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者思维的新媒体写作特性、策略与问题探究

2024-06-11 05:47张纯静
写作 2024年1期
关键词:写作者

张纯静

从写作学角度来看,写作思维是写作活动中的核心存在。它不仅决定写作主题的选择、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规律的控制,而且还体现写作哲学与美学的理论实践,是写作者创造性高低的有力呈现。想不清,就写不明;想不深,自然也就写不透。在当下,以互联网和移动手机为主要媒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大众文化的繁荣及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以虚拟、互动、自由、超文本、碎片化等为时代特征的新媒体写作。在写作思维与写作路径上,与传统写作聚焦于社会事件、政经时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宏大话题不同,新媒体写作更加注重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即读者本身。这样的性质决定了新媒体写作更加重视用户体验,有时甚至会去迎合用户需要。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作品都需要接受网络读者的筛选与检验,再好的作品,如果不符合网络读者的口味,也会迅速淹没在浩如烟海、数量庞大的网络作品之中。正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文艺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以及互联网经济中以用户流量为营销核心的生存底层逻辑,决定了网络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兴趣已成为影响新媒体写作走向的核心要素。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在读者思维的主导下,新媒体写作呈现出哪些特性;在具体写作中采用什么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需要;在新媒体技术极大影响人们生活、文学创作的当下,如何理性判断基于读者思维的新媒体写作现象,深入剖析其背后潜藏的系列问题。

一、基于读者思维的新媒体写作特性分析

从本质上说,新媒体写作仍属于写作。它与传统写作一样,依然是人类处理、变革社会关系以及认识人自身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但无疑,新媒体写作又极大地扩展和延伸了写作的内涵和外延。就写作活动本身而言,新媒体写作在“写什么”“谁来写”“怎么写”“为谁写”等问题上,呈现出了巨大变化。其中,用户思维、服务意识贯穿写作过程始终,整个写作行为都要密切关注、积极回应用户的需求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媒体写作正是建立在深度分析特定读者群特点的基础上,对特定内容垂直深挖的一种写作形态。在写作过程中,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一套写作技巧和方法,快速抓住读者眼球,形成持续的用户阅读粘性。同时,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对话也进一步加强,甚至读者对于内容创作的反馈都会极大影响作者下一步的写作。“作者”身份出现新变,在新媒体写作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作者”与“读者”身份相交融的现象。总之,在读者思维主导的新媒体环境与新媒体语境下,借助于新媒体技术的革命性和多元性特点,新媒体写作在发展之初就呈现出了区别于传统写作的独特属性,笔者粗略地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写作自由度更高。比起传统写作,新媒体写作的门槛较低,任何人只要懂得、了解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具备新媒体写作的基本能力,都可以加入到新媒体写作的队伍中,写作在新媒体语境中不再是公职人员、新闻记者、文学作家等人从事的专门职业,而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写作是因为兴趣和激情甚至是利益。同时,新媒体写作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不会有任何的条件要求,完全按照写作主体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情等自由抒发、率性表达。每一个新媒体作者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园地和表达风格。总之,新媒体时代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写作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写作,再渺小的个人,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二,作品发表更便捷。相比于传统写作,在作品完成后,发表路径会受到待定约束,而新媒体写作显得更为便捷。新媒体作品完成后可以立即发表,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新媒体,只要写作者自己愿意,就可以发表,就可以进入流通环节,供接受者阅读。新媒体作品的发表既可以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发布出来,供广大的读者阅读和交流;也可以仅发表在写作者自己的博客之中,设置密码进行锁定,只提供给作者自己或者亲友阅读欣赏。另外,新媒体写作的作品在发表后,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形成爆款文,会进一步促成病毒式的裂变传播。而且,只要作品发表了,进入到流通环节,任何干预都比较困难,“即使是关闭服务器或者删除源文章,借助与其他社交网络媒体、传统主流网络媒体(如论坛)、个人信息阅读器(如RSS、Email、QQ)等之间的开放性接口,用户仍然可以阅读到发表的内容”①刘渊:《微博的技术特征及其现实挑战》,《光明日报》2011年9月7日第14版。。这些都是传统写作在文学生产与传播环节中所不具备的特质。

第三,交互性更强。传统写作一旦完成,文本结构基本固定下来,即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可以对其进行二度创造,但这是文本之外的再创造,读者不可能改变作品原来的文本结构。新媒体写作与此截然不同。在新媒体写作中,只要参与了这一创作过程的主体,既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成为作者。创作者和受众之间没有明确界限。第一文本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其形式的定格以及故事结局的最终走向,他人完全可以不受第一文本的限制,对其进行加工和再创作。比如,文学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留言评论、跟帖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结构、结局的最终呈现。正如“博客写作的随写随评,随评随改,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智慧共享、集思广益式的‘集体创作’的特色。博客创作的这一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读者对写作产生了某种干预性,一方面,使得博客作者已经不复是某一个固定的主体,而是一种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孤立的个体主体变为主体间的共在、对话、交往和‘视界融合’,变为交互主体性”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可以说,强交互性正是新媒体写作的基本特点。

第四,表现形式更多元。新媒体写作突破了过去传统写作单纯的文字组合与排列,而是将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形成跨文体、跨体裁的写作。这种多元的表现形式,不仅为单一的文字作品增加了多媒体的视听美感效果,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而且还使文字作品借助“图形界面或标识语言将丰富的文本系统资源以层次或网络的形式包装起来,造成‘文本中的文本’或‘文本间的文本’”②黄柏青:《新媒体写作与文艺研究范式的转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4期。。

综上,在屏幕阅读逐渐成为世界潮流的当下,通过新媒体传播以及阅读的各类作品必将助推新媒体写作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拓展写作的空间。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写作毕竟是具体的、具有很强个体差异性的事。在新媒体时代,虽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写作和发表,但这只是新媒体时代赋予每个个体的一种权利,并不代表每个个体都具备运用新媒体为自己写作和发声的能力。因此,在比较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时,甚至是认为前者更优于后者时,不可回避地仍然要去强调传统写作的语言能力和技巧。语言表达是写作的基本功,综观如今的网络文学、微博写作,微信公众号写作,知乎、简书上的写作达人大多都是传统媒体的写作者,包括传统媒体的资深记者、传统媒体的自由撰稿人、传统文学创作者。即使一些因新媒体写作成名的写作者,大都也是从一开始就比较喜欢写作,具有一定写作基础和能力的人。我们不能因为新媒体写作融入了多媒体技术,就放弃文字写作本身,甚至想当然地将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进行对立,认为它们是“两种”写作。实际上,传统写作是新媒体写作的基础,新媒体写作不是要颠覆传统写作方式,而是在原先基础上进行升级。

二、基于读者思维的新媒体写作策略探究

美国杂志Online曾将新媒体界定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一对多的传播,传播指向的另一方变得很重要。BBC全球新闻部主管理查德·塞姆布鲁克也曾言,新媒体写作的意义就是“观众进场了”③胡泳:《众声喧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页。。以前沉默的受众,现在随时都可以拿起手机,表达个人意见,成为信息传播者。个人不再是被动接受的无所作为者,而是公共生活的参与者与亲历者。“观众进场”,是进到了新闻的现场,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广场④喻季欣、薛国林:《新媒体写作谈之一新媒体:催生“新新闻文体”》,《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4期。。因此,作者在进行新媒体写作时,也应当自觉树立读者思维,明确自己的写作是“为读者的写作”。既要满足读者对内容的心理需求,满足读者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等需求,也要满足读者安全感、同理心、同情心等情感需要;同时还要适应读者的阅读场景。例如,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发布时间、文字分段、排版设计等都应该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总之,在新媒体写作中,那种仅关注自己,感动自己,而对读者熟视无睹的“自嗨式”文章,必然会遭到读者的摒弃;那种缺乏人与人之间共有特质,不能提供知识增量,曲高和寡的文章,自然也无法得到读者的青睐。基于此,在上述“为读者的写作”思维指导下,可以采用如下策略尝试进行新媒体写作:

第一,明确目标读者,做好定位。

在动笔进行新媒体文章写作之前,需要做好定位。定位不同,文章产生的价值就不同。

具体而言,首先是明确目标读者。写作者在创作文字作品时,需要明确:谁将会阅读你的文字,倾听你说话?他们年龄有多大?有什么样的习惯和偏好?这里面涉及对目标读者的阶层分析,包括年龄、学习、职业、收入、性别等;偏好分析,包括目标读者的上网习惯、社交习惯、个性特点;痛点分析,包括目标读者常有的迷茫、焦虑、拖延、孤独等;还有心态分析,包括目标读者所具有的善良、真诚、积极、主动、利他心态等。如果文章读者是作者自己,那么作者写的可能是日记、笔记之类,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文章。但如果写作者写文章是为了与更多读者交流思想、表达观点、抒发情感,那么写作前,作者就需要深度研究目标读者群,充分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并经常性地为他们提供这方面内容,获取读者的认同,这样才能有效增加读者黏性。

其次,明确作者身份。此处的作者身份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作者自我定位,其二是作者所在原生环境的定位。就前者来看,写作者是学生,还是教师;是律师,还是医生;是投资达人、心理学者,还是情感专家……身份的打造,是给作者自己同时也是给读者的一个强烈的信号和暗示:在某个领域,写作者是一个深度耕耘、拥有真知灼见的专业人士,是一个标签明白、值得信赖的IP。当然,写作者在明确自身定位时还要注意:身份不能来回转变、摇摆。不能今天写励志,明天写职场;或者今天写两性话题,明天又写热点新闻;或者今天写情感故事,明天又表达犀利观点……这样会导致作者身份标签的混乱,读者识别不了作者身份,从而产生动摇和犹豫,甚至直接对作者产生质疑。另外,作者也不要轻易涉及超越自身认知和年龄范围的话题。如果写作者本就是一个刚刚20岁出头的新手,就不要强行把自己的目标受众定位成40 岁上下的中年群体,否则写出来的东西也不过就是一些二手观点和素材的拼贴。如果硬要写超越自己年龄范围的事情,可以尽量尝试让这件事情与自己产生关联,否则,写作就会盲目跟风,变成一种精神消耗。再者,写作者应尽量收敛与新媒体写作无关的个性。尽管新媒体写作强调风格化写作,强调凸显作者独特的个性,但是个性是建立在基本的逻辑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的,一味强调个性,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要让作者风格与个性成为文章亮点,为文中故事或者观点锦上添花,而不是整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彰显自己的个性。就后者而言,所谓“原生环境”就是写作者当前最熟悉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写作者需要进行场景的识别和归纳。例如,写作者是高校的大学生,那作者当前的原生环境就是以学校为核心的,学校里面又包括了教室、图书馆、体育馆、食堂、休闲娱乐区、老师、同学、恋人……将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变成写作素材的来源,而当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就可以成为创造话题的现场。

最后,为读者提供某种价值。作者写作的文章能够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是解决了他们内心的某种痛苦,抑或是解决了他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一个困惑?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观看世界新的角度,抑或是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和解决办法?是为读者带去欢笑和愉悦,抑或是为他们带去了身份的认同和尊重,以及情感上的共鸣?总之,作者写的文章对目标读者而言,务必“有用”才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使读者进行阅读并转发。

很多写作新手在进行新媒体写作时,常常是想到哪就写到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创作,忘却了新媒体写作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有读者思维,要有服务意识。当然,不同的读者群体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和口味,写作者需要抓住特定读者群的需求点来进行内容定位,同时还需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不断调整写作方向,让创作出来的新媒体文章能紧跟市场潮流与风向,以此来不断提高作品的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也为写作者节省时间和精力。

第二,分众化阅读,垂直方向深度挖掘。

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的阅读呈现出明显的分众化特点,每个读者更愿意去阅读与自身兴趣、需求、特点相符合的内容,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个性化、专业化,这就意味着新媒体平台在内容的组织和投放上需要更加精准垂直;同时,这也决定了新媒体写作者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在写作时需要规避信息同质化,增强对特定读者群的针对性和贴近性,立足于自身定位和基调,并结合热点、焦点问题,产出内容。因此,在某一个专业、行业或者更小的领域去做垂直方向的深度挖掘是新媒体环境下非常有效的写作方法。

人人都在做新媒体的时代,垂直方向深度挖掘可以帮助新媒体写作者写出一些充分表达特定读者群思想、观点、情感的文章,有效引发读者共鸣,从而实现文章的分享与转发,促成新媒体文章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写作维度进行挖掘:一方面,从日常性的人、事、现象等入手进行垂直方向深度挖掘。例如,关于“爱情”这个日常话题,已经被普通大众谈了千万次,但做深度挖掘仍旧可以产生如下很多写作方向:

十个经典爱情故事;

十个遭人不齿的婚外恋故事;

十个科学家的爱情故事;

十个艺术家的爱情故事;

十个富豪的爱情故事;

诗经中的爱情;

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爱情;

金庸小说中的爱情;

村上春树的爱情与川端康城的爱情比较;

机器人可以谈恋爱吗;

同性之间的爱情;

摩梭族是这样谈恋爱的;

惊悚的爱情,螳螂是这样恋爱的;

……

另一方面,结合当前热点、焦点问题,立足自身定位和基调来进行垂直方向深度挖掘。例如,国产剧《都挺好》2019年3月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以及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媒体播出后大火,深受观众喜爱,电视剧中呈现的都市家庭情感、传统家庭亲子关系等引发观众热议。当时,不少新媒体作者抓住这个热点,结合自身定位和基调,写出了很多不同角度和情感落点的文章。善于写亲子类文章的作者,主要写中国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如《“苏大强”式父亲遭人骂:中国父母,分为三层》《好的家庭,父母都很作》等;擅长写励志情感鸡汤类文章的作者,则写出《不想活成苏大强,年轻时就要做到这三点》《你现在的不努力,老了就都成了打脸的证据》等;定位于影视评论类的写作者,则写出《这部国产剧,火了!》《倪大红的崛起,流量明星们又一次被打脸》等文章。在这些新媒体文章中,每个写作者因为身份的不同,自身定位的不同,会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去追热点,而不是都去写《都挺好,这部电视剧真好看!》。如果仅是这样,则是写作者在为电视剧做宣传和打广告,对写作者与读者都没有任何益处,当然也不能更好地突出个人IP的价值。综上,明确读者对象,结合自身的定位和基调,在某个领域做垂直方向深度挖掘是新媒体写作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第三,建立召唤结构,实现情感关联。

从本质上说,新媒体写作就是“替读者代言”。读者只有在新媒体产出的文章中读到自己想说而无法说、渴望表达又没有充分表达的观点时,才会产生与新媒体文章的情感联结,在情感上共鸣,进而才会有转发、分享该文章的欲望。那么,如何实现强有力的情感联结?在新媒体写作中,运用图文声像等多种符号建构起鲜明而强烈的召唤结构是有效的写作策略。

“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文学文本中的“空白点”“未定点”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并称这种由“未定点”和“空白点”组成的文本的结构基础为文本的“召唤结构”①转引自曾庆香、玄桂芬:《社交媒体召唤结构:新闻交往化与亲密性》,《现代传播》2019年第1期。。这种文本结构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并且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文艺作品。在新媒体写作中,强调从外部到内部都要对读者和观众进行召唤,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参与者。

例如,“假装是天堂”微信公众号在2022 年8 月24 日推出的《四川高温背后的真相简直是触目惊心》②我是老徐:《四川高温背后的真相简直是触目惊心》,”假装是天堂“微信公众号,网址:https://mp.weixin.99.com/s/6ztOeWQ55Gkkikwysm48z8w,发表日期:2022年8月24日。一文。这篇推文从2022 年8 月川渝两地的高温天气写起,由此延伸到了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而后,将话题延伸到整个地球的极端性气候:

今年7 月,英国气温首次超过40 摄氏度,打破最高气温记录,连机场跑道都被阳光晒融;

德国部分地区温度超过46摄氏度,政府开始拨款建设高温援助紧急避难所;

西班牙被热到拆除沥青路回归自然,因为光是一个月就有3000多个人死于高温;

就连北极,也开始热到融化。

今年夏天,北极圈的气温竟一度飙升到32.5摄氏度。

7月19日,格陵兰岛温度超过15度,把在当地做报道的主持人热到穿短袖。

要知道,在这之前格陵兰岛的全年平均气温均在0摄氏度以下……

由此,进一步谈到这种极端气候所带来的灾害,以及这样的灾害对人类和地球生物的重要影响。最后提出观点:

科学家称,按照现在的变暖趋势,到2100年将会有六分之一的物种迎来灭顶之灾。

躲过了适者生存,却没躲过环境污染。

何其悲惨。

灾难,开始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首先,推文围绕2022 年8 月川渝两地出现的热点话题(川渝两地的高温、旱情)进行写作,很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其次,在推文中进一步列举全球自然灾害的时候,不仅有大量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还有很多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与图片,从外部环境上给予读者强烈的心理冲击,使读者切身感受到如果不珍惜和保护好地球自然环境,那么“灾难,开始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直接让读者对当前地球的生存环境产生评论的欲望。最后,作者写道:

当地球已经开始警告人类,我们不能再置之不理,人类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为后代子孙留下福报。

爱护环境,节约能源,在生活的小事中多做一点,这不是抠门,而是大爱;

少开一天车,空调调高一度,出门自己带环保袋,这些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行列中,却可以凑成巨大的改变。

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感受到命运共同体的存在。

改变,也已经迫在眉睫。

要不然这次的高温,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警告,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改变当前局面的具体做法,由此建构了一个“召唤结构”,以吸引读者参与并互动发言。正是由于这种既含理性又有情感的召唤,吸引了大量读者在推文后面留言,参与讨论,与作者互动。可见,在新媒体写作中,运用这种召唤结构,可以有效实现与读者的情感关联,唤醒读者内心的情感因子,激发其情感共鸣;同时,还可以更好地让读者参与其中,与创作者进行交流互动,更好地激发参与者自发传播。

三、基于读者思维的新媒体写作问题批评

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写作的诞生,使得写作借助新媒体平台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延伸了传统媒介的内容,更好地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多层面信息的需求,使普通大众能够更为便捷地呈现自我,表达自我,进而参与公共沟通与社会管理。写作成为数字化时代个人生存和公共沟通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读者思维对新媒体作品生产带来的积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新媒体写作的规律,即基于读者思维写出的新媒体文本是在交流、倾听中构思出来的,能使读者更易阅读、联想,更容易跳出直线阅读的习惯;同时也深刻体现着新媒体写作对用户的关注与需求的回应。这正是信息“爆炸”时代,由读者(观众)注意力资源的匮乏所导致的注意力商品化的直接结果。在今天数字化媒介主导传媒的大环境下,注意力商品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颠覆了文学传播的传统等级制度,建构了新的文学写作秩序;而且还进一步推动了文学传播价值的转向:文学写作不再是知识分子或者精英阶层的特权或专利,过去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责任意识、审美价值等,不再成为当前新媒体写作的必要因素。写作的门槛降低了,在新媒体场域中,人人可以写作,人人可以发表作品,文字不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个人宣泄情感的载体。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专业作家与非专业作家、写作爱好者、业余写手的职业壁垒,甚至重塑了写作圈层的原有格局,那些处在圈层顶端高高在上的作家,一定程度丧失了原有的话语霸权,其作品传播的传统优势,正日趋式微;而那些反映读者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的由普通“素人”创作的新媒体文章却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总之,这种“读者本位”的写作姿态,对于传统写作而言,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写作的一些金科玉律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那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自嗨式”写作逐渐向对象化、聚焦式、赋值式、时效性、阅读社交性、风格化的写作转变。

不可否认,基于读者思维的新媒体写作,因写作主体的平民化、内容体裁的扩大化、文学技巧的疏松化等特点,其文本具有几分“野蛮”生长的力量,再加上其准入门槛低,题材的广泛性、体裁的包容性、形式的多样性等较之于传统写作优越,赢取了读者群和创作主体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促使传统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基本途径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在强调以技术性为本质内涵的电子媒介的影响下,新媒体写作也暴露出系列问题。首先,新媒体语境下的写作是大众化的、娱乐性的,需要依靠读者的点击量、阅读量来获得生存、求得发展。因此,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流量资源,一些新媒体平台生产的作品不得不降格以迎合读者口味,满足市场需要。在这些作品中很难见到传统文学所蕴藉的审美特质、社会责任感,而更多充斥着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欲望的要素,使得某些新媒体写作的文章呈现出明显的低俗化、模式化和功利化倾向。其次,随着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当代文学的新型生产方式——电子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学期刊所设置的行业壁垒,为更多的作品面世提供了机会。然而,作品发表的过度自由和随意也成为粗制滥造的温床,使得新媒体写作的文本质量高低不平、良莠不齐。与新兴的电子媒介相伴随的商业化操作、碎片化写作等问题使得新媒体写作带有明显的被消费的嫌疑,导致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新媒体写作打破了传统写作的权力话语和生成机制,呈现出新形式、新思想、新要求、新境界,其对传统写作的更新与重构、挑战与超越理应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面对新媒体写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制定趋利避害的应对策略更应成为当前学界思考与探究的重要维度。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基于读者思维的新媒体写作,一方面,应将其放置于当代语境中来进行考察与评价。在这样的语境中,新媒体写作更多表现为一种个人兴趣、生活态度、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新媒体写作抛弃了传统写作的生产体系和评价标准,其本身并不追求所谓的思想深度、写作力度和质量尺度,这就决定了对新媒体写作,不能再以传统写作中的质量高低、价值优劣、思想高下等标准进行判断和取舍,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高度、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把握和评价。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的强力支撑,新媒体写作在当前依然保有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尚未迎来最大峰值,更谈不上趋向衰落或终结。基于此,新媒体写作对传统写作的影响过程及其结果也处于变化、发展甚至是周而复始的颠覆和重构的状态。过早地对新媒体写作的发展态势下结论,会造成对其价值评判和理论研究的偏颇。所以,分析当前基于读者思维的新媒体写作特性,归纳其内在的变化规律,探究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适时制定相应的写作策略与方法,正是应对当前新媒体写作所带来诸多挑战的解决之道。

余论

新媒体写作的出现,彰显了技术性的本质内涵,体现了科技与人文、技术审美化和文学技术化的统一;但新媒体写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又向人们提出一个疑问:科学技术能否真正激发人的灵感,解放人的文学创造力?众所周知,文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而这和媒介类型几乎是无关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纸质的媒介,还是现有的新媒体,理论上都有承载优质文学作品的可能性。当下出现的新媒体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全部归咎于新媒体本身,作为写作者,应该进一步反思: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如何采用适当的写作策略来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总之,“在未来的新媒体写作中,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表征艺术审美,以新媒体特性彰显文学本性,用技术手段为人类打造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让新媒体写作赢得一个文学性的向度,应该成为未来新媒体写作发展的新拐点”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写作者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
白马
体裁分析视角下记叙文文体中写作者声音的建构
浅析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写作者身份构建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论写作(创作淡)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论写作(创作谈)
写作
勿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