三、有味道——情感里的“文化”

当学生学会在写作中将“意象”作为线索,并掌握写作时“折腾”的方法后,教师还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去品品学生的文章有没有文化气息。所谓“文化气息”,即文化积淀和情感厚度。要想写出有文化气息的文章,学生需要有相应资源的积累。就好比裁缝没有布料一样,部分学生缺乏这类资源的积累。那么这类资源从哪里来?又该如何运用呢?以下以地方文化资源的搜集与运用为例进行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感受本地区独有的文化魅力,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并促使学生将所得凝练为写作资源。

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前些年,“苏式课堂”兴起,其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是一种符合苏州地域文化特征和教学传统的风格化课堂,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为苏州地区的学生,无论如何都要或多或少地了解这块土地的文化,感受历史的沧桑。而在这过程中的所得,对表情达意的写作来说,一定是丰富的资源。比如来到古镇,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等风景,可由此悟出这里面蕴藏的是苏州人柔情似水、含蓄委婉的生活方式;比如来到小吃巷,闻到了各色菜肴的香味,可由此悟出这些美味背后的民间手艺的精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见缝插针式地介绍相关的地方文化,带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脚下所踏着的这片土地。

教师要引导初中阶段的学生去发现、了解、感受地方文化。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州文化,笔者将苏州文化初步划分为两个类型,即人文生活(名人、手艺、民俗、小吃……)和自然生态,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亲自调研,并利用文化宣传栏来展示成果。

以下是在围绕“有味道”开展的写作训练中,一位学生写的当堂文章的节选:

炎炎夏日,漫游周庄古镇,人流如织。热门的景点中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于是,我选择寻找一片静谧。沿周庄水,踏进青石板街,穿梭在巷子与巷子间。阳光逐渐收起了它的锋芒,江南多情的天空飘起了小雨。江南的小雨是软绵绵、细滑滑的。

雨点顺着屋檐落在青石街的缝隙里,滋润着青青绿苔。绿苔的旁边有一只碎花图纹的深蓝色布鞋。鞋面的布料已被磨洗得毛毛糙糙,许多地方都褪了色。那是一位老妇人的布鞋,老妇人蹲坐在石阶上,布鞋像是踩着了水洼,晾放在一旁。老妇人身前有两大筐晒干的茉莉。老妇人注意到了我,问我要不要买花茶,她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些许吴侬软语,但格外亲切。我应声走过去问她价格。老妇人眼周的皱纹渐渐舒展,她笑着说,我是她今天的第一位客人,她刚才正打算将竹筐挑往游人密集的地方,不料却遇上了小雨。她怕打湿茉莉,便找地方躲雨,顺道休息休息,照顧照顾她不中用的腿。她嘴上说着,手也并不闲着。她熟练地从包中取出一个小包装袋,在空中抖了抖,又问我要多少,我回答一袋,她点了点头,将耳旁的青丝撩到耳后,开始装袋。她的手臂泛着黄、长着斑,但仍有力气。她将底下较干燥的茉莉翻了上来,小心翼翼地挑选着。我觉得奇怪,奇怪她太厚道的经营方式。老妇人专挑完整的茉莉,并将茶堆里的细碎一一去除,还没等我发问,她先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文章选段无不透露着江南水乡的特色,周庄水、青石板、小巷子、绵绵细雨、深蓝色布鞋、茉莉……由此可见,这篇文章应该是典型的苏式文章。学生说那天她就坐在靠河的长廊椅子上听雨,观察着一切,感受着那里的人的生活。其实,那双深蓝色布鞋她并没有亲眼看见,只是在这个烟雨江南,她觉得仅仅写青石板、小巷子和细雨,与别的文章略有相似,也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通过描写苏州特有的扎染工艺能使文章更加新颖。这一灵感便来自展在文化宣传栏里的一块水乡扎染蓝色手帕。

所以,学生在进行“文化”点缀时,要清楚以下两点:

1.多读多看,让自然与人文尽收眼底;2.适当联想,给现实与文化牵线搭桥。

除此之外,笔者还给学生推荐了几本关于苏州文化的书,如王家伦和高万祥的《苏州文脉》,以及吴企明的《诗画苏州》。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书籍。笔者会在学生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文化与文化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新的启发。

“有抓手”“有波折”“有味道”三者之间不是完全割裂分离的,它们之间始终是相辅相成的。想要在一篇文章里较好地融合“意象”“折腾”“文化”,学生还需要有基本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多多练习了。对于写作的这些要求,教师也不应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美落实,而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最终臻于完美。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谢霁华.善用意象,让作文更有意蕴:在作文中穿插意象的写作教学实践研究[J].语文月刊,2015(11):61-66.

[3]  曹文轩.曹老师妙语教作文[J].小学生(上旬刊), 2009(6):3-4.

[4]  惠兰,包迎艳.浅论苏式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J].江苏教育,2016(49):19-21.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抓手波折写作教学
鳜鱼行情又遭暴击!4天内至少下跌2元/斤,新鱼上市几经波折
当代水产(2021年9期)2021-12-02 01:34:34
十字路口
冯“虚”御文,尽“虚”其能
购阿购:商业生态圈里的“抓手”
中国连锁(2016年10期)2016-11-17 11:50:24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38:13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47:12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4:52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3:26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0:40
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