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经典读书会与学术论文写作的共振
——以武汉大学文学院经典读书会为例

2024-06-11 05:47徐嘉乐曹芷铭
写作 2024年1期
关键词:读书会选题学术

徐嘉乐 曹芷铭

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浪潮下,诸多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院都相继在专业课程外开设经典读书会。高校所设读书会通常由学院内资深教师发起,受学校或学院资助支持,挑选一或多本专业经典书籍,吸引有相关兴趣的同学共同参与。

这类围绕经典展开的读书会与社会组织所举办的普及性读书会,抑或高校中由图书馆、学生社团主持的泛读类读书会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高校经典读书会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教师指导具专业性,二是参与成员具多元性,三是研读模式具高自由度,四是活动组织具常态化。以武汉大学文学院所举办的经典读书会为例,其连续三年开设了经学读书会、佛学读书会、曲学读书会等等,牵头组织者均为院系各领域内深耕数载的教授、学者,第一批参与者亦多是诸教授门下学生,这些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书会研读的精度与深度。其后,随着读书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再加入的成员便不局限于师门内部,而是荟聚了各专业领域的学生。如经学读书会中,既有“三古”(古文学、古文字、古文献)这类息息相关的专业的学生参与,还有研习先秦历史、哲学的同学加入,最后还吸纳了水利水电、遥感测绘等理工类专业学生。多学科的师生融于一个读书会,贡献自己的学科知识与视野,使得读书会演变成为一个学科交叉的多元学习平台。经典读书会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充满了宽容性,给组织的教师和参与的学生极大的自由度,这体现在经典书目的选择、研读顺序的安排和研习进度的管理等方面。自由与宽容的环境让参与者们有了主体建设意识与更强的参与感,可以在读书会中不受拘束地思考与发言。虽然研习进度自由可调控,但细读一部经典作品往往要花上一到数年的时间,所以一个良好健康的读书会一定是要常态化运行的。常态化的组织不仅可以保持读书会自身的活力,还能让参与人员养成长期深度阅读的习惯。武大文学院所组织的经学读书会前身是慕山书社,自2015 年至今已经走过近八载春秋,成员们几乎做到了风雨无阻地在每周六、周日与寒、暑假期间来参加读书会。大家一起用了两年时间读《春秋左传正义》,而后又用将近三年的时间读完《礼记集解》。目前正在研读的《毛诗正义》①读书会所研读的经典版本分别为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也已坚持投入两年多。

近年来,关于高校经典读书会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已多有成果,但大都是以教师视角、从教育学方面展开,例如,钱坤《经典读书会:社科类专业本科生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一文认为经典读书会可以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建立起自主、创造、全身心的“深度学习”模式②钱坤:《经典读书会:社科类专业本科生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3年第1期。。辛婷婷在其硕士论文《读书会对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影响的探索性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发现读书会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③辛婷婷:《读书会对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影响的探索性研究》,湖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进一步地,也有少数研究者关注到了高校读书会与学生科研论文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如胡疆锋《高校读书会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从游”中学会创造》一文在“‘从游之过程’”部分谈及读书会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少而勤”的良好写作习惯④胡疆锋:《高校读书会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从游”中学会创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胡疆锋虽已注意到参加经典读书会能敦促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并指出对阅读笔记加以修改与整理,就可以形成一篇有学术含量的论文,但实际上读书会对高校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并不仅限于此。

在语言学习与写作学科教育中,“读写素养”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一概念强调读写一体化,自20世纪传入中国以来,长期应用于中小学的阅读写作教学。但深入了解就可以发现,培养学生“读写素养”时所强调的文本细读、批判性思维、探索性写作等教学观念对高校的学术论文写作教育同样有着重要意义。肖鹏等《读写素养的归来:时代诉求、概念回顾与图书馆(学)的可能贡献》一文提出:“不少高校开始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读写素养教育……设立写作指导机构在国外是高校进行读写素养教育的重要方式,近年也被国内部分高校采用。”⑤肖鹏、丁亚茹、王周宏:《读写素养的归来:时代诉求、概念回顾与图书馆(学)的可能贡献》,《图书馆论坛》2021年第12期。相比高校所开设的普适性写作学课程,经典读书会则更能在专业领域深耕,将经典阅读与学术写作二者有机统一,培养学生在科研领域的“读写素养”,使读与写在经典读书会的场域下产生有效共振。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读写素养”培养中“以读促写”这一部分。据笔者的调研与观察⑥笔者既以学生身份深度参与过,也以助教身份组织过经典读书会,前后共计5年时间。,读书会上的研读与讨论对于学生论文写作的帮助是多层次、立体化的,具体可以归纳成四方面:一是在共读与细研中觅寻论文写作选题,二是在辩难与交叉中启发论文写作思路,三是在撰写札记与综述中累积论文写作素材,四是在反馈与互助中打磨论文写作细节。

一、共读与细研中觅寻论文写作选题

一篇好的论文源于一个优秀的选题。要找到一个好的选题,第一步就是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经典读书会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在共读与细读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场域。在这样一个场域内,参与其中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或阅读兴味对经典文本自由地提出各式问题,而后展开讨论。在差异化的讨论中,问题常常能够得以关联或深化,进而指向了学术更为本质的面向。这些提问与讨论在日积月累下,一方面可以架构起学生们对于专业经典的认知框架,另一方面,它能够不断训练学生的学术思维,并在一次次的叠加和串联中前后贯通,使得学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出问题—思考假设—组建论点—交流反馈”机制。这套机制在学生开始真正地进行学术论文选题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文学院的经学读书会为例,在组织者葛刚岩老师的带领下,读书会每年都产出与所读经典相关的论文,这些论文选题基本上都是从读书会中研读与探讨中得来。这里举两个案例,一是在共读《春秋左传正义》《国语集解》①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两部经典时,2017级的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白晓雪就对《左传》《国语》这类史传作品的材料来源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共读的过程中,其发现《左传》《国语》中有多处“吾闻之曰”“人有言曰”的表达,这说明该部分的材料极有可能来自当时的民间口传,而非史官的记载。此想法在最初的探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与关注,但作为重要话题被留存了下来。之后细读中,只要遇到相关材料,她便再次将此话题拿出来商讨。在相继的讨论中,读书会的其他成员们纷纷贡献学术想法与领域内相关文献,不仅吸收国内的研究成果,还扩展到国外的前沿理论。如此氛围下,白晓雪对这个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决定以此作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最后写出了《先秦史传文学与早期口传文化》②白晓雪:《先秦史传文学与早期口传文化》,武汉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与白晓雪类似的,还有2020级古代文学研究生吴岱霖,他在与大家一起细读《毛诗正义》的过程中,对孔颖达疏文里提及的王肃其人其学产生了疑问:“孔颖达疏证郑玄的注解,为何要提及王肃?”“王肃注《诗》,何以没有成为主流?”“我们现在是否可以还原王肃的诗学原貌?”就是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提问中,吴岱霖确定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而他也带着这样的选题几乎一次不落地参加了两年多的《毛诗正义》读书会,只要碰到与王肃相关的材料与话题,他总是积极参与,并在一次次的研习中有所长进,成为这个话题讨论的核心主导人物,不断地阐述、发表和反馈自己的新见,直至最后完成了毕业论文《王肃〈诗经〉学佚文研究》③吴岱霖:《王肃〈诗经〉学佚文研究》,武汉大学2023年硕士学位论文。。

一个好的论文选题,除了要提出有深度的学术问题,还需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学术视野的获得,一来如前所述,可以在有针对性的研讨中获取,通过搜集相关文献,逐渐了解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热点,一旦掌握这些资讯,就能够对选题是否可做形成一个基础的判断。二来就是通过老师的指导与点拨。读书会的组织者通常是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基于长久的学术资源与研究经验的累积,他们对于研究史的推进演化、当前领域热点话题和相关论文选题都有着精准的认知与把握。这一优势使得参与经典读书会的学生能够更快速与准确地了解这本经典的学术史与研究动态。另外,老师还可以随着文本的细读,适时地抛出重要的学术话题,引导大家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探究,而这些话题在日后都可以成为同学们的论文选题。在文学院的曲学研读会上,组织者程芸教授每次读书会前都会向参与者们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仔细观察程教授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既能习得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又能从中学到他是如何从经典中挖掘新知,如何对已有的纷繁的经典研究“查缺补漏”。可以说,有了专家学者的前期引领与组织,读书会才能够快速建立起浓厚的学术氛围,走上学术正途,所谓“以识为主,入门须正”④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也。

经典读书会为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不仅可以严肃地共读经典,也可以自由地讨论细研的学术场域。正是因为有严肃的共读,学生才可以接二连三地提出学术问题,也是因为有自由的细研,大家才可以对提出的问题中加以筛选,让值得深挖的问题在持之以恒的相互切磋中不断被打磨,最终形成一个独到且有价值的论文选题。

二、辩难与交叉中启发论文写作思路

选定一个有价值的论文选题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接下来尤为重要的就是去梳理和组织已有的文献材料,作出假设,给出文章论点与论据。正如迈克尔·E.查普曼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南》中所说:“一篇论文是有关一个论题的的探讨,并且呈现了作者的研究,但它同时也解读研究资料,以便把事实当作论据。论文作者在学术意义上等同于辩护律师。”①[美]迈克尔·E.查普曼:《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南》,[美]桑凯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既然是要成为辩护律师,就应当做好自己的论点与论据遭受质疑,甚至是被“攻讦”的准备。《礼记·中庸》中说,学习之道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542页。,之后南宋大儒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在拟定学规时也吸取了这一想法,以“学、问、思、辨”③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5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6页。作为学生的为学之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穷理”的目的。

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经典读书会也继承了这一思想。虽然未有明确的规定,但是读书会在互相辩难上有几条隐性的法则,并藉此创造了良好的辩读氛围。一是不论身份地位。无论你是初入门的新生,还是已经深耕领域多年的专家,在学术研讨面前人人平等,不可凭借资历打压后学。二是要针锋相对。所谓针锋相对,就是要有的放矢,不可在学术问题上兜圈子,既然要辩难,就要有理有据,其目的在于互相补充观点和提供新的解题视角。三是秉持着相互尊重的态度,保证彼此观点碰撞是热烈而又和谐的。这几条隐性规定使得读书会有效地组织起了一个庞大的乐于分享与补充的知识群,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位合格的辩护律师,在对手的“高压”质询下,搜寻尽可能多的论据支撑,完善自己的论点,填补有可能遭受攻击的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论文写作过程的一种模拟。在写作者未思考透彻的情况下,论文写作思路往往会随着新材料的发现而被打断,随着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而逐渐被拉偏。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写作者会逐渐怀疑自己的论点是否立得住脚。读书会的互相辩难模拟了这一阶段,群策群力,帮助成员在选定论文选题后,厘清写作思路。在《毛诗正义》读书会上,古代文学专业的武婷婷在读到《邶风·泉水》一篇时,对经文“我思肥泉”一句中“肥泉”的训释产生了问题,并在多方查证后决定以此为选题撰写一篇小论文。武同学先后几次在读书会上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论文写作思路,在每次陈述后,都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比如:“‘肥泉’一词的历代解读是否有其线性发展?”“《释水》中关于‘肥’的多种解释该如何认识,孰正孰误?抑或在没有明确证据前持皆采的态度?”武婷婷一一回应这些辩难,逐步地完善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先梳理清了“肥泉”一词的历代阐释,并进行清理、判断,再切入到《释水》中关于“肥”的阐释,辨明“肥”字的真正含义,指出这里产生了经典误读现象。而后按照这样的思路写作的论文《由经典误读看〈诗经·泉水〉的“肥泉”》④葛刚岩、武婷婷:《由经典误读看〈诗经·泉水〉的“肥泉”》,《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得以顺利发表。

辩难之外,经典读书会成员的专业学科交叉也为大家提供了全新的学术写作思路。文学院经典读书会的核心受众是古代文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专业的学生,次及古代历史、古代哲学专业,再次及其他人文或理工类学科。其既有专业的深度,也有专业的广度,而这样的广度也催生了学科交叉。比如在研读《礼记集解》这部经典时,其中多涉名物记载,但透过文字描述实难窥其貌,由此导致理解障碍,便有考古学的学生共享考古现场发掘和博物馆中陈列的实物图片,与典籍记载作一一比对,共同梳理、讲解学术难点。而在涉及具体名物样式时,也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同学参与其中共同“解谜”。在讨论到《礼记》中记载的服制时,有学习工艺设计的同学从当时能使用的制装材料和染色技术等进行辨析,极大程度上帮助大家对名物与制度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正是在学科交叉中,古代文学专业的游卿同学形成了全新的写作思路,她从服制的图案、尺寸、颜色等角度出发,辨清了此前一直没有弄明白的“韨”“韠”二物,写出了《韨、韠辨异》①游卿:《韨、韠辨异》,《服饰导刊》2020年第6期。一文。当然,在学科交叉思路下也产生了一些未能顺利完成的论文或项目。比如在研读《春秋左传正义》时,读者常常因为人物有多个称谓而难以辨明,感受到了极大的理解障碍;有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提议建立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制作先秦人物库,以方便对先秦经典的阅读,虽最后因时间与成本原因,项目被搁置,但将古典知识与现代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学术思路,已经成为目前的学术热点之一②近三年,关于《左传》的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蓬勃发展,其中具代表性的成果有李斌等:《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文献文本标注与可视化研究——以〈左传〉知识库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5期;徐健等:《基于标目数据的〈春秋〉三传人物信息组织与处理流程》,《图书馆论坛》2023年5月4日网络首发版。,将对以后的学术路径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前所述,经典读书会的专业深度使得自由的诘问与辩难有了可能,而其专业的广度则令学科交叉思维也在这里悄然诞生。二者共同交织作用,一方面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论点与论据,并组织成有效的逻辑链条,另一方面拓宽了学术思维视野,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理论,为我所用,“升级”自己的学术写作思维。

三、撰写札记与综述中累积论文写作素材

撰写读书札记是读书会的一项重要活动。但不同于其他读书会只需写下自己的心得,经典读书会的读书札记需要群体共同撰就。前面已经提到在程芸教授带领下的曲学读书会上,程教授会向参与的同学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这份读书笔记是在未开读书会前而做的预习笔记。而在读书会结束之后,程教授则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轮流撰写每一次的读书札记。其内容不仅要含纳读书会上所共读的经典原文及其讲解与阐释,还要标清在文本重要节点处讨论的问题及关于此问题的精彩观点与文献支撑,如问题在一番研讨后仍存有争议,则需注明搁置,留待之后有了新材料或新思路,再次回溯解答。

这份札记因为由大家共同制作,所以也由大家共享。它不仅在文字层面上保留了读书会的精华部分,同时也为参与其中的同学累积了大量的论文写作素材。曲学读书会正在细读的书目是《元刊杂剧三十种》,随着每轮读书会后的札记叠加,读书会中做曲学研究的同学,既可以对元刊杂剧形成较为完整而全面的认识,又能在札记的助力下对每一个细致的点做深度挖掘;做版本校勘的同学,同样可以完成对这一部经典的再校定,以惠后来读者;而做俗字研究的同学,也能从元刊杂剧的语词中发现现有学术研究中未曾涉及的盲点。可以想见的是,曲学研读会的这些读书札记汇集成册后,将会成为最好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副读物之一,带着不同学术研究目的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论文写作素材。

一份好的读书札记能够帮助学者快速进入研究。2021 级古代文学博士生徐嘉乐同学就曾深深受益于读书会上的札记。在《礼记集解》读书会上,他对春秋时期礼制中的“变礼”问题产生了兴趣。在与读书会的老师同学们多番交流后,他决定以此为题撰写毕业论文。但在搜集相关资料时,如何精准又全面地找到“变礼”条目记载成为一大难题。关于“变礼”的记载贯穿在《礼记》全书之中,且未有标志性的词汇语料以供学人检索,这意味着为了完成论文的资料收集工作,必须要再次精读全书来进行人工检索。但若仅凭他一己之力,难免会有疏漏或者是判断上的偏差或失误,读书会上的札记在此时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首先,虽然在共读阶段没有以“变礼”为主题进行专项讨论,但文本一旦涉及这一话题,就都会有所标注,几乎做到了没有遗漏;其次,有大量的相关文本都已经做过细致的、多角度的解读,重读后固然有新发现与新理解,但之前的解读依旧减少了许多基础性工作;最后,札记还给出了可作延伸的话题与可供参考的文献,这为后续的写作思路铺设了不少路径。可以说,这些积攒的札记成为一个庞大的专业资料库,为专业论文写作提供了足资使用的珍贵素材。

除札记外,在经学读书会上,组织者葛刚岩副教授还会在激烈的学术争论后,根据不同成员的兴趣,安排大家课下搜阅典籍文献,撰成文献综述,完成后在读书会上发表。撰写文献综述是一项基本的论文写作训练,学生在兴趣驱动下,通过查找和阅读大量的文献,可以培养对文献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归纳、分析和提炼的能力。除此之外,持续性的专业写作训练,也能不断调试自己的写作风格。学术写作的语言既需要专业严谨,但又不可过于匠气、难以阅读,在二者中间把握好度并形成独有舒适的语言风格,则需要长时间的写作训练。正如查普曼所言,“生成一种意蕴丰富、行文悠远、自成一家的学问风格,是需要耗费作者大量时间和心血的”①[美]迈克尔·E.查普曼:《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南》,[美]桑凯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而撰写综述则很好地提供了这样一个锻炼机会。关于练习写文献综述对科研写作能力的提升作用,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论述。这里我们想要将写文献综述一事提出来的原因在于,一篇篇综述在发表报告完成后同样累积在读书会的共享知识群中,它们与前面提到的札记共同将读书会的“口头财富”落实在了笔端,使其得以留存,成为研究者们切实可用的学术财富。

四、反馈与互助中打磨论文写作细节

科研工作者们常说,好的论文一定是改出来的。一般来说,论文的初稿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写作者本身察觉,这种“当局者迷”的困境就急需借助旁观者的力量来打破。

经典读书会为成员们提供了一个优越的论文修改互助平台。其优越性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优越的知识背景。论文的选题、写作思路、写作素材几乎都是从读书会中得来,可以说,其他成员从头至尾见证了这篇论文的诞生,自然对其有着相当的熟悉度。但论文的写作框架、文章具体逻辑、写作语言等方面成员们并没有全程介入,故又能以一个陌生的读者视角去评析,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这些成员们成为最为重要且合适的第一读者,能够在充分知晓作者表达意图的情况下提出恰当的修改建议。二是有优越的朋辈理解。读书会集中了基本同学龄段的学生,他们拥有相似的知识架构、学习经历和论文写作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可以互为镜像,就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别人。《写作交流》(Written Communication)上曾刊发过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学生在写作方面从朋辈处获得的帮助并不劣于从专家学者处得到的帮助①Cho,Kwangsu,C.D.Schunn,and D.Charney.“Commenting on Writing:Typology and Perceived Helpfulness of Comments from Novice Peer Reviewers and Subject Matter Experts.”Written Communication 23.3(2016):279.,这实际上就得益于优越的朋辈理解。相对来说,专家学者往往很难从写作者本身出发给出论文的具体修改意见,而朋辈则能更具针对性地意识到问题所在,敏锐地察觉出论文的薄弱点,这在经典读书会上也得到了实践验证。古代文学专业的陈思琦同学在《礼记集解》的读书会过程中,写成了论文初稿《“拾级”考》,对《礼记》“拾级”中“拾”字的读音与训释都作了详致的考辨。这篇文章从初稿到最终发表,经历了大家的多次批评、修改和意见反馈。这些反馈涵盖了总体结构、论述逻辑、文字表达等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提供了论文文献、引文格式校对等帮助。正是因为不断吸取大家的想法,文章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中臻于理想。三是有优越的专家审读。虽然上面提到朋辈的理解在修改论文上能够提供更具可操作性、个性化的意见,但论文最终涉及到投稿、发表这一环节时,专家学者的意见则更为重要。科研论文不只是要在一个以自我认知为中心的圈子内传播,还需要接受更为广泛的学术圈其他学者的考验,这种时候往往需要的是有较多发表经验的前辈指引。在经典读书会中,作为组织者的老师们也充当了指引者的角色,他们审阅论文的视角与缺少发表经验的学生相较,并不尽同。比如在修改论文语言时,学生更加关注语言的准确性与逻辑性,而老师更加关注语言的凝练与学术化表达;而在修改论文结构上,学生会给出调整叙述逻辑的策略,老师则在文章详略安排、篇幅控制上提供更多的想法。除此之外,作为领域的专家,老师还可以凭借经验,结合学生的文章主题与写作水平,推荐合适的刊物发表,节省发表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学生以极大的信心去发表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四是有优越的读改氛围。正如前面反复说明的,经典读书会中的论文,都不是个人凭一己之力完成的,而是在和读书会众多成员的不断切磋研磨下才成功发表的。助人犹助己,其他成员在阅读他人不成熟的文章并提出修改建议时,实际上在无形之中就培养了自己的“读者意识”。《本科写作教学中的朋辈互评与读者意识培养》一文认为“读者意识的培养是本科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方面,涉及学生思维方式和写作心态的转变”②晏冰:《本科写作教学中的朋辈互评与读者意识培养》,《写作》2023年第2期。。这种“读者意识”可以有效地让作者无缝切入读者视角,跨越“作者想写什么”到“读者能接收到什么”的写作鸿沟。经典读书会上的论文读改活动越多,参与的同学们掌握到的科研写作技巧就越多,反过来又可以用这些养料反哺读书会,建立起优越的读改氛围,形成良性的正向循环。

总结

高校所开设的经典读书会在近年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阵地,它不仅有效地补充了通识课堂上因课时紧张而缺失的经典精读教育,还逐渐延伸出科研引领、论文写作指导等重要功用。在经典读书会的特殊场域下,读与写发生了知识上的共振。成员们通过对文本的精耕细作,相互启发,在共读中寻找论文选题,在辩难中启发写作思路,在撰写综述中累积写作素材,在互助中打磨论文细节。这种以读促写的方式,使得成员们的科研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绝大多数的本科生和刚入学的研究生而言,经典读书会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科研写作能力,培养了他们优秀的“读写素养”,为他们走向深度科研的道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经典读书会也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交流与研讨的重要平台。在读书会上,成员们可以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分享研究成果,从而促进学术的共同进步。

可以预见,随着经典读书会在各高校的蓬勃发展,学术界必然会催生出更多以其为核心的交流与研讨,届时关于经典读书会与学术论文写作的探究将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形成更为深入的共识。

猜你喜欢
读书会选题学术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