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情是维系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亲情教育尤为重要。文章重点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亲情类文本实施亲情教育的教学策略:首先要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亲情意识,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其次要将亲情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利用亲情类记叙文、影视文学作品观(读)后感以及书信的写作,找到情感的切入点,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亲情教育;最后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体悟亲情,实现亲情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亲情教育;生活化语文;文本解读;写作教学;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査霞琴(1981—),女,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同时,生活又为语文的学习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利用与学生成长相关联的家庭生活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联系生活。语文生活化,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价值。教师要将语文生活化贯穿到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1]。
亲情是家庭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亲情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心理产生偏差。因此,对学生实施亲情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怀学生的内在情感,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应负起对学生实施亲情教育的责任。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同时充分重视生活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亲情,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理解亲情的内涵。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亲情类素材虽然不多,但是如果教师认真挖掘,还是可以找到很多与亲情相关的契合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实施亲情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亲情类文本的解读中,理解亲情的重要性,体会亲人之间的关爱,在家庭生活中,感受父母亲人的关爱,学会感恩。那么亲情类文本该怎么教,才能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唤醒他们的亲情意识呢?
一、利用文本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
从小到大,学生学习了大量亲情类的文章,比如孟郊的《游子吟》讲述的是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朱自清的《背影》中隐含的是含蓄深沉的父爱。钱理群认为,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这些课文,感悟作品的语言,与课文的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课文里的人文精神就会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亲情类的文本和素材,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接触素材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亲情意识。
(一)在《合欢树》中感受伟大的母爱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一篇歌颂母爱、情真意切的散文,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与愧疚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亲情,引导他们学会爱,懂得感恩。把握住这一点,就能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读懂课文中那一份沉甸甸的母爱。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沐浴母爱”“解读母爱”“回报母爱”三个环节。学生在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时“沐浴母爱”,从而理解亲情的核心内容就是学会付出和懂得感恩。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文中的母爱,让学生回想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母亲展现出来的爱,这是“解读母爱”的过程;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对待母亲的言行,思考自己可以为母亲做些什么,才能“报得三春晖”,不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这是“回报母爱”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促使学生完成对母爱的解读。
(二)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体会不一样的父子情
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课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讲述了两代父子之间的亲情故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以小见大,展现给读者的是兄弟般的父子情。这篇课文在文本解读上,难度不大,但是其内容涉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一个大问题,即父子关系问题。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家庭生活,在轻松自由的父子关系中,观照自身,梳理现代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父爱、感受父爱。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讲清楚两代父子三个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以及父子间亲情观念的传承问题,还跟学生一起梳理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代际关系,从代际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变化,让学生去思考其中涉及的社会伦理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者周围的生活现象来进行讨论。学生重新审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父子亲情。
在语文课本中设置“亲情”单元,就是要通过这些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亲情的多种表达方式[3]。可见,亲情题材文本中饱含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收获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理解亲情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让亲情类文本学习真正融入生活、进入学生的内心,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将亲情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
要想真正理解亲情的含义,学生就要将自己的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自己对于亲情的所思所感转化成文字。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是实现亲情教育的重要方法。
(一)加强亲情类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教师要加强亲情类记叙文的写作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来唤起他们对于亲情的思考。
比如,在雨天里,父母常常将伞往孩子的那边倾斜,回到家才发现自己的肩头全部湿透了;周末回家时,父母特地留给孩子的红苹果。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则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学生重新回忆生活中的亲情,并在作文中重现,能够在写作文的同时,又一次重温亲情,感受自己受到的关爱,开始认真审视自己享有的亲情。
(二)结合观(读)后感解读亲情
影视欣赏和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重要补充,也是实施亲情教育的好途径。教师可以选择有关亲情的电影,如《你好,李焕英》《天堂回信》《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等,以及一些描述亲情的文学作品,如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老舍的《我母亲》等,让学生去看、去读,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某名学生在看完《你好,李焕英》之后的观后感是这样写的:“看着影片中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我不由地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她一如影片中的妈妈,每次我周末放假、返校,她都是风雨无阻地接送,想到她目送我进校门的眼神,我都不敢回头看,就怕抑制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妈妈在承受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为我操心,却从来没有怨言,似乎我的快乐就是她自己最大的快乐。而我常常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份关爱,从来没有想过妈妈也是需要体贴的。”
由此可见,学生也是感情丰富并且懂得感恩的,只是平时可能没有意识到。一旦教师找到了情感切入点,学生的情感就会喷涌而出,那么亲情教育的实施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采用书信的形式直接倾诉
书信是倾诉情感的好方式。部分学生尤其是住宿生,在升入了职业学校之后,与父母的沟通就越来越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意识开始变得淡薄。而通过书信,学生可以将平时羞于表达的感情,在书信中淋漓尽致地呈现。
例如,某名学生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给母亲的信中,她这样写道:“妈妈,从小我就是一个特别的孩子,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但是我却和其他有爸爸的孩子一样幸福,因为你给了我全部的爱。在生活中,你既是慈母,也是严父,不仅让我从小在关爱中长大,还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还有一个三年没有喊过“爸爸”的孩子,是这样给他父亲写信的—“这封信虽然依旧没有称呼,但我心里其实已经喊你‘爸爸了,希望我们以后除了书信,也能像其他父子一样,用语言来沟通。我相信,我会找到小时候的感觉。那时候,您在我心里,是一棵大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您越来越不了解我,您只顾着自己的生意,却不知道停下来听一听儿子的心声……”
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在一次次的熏陶和感染中,他们的亲情意识在逐渐被唤醒。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实施亲情教育,就好比是心与心之间进行的沟通交流,而学生感情的自然流露,则是心与心碰撞之后擦出的火花。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亲情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中,有“我的亲人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开展一系列与亲情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让学生体会亲情。
活动一:品读亲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古今中外各类讲述亲情的文学作品和名人轶事,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初步感受亲情。
活动二:讲述亲情。从阅读别人的亲情故事,转而搜寻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根据现有的或者即时拍摄的家人之间的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活动三:抒写亲情。在阅读和讲述的基础上,写下生活中与父母、亲人相处的片段,通过所思所感,呈现自己对亲情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亲情。
活动四:交流亲情。在抒写亲情的基础上,在课堂中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让原本只属于个人的亲情记忆,在交流中产生共鸣,成为大家共同的亲情体验。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组织班级“寻根”活动,有目的地让学生与家长、亲人进行一次深入交流,增进学生与亲人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家庭幸福感,使学生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的作用
语文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任务,还肩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等方面的责任。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亲情教育,激发学生的亲情意识,让学生成为情感丰富、懂得感恩的个体。将亲情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4]。
首先,亲情教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自古以来,相互关爱是中国家庭的重要特点,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让这种美德在学校教学中得以延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亲情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亲情类的活动,比如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亲情,学会感恩。
其次,亲情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归属感。中职阶段的学生心理不成熟,常常对父母家人的关爱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再加上平时缺乏与父母家人的交流,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亲情教育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亲情教育,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自身与父母家人的关系,并学会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从而在家庭生活中找到归属感。
最后,亲情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内容。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越深刻,其心智便越成熟,各项能力也就越强。亲情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亲情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提升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最终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结语
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从亲情出发,才能推此及彼,将这种情感转移到对待现实中的其他人和其他事情上。亲情教育虽然不是一门系统的课程,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亲情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作为语文教师,应意识到亲情教育的重要性,在实施亲情教育的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亲情元素,将亲情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情感体验紧密相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家栋.语文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崔月芳.初中语文亲情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4]施燕.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8(1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