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区前沿舆情预防与疏导机制研究

2024-06-10 18:16辛搏文赵浩然
国际公关 2024年7期
关键词:平安校园传播舆情

辛搏文 赵浩然

摘要:学生社区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国内 “书院制”改革与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思政队伍入驻学生社区一线,以强化学生社区的管理与育人效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舆论场复杂,且自媒体极度发达,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产生巨大影响。基于此,高校应探索出学生社区前沿舆情预防与疏导的新机制,以增强师生思想定力,守护平安和谐校园。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舆情;传播;平安校园

根据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相关概念与定义,学生社区拥有生活和管理的双重属性,既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基础单元。高校学生社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打通 “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1]在国内 “书院制”改革与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思政队伍入驻学生社区一线,以增强学生社区的管理与育人效能。然而,高校学生社区前沿管理与育人功能的发掘并不完备,诸多机制亟待进一步探索与建设。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自媒体极度发达,舆论场日益复杂,高校舆情事件频发,这给高校管理与育人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产生巨大威胁。充分利用学生社区前沿优势,做好相关机制的研究与建设,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守护师生身心安全和维护高校声誉至关重要。

一、高校舆情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舆情事件频发,主要涉及饮食安全、学术不端、师生关系、贪污腐败、性别对立等,高校舆情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一方面,在于高校师生属于高知人群,民众对高校寄予厚望,关注度较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黏性强,熟悉信息的加工、发布、传播流程,大学生普遍具有朴素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这使高校舆情的爆发具有不确定性,但一旦爆发往往就伴随较高的热度。

不可否认,部分舆情事件有效倒逼高校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促进事件妥善解决,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如江西某高校 “鼠头鸭脖”事件,通过舆论还涉事学生清白,让涉事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受到应有的惩罚,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但在不少高校舆情事件中,往往涉及二次加工、夸大实情、颠倒是非,甚至是污蔑诽谤等情况,受到伤害的不仅是高校的社会声誉和高校师生的情感,在一些情况下,舆情反而成为高校依法依规处置事件的羁绊,违背了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初衷,如上海某高校 “耳机门”事件,牵扯 “性别对立”等社会热点问题,在互联网的高热度讨论与关注中,该校因回应和处置不及时,真相和处置结果迟迟无法公布,谩骂声和各种质疑甚嚣尘上,学校声誉和师生情感受到了舆论伤害。

(一)高校舆情特点

近年来,高校舆情事件频发,根据成因及影响范围等可以简单分为校内舆情与外部舆情。

1.校内舆情。大多有关校内学习、生活、政策、变革等有损师生利益所产生的,或是因学生冲突、盗窃等校园治安事件所引发的内部舆情,主要形式为校园内部群聊讨论、微博超话、朋友圈或QQ空间传播等,具有阶段性和集中爆发的特点,未上升到社会范围的公共舆情,在舆情处置队伍的有效疏导下,热度会自然消退。

2.外部舆情。内部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释或解决,则可能升级为外部舆情,或是校园事件牵扯到社会敏感话题,或被别有用心的势力推波助澜,都可能迅速升级为社会话题。而民众普遍对大学抱有较高的社会期望,特别是对大学教师或大学生在道德和行为上的要求更为严苛,问题极易放大。高校区别于政府,缺乏成熟的应急资源与机制,往往缺乏专业的舆情处置团队,在舆情应对上较为被动,部分事件甚至需要请求多部门协调处置。

(二)高校舆情成因

1.大学生群体的内在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利益分化的过程中,社会阶层更加多元,人们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分化。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多元的主体意识带来多元的表达。对于同一公共事件,人们从自身主观的情感、经验、立场、利益出发开始了关于诉求的表达与话语的争夺。[2]高校主体是大学生,社会体量庞大,是社会最具知识与活力的群体,擅长使用网络,有很强烈的表达和分享欲,乐于参与网络公共生活,但心智不够成熟,知识储备与社会经验有限,缺乏批判意识,容易在大眾情绪的引导下倒向非理性状态。

2.外部因素。在高校舆情事件发酵的过程中,除了主体师生的讨论与参与,还有不少 “看不见的手”在背后做推动:一类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媒体或自媒体平台,为博眼球、挣流量,往往采用制造话题、拼接新闻或断章取义等方式制造舆情;另一类是敌对或反动势力,擅长制造舆情或是加剧舆情,通常在群众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制造矛盾与对立,或是在事件评述与传播中加工、渗透西方意识形态,以达到其动摇大学生意识形态、瓦解社会向心力、破坏社会稳定的目的。

二、高校学生社区前沿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受到威胁

我国第52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3]当下正处于自媒体极度发达的时代,各类信息早已打破物理意义上的传播距离,呈现共时性的特点。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网民,其在大多数时间是海量信息的接收者,在公共议题或舆情风波中也随时可以转化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自媒体极度发达的情况下,各类问题极易被放大、被传播、被讨论。互联网生态错综复杂、泥沙俱下,一旦舆论事件牵扯高校舆情事件或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广泛波及大学生群体,会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带来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意识形态塑造的关键期,如果无法在舆情事件中对大学生做好疏导工作,稳固大学生的思想定力,那么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社区一线思政工作者能够快速妥善地处理舆情事件,不仅是学生管理与应急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一项事关思政教育的重要工作。

(二)学生社区前沿舆情预防与疏导机制亟待更新

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学习时间最多的区域,也是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下思政教育工作的最前线,在宣传阵地建设、突发事件与舆情应对等方面有着师生距离近、亲和度高、处置快捷等优势。但高校辅导员、楼管等一线育人队伍的社会资源有限,难以调动相关资源和部门进行及时干预,缺乏媒介传播专业训练,缺少前沿舆情研判与处置知识,用于事件处置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舆情状况,舆情应对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语境下,高校網络舆情治理是一场在制度规范与人性关怀之间实施博弈救赎的持久战。师生主体舆情对话的方式,必须要摆脱 “物理空间”的束缚裹挟,走向有效主体共治范式下 “场景生态”的系统格局。[4]高校机制建设、队伍建设、能力提升、教育模式、形象塑造等多方面都面临改进和升级,特别是不少高校进行了改革工作,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入驻学生社区一线,思政工作者的单位归属和学生工作模式均发生深刻变化,但前沿舆情预防与疏导机制亟待更新。

三、高校学生社区前沿舆情预防机制

(一)做好日常宣传教育工作

将法治教育放在首位,开展相关案例教育、法条教育、校规校纪教育,教导大学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让学生知晓后果、敬畏法律、尊重学校,从源头上尽量避免谣言和不当言论的产生。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及相关教育,如防范不明链接陷阱,不浏览非法网站等,提高学生网络防范能力和媒介素养。此外,做好爱校荣校教育,增强学生归属感,打造学生社区 “家”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争做正面宣传者和学校维护者。

确立 “管不如疏”的理念。一是学生社区工作者日常做好问题的疏导,及时处置,做好教育者,也做好 “服务者”;二是从学校层面维护好问题反馈与处置渠道,让学生有意见能够通过合理有效的内部渠道进行反馈和解决;三是一线思政工作者要引导和教育好学生,贴近学生,亲近学生,让学生养成有问题及时找老师解决,利用校内正规渠道解决的习惯,而不是 “小事上网”“按闹分配”。多方通力合作,将矛盾与隐患在日常工作机制中得以解决,减少舆情爆发的隐患。

(二)打造一支专业的舆情疏导与处置队伍

在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总体思路中,有必要成立一支24小时全覆盖的线上线下舆情言论、心理危机识别队伍,实现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时间干预、第一时间解决,及时全面了解学生诉求,探索社区版 “枫桥经验”。[5]此外,应提前设计分级处理机制,一线思政队伍能够及时响应,明确哪些事件是可以由一线辅导员解释处置的,哪些事件是需要二级单位或学校统一口径统一发布再做行动的,冷处理或热处理均需要有明确的决策中心。

舆情疏导与处置要掌握 “黄金时段”。因为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大部分个人已经不仅仅作为被动接收信息的个体而存在,转而变身为传递舆论引导信息的主动教育者。[6]如果不能在舆情初始阶段疏导好学生,那么学生将可能在相信某个舆情后再以此引导别人相信该舆情,所以必须依靠反应迅速的应对机制、强有力的舆情处置队伍进行处置。

打造一支从上到下贯通、动员性强、速度快的队伍,常见的包括高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校学工部、校团委、各学院或学生社区一线党委书记、辅导员及楼管等,并明确各级工作人员分工与职责。在学生群体中,以一线学生党支部为阵地,党员骨干迅速发挥引导作用,从学生视角出发,在舆情初始期就能够迅速在学生群体中以点带面,有效疏导舆论、扭转舆情。

四、高校学生社区前沿舆情应对机制

(一)舆情疏导与处置的技能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法治意识、逻辑意识较强,在常规舆情处置上,处置队伍需要在尊重和保障个体意识及言论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回应和处理,用事实真相做引导,来进行说服教育,否则可能带来矛盾升级、误解加深及舆情进一步发酵。

若舆论议题来自于学校本身,则在回应事实的同时还要着力把握舆情扩大的速度和范围,特别是在事实内容的回应上,一定要以事实为基础并注重策略方法及情感沟通,如果缺乏对核心问题的关切,避重就轻而情绪疏导不足,则容易在舆论引导的动机上与公众形成对立态势,反而引起舆论进一步发酵。[7]

当下的网络平台和舆论场也要求高校辅导员、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要真正了解大学生使用的网络语言、喜欢的网络 “热梗”,以及他们所认同的沟通逻辑,否则代际沟通不畅反而容易招致学生反感不利于舆情处置。

(二)以“4R危机管理理论”设计学生社区前沿舆情应对机制

美国危机管理学家罗伯特·希斯把企业危机管理的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缩减 (Reduction)、预备 (Readiness)、反应 (Response)和恢复 (Recovery),“4R危机管理理论”不仅在企业危机预防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也逐渐延伸为当代传播和危机公关的惯用理论。以 “4R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可以设计一套较为完善的高校学生社区前沿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并通过训练和演习来不断提高队伍及成员应对舆情危机的能力。

1.缩减 (Reduction):缩减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冲击力,具体方式在本文第三部分中已进行详细论述,不做赘述。

2.预备 (Readiness):依靠师生舆情监测团队、学生社区 “宿舍长—班长—楼层长—楼栋长”四级管理机制,实现舆情问题早发现、早汇报;把握先机在内部舆情事件还未发展为社会性舆情事件之前,进行及时疏导和解决;如果学生牵扯到社会公共话题违规言论,应当及时批评教育,避免产生负面后果。

3.反应 (Response):在舆情爆发的第一时间,辅导员及楼管抵达事件一线,开展事件现场处置工作,与线上监测与回应团队一同在指挥中心指导下开展具体工作,涉及明确个人的,要找本人谈心谈话,进行疏导,及时删除传播源或斩断传播链;一线学生党支部或学生干部在同学之间进行真相传播、疏导解释工作;指挥中心依据舆情属性部署工作,或联络社会资源进行协助;线上监测团队根据指挥中心部署,及时汇报网络舆情实况并开展舆论引导或传播真相等网评工作。

4.恢复 (Recovery):在舆情消退及平息后,要形成完整的书面材料上报给上级部门及学校党委宣传部,利于学校做进一步处理;处置队伍仍不能松懈,在事后一段时间持续关注,预防舆情事件被二次加工传播;如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涉及造谣传谣的情况,要做好案例教育和警示;关注学生动向和言论,切实传递真相,消灭非议;持续做好正向宣传和思政教育工作,巩固宣传教育阵地。

五、结束语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在高校学生社区前沿有效预防和处置舆情,既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育人效能的重要路径,正确认识高校舆情的爆发与特点,把握学生社区前沿性,做好预防和应对机制的研究与实施,方能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 “样板高地”。

参考文献:

[1] 林冬冬,徐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92-93.

[2] 郭玉凤,郝耀军.“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8):104.

[3] 新华社.图表: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EB/OL].[2023-08-28].https://www.gov.cn/zhengce/jiedu/tujie/202308/content_ 6900648.htm.

[4] 姚翼源.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关键问题与实践向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164.

[5] 同[1].

[6] 刘羿良.高校舆论引导格局嬗变及范式创新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23(11):101-102.

[7] 同[6].

猜你喜欢
平安校园传播舆情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平安高职院校建设措施的探讨
关于创建平安校园的问题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班主任在高职平安校园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舆情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