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彦昌
摘要:自2008年南涧跳菜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这一原本仅在乡间流传的民俗活动逐渐崭露头角,成為当地的文化名片。从乡村的田间地头到城市的餐厅酒店,南涧跳菜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演变。本文旨在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深入剖析南涧跳菜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动力,揭示其变迁中出现的问题,以期推动南涧跳菜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场域;文化变迁;传承保护;南涧跳菜
南涧彝族自治县距州府所在地大理市约120千米,辖5镇3乡,共有80个村 (居)委会,人口为22.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1.13万人,占总人口的49.89%。自2008年南涧跳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这一独特的 “飨宴礼仪”在南涧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跳菜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社交礼仪和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其变迁过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优秀传统文化变迁的基本情况。
对于南涧跳菜,学界已经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秦莹从文化象征的视角详细分析了跳菜的发展过程、社会作用和舞蹈动作,为人们深入了解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见解。[1]王萍等则专注于跳菜的体育功能价值,探讨了其在强身健体、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作用。[2]杨增良对跳菜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展现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3]傅海燕对跳菜的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思考,提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思考。[4]笔者于2018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多次跟随南涧县乡村民间跳菜队和南涧县文工团对实地跳菜和舞台跳菜进行了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这些调查包括婚礼跳菜、贺寿跳菜、建新跳菜和舞台跳菜等跳菜表演过程。调查显示,南涧跳菜文化已经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开始发生变迁,尤其是文化展演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的研究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不够。
一、南涧跳菜场域的传统呈现
传统的南涧跳菜场域指村寨实地跳菜场域,主要是由跳菜相帮、乐师、厨师、主人、宾客等以 “实地跳菜”这一参与对象为媒介而组成的社会圈。
(一)婚礼中的跳菜
南涧当地的婚礼过程中一般都要进行跳菜表演,婚礼也是南涧跳菜最主要的展演场域。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全程参与了多场婚礼跳菜活动,还与婚礼中的相帮兄弟进行了深入交流。调查分析发现,跳菜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传统习俗的传承。通过跳菜表演,能够将祖先的智慧和祝福传递给结婚的新人,希望他们能够幸福美满、白头偕老。除了传承文化和表达祝福之外,婚礼中的跳菜表演还有其他的社会功能。婚礼作为当地的重要社交场合,通过跳菜表演,人们还可以聚在一起分享欢乐和祝福,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二)其他活动中的跳菜
除了婚礼跳菜,还有建新房跳菜、贺寿跳菜等其他活动中的跳菜。南涧彝族文化中,贺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无论是满月、周岁、36岁还是49岁的生日,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跳菜成为必不可少的仪式。
跳菜在南涧不仅仅是一种菜肴的呈现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在传统的南涧跳菜场域中,尽管跳菜的形式和种类繁多,但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和庆典上款待宾客,营造一种欢乐、喜庆的氛围。跳菜艺人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演,将一道道菜肴呈现在宾客面前,不仅展示了南涧地区的饮食文化,还传达了对宾客的热情欢迎和尊重。在表演过程中,艺人遵循着严格的规则和程序,从准备到上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传统和仪式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涧的跳菜活动中,艺人手捧菜盘,向天地、祖先和神灵致以敬意。这一仪式表达了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感激与尊重,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祖先、人与神灵之间的联系。这种敬畏和感恩的心态,是南涧彝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特点。
在跳菜活动中,“礼”是一个核心的概念。“礼”体现在对宾客的热情款待、对长辈的尊敬、对同辈的友善以及对晚辈的关爱。这种 “礼”不仅是一种表面的仪式,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南涧的跳菜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礼”的核心精神却始终没有改变。
二、南涧跳菜场域的现代变迁
当前流行的跳菜场域是跳菜艺人、观众、舞台提供者、演出组织者等以 “表演跳菜”这一参与对象为媒介而组成的社会圈,主要由经过重构的实地跳菜活动和舞台跳菜活动构成。跳菜只是把所有人员联系起来的一个媒介,为了展演,他们走到一起,展演结束,各奔东西。[5]
(一)实地跳菜的重构
实地跳菜是指流传于民间,在人生礼仪等重大场合中表演实际上真菜的活动。笔者所说经过重构的实地跳菜,是指大约进入21世纪以后,实地跳菜原本由相帮兄弟无偿进行的即兴表演,逐渐转变为由跳菜艺人进行的有偿专业演出。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目前,举行跳菜活动时,主人家一般都邀请民间跳菜队来完成。民间跳菜队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名气越响亮,受到的邀请就越多。将所有道具装车之后,跳菜队就出发了。一般在正席的当天中午前赶到主人家即可,搭建青棚、撒青松毛等活动都由主人家早早完成,跳菜队只需进行简单的布置场地:先在院中心找一个适当的地方,搭起彩虹状的充气拱门,拱门上早已印好了恭喜某某的标语,然后将主人家的名字粘上去即可;接着拉起当作背景墙的红帷幕,红帷幕上印着跳菜队的名称、联系方式和喜庆的话语;最后在帷幕前铺上一块红地毯当作舞台,并将音响设备调试好,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准备工作就绪的同时,待客用的饭菜往往也都做好了,等到下午4点左右就可以开始跳菜活动了。当地的跳菜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下午的跳菜表演,跳菜队员从厨房门口端着菜边跳边表演一些惊险滑稽的动作,在众人的注视下将菜品一一端上桌;其次是晚饭后的舞蹈晚会,在红地毯铺成的舞台上,跳菜队员为观众表演民族舞蹈和山歌对唱等节目;最后是临近活动结束的打歌,众人围成一圈边跳边对唱,两三名跳菜队员吹着 “九点”在圈中为大家伴奏。
重构的实地跳菜活动中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如人员关系不再是单一的血缘关系,演出的性质也更偏向于商业性,表演的方式不再是现场演奏,表演的動作开始追求新奇等。
(二)舞台跳菜的兴起
舞台跳菜创作之初是为了演出任务和节目安排。笔者所说经过重构的舞台跳菜活动,是指除了传统的跳菜表演,经过重构的舞台跳菜活动还增加了舞蹈晚会这一环节。这一改变不仅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还为演出增添了更多元化的元素。
在舞蹈晚会中,不仅有彝族的舞蹈表演,还有来自其他民族如白族、佤族、傣族和苗族的舞蹈。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展示了南涧地区多元文化的魅力。舞台跳菜的重头戏包括一些经典的彝族舞蹈节目,在表演过程中,盛装的彝族姑娘展现出了优美的舞姿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而男演员则以黑色羊皮披风为特色,手持大三弦,展现出强劲的舞蹈力量。舞蹈的高潮部分是彝族姑娘分成两队,在男队员的带领下从舞台两侧向中央靠拢。这一刻,空气中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和激动人心的呐喊。观众被演员的热情所感染,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为这精彩的演出喝彩和鼓掌。这种重构的舞台跳菜活动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元素,还注入了新的创意和形式。通过民间艺人的自发创作和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南涧的跳菜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
南涧跳菜文化的发展过程充分证明了文化遗产存在形态的双重性,既有原生态也有生长态。作为一种生根于乡村的民间文化,南涧跳菜最初可能只是村民自娱自乐的一种席间增加气氛的形式,甚至可能被视为 “上不了台面”的民间艺术。然而,随着南涧跳菜不断地吸收各种文化元素,从舞蹈动作、音乐、服饰等方面汲取灵感,逐渐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成为一项备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正如有关学者所说的:“文化遗产是以一种生长形态而存在的,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生长方向。”[6]
三、南涧跳菜场域的变迁动力
(一)传统文化的转型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南涧民间的飨宴礼仪中就盛行跳菜活动。到了20世纪60至70年代,跳菜等活动在南涧民间几乎绝迹。南涧跳菜文化在动乱结束后才逐渐恢复了生机,这得益于政府的推动。为了庆祝大理州 “三月街民族节”,各个县都积极准备节目。在此背景下,大理州文化局的领导建议南涧县进行跳菜表演,从而促成了舞台跳菜的诞生。而在后来的历次演出中,舞台跳菜取得了无数骄人的成绩,成为南涧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南涧跳菜走出大山甚至走出国门,屡屡获奖带来的光环和荣誉不仅增强了跳菜艺人的信心,也推动南涧跳菜文化不断趋向产业化发展。南涧跳菜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跳菜艺人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当地民众在举办婚礼、寿宴等人生礼仪都以能请到跳菜队表演为荣。
(二)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涧县地形以山地为主,人口大多分散在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气候高寒的乡村中。生活在此的南涧彝族同胞,除了依托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进行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之外,最丰厚的经济来源就是外出打工和参与跳菜表演。而当地群众几乎每逢人生大事都要举行跳菜宴礼,也无形中维持了跳菜表演的市场。而越来越多的跳菜艺人为了能得到更高的收益,已经逐渐脱离农业生产,选择到昆明或下关,甚至外省的餐饮企业去表演跳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在当地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拥有跳菜技艺的人开始将这门技艺商业化,参与有偿的跳菜活动。同时,没有跳菜技艺的人也纷纷学习并传播这一技艺,希望能从中获益。现在很多人为了观看跳菜表演而来到南涧旅游,南涧本土的跳菜艺人还可以带着队伍到全国各地去演出,这些都为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帮助。文化和文物不同之处就是文化要发展、文化要生存,然后让更多的人因为我们将文化抢救和保护下来而受益。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学习跳菜技艺而受益,跳菜文化也因为广泛传播产生了更多的变化和活力。
(三)现代传媒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兴起,自媒体传播逐渐成为新的传播形式,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短视频社交平台与非遗艺人的联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得益于我国4G基站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为非遗技艺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为了发掘非遗的文化价值,快手平台于2019年3月发起了 “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全方位挖掘和推广非遗文化。同时,抖音平台也在2019年5月推出了 “非遗合伙人”计划,旨在让更多普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这些平台的出现为非遗艺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减少了信息障碍,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同时,也让非遗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传统的南涧跳菜文化主要依靠人际传播来延续,但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传统传承机制正面临巨大的冲击。南涧跳菜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事项,其饮食与音乐的结合使其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可塑性。新兴媒体传播形式的出现,使传统的南涧跳菜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解决在文化潮流中保持活力、平衡创新发展与核心内涵的关系、管理日益扩大的跳菜表演队伍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
四、结束语
南涧跳菜文化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中,需要平衡保护其原生态和发挥其生长态的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一,要深入挖掘和确认南涧跳菜文化的核心内涵,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确保其不受曲解和滥用。南涧跳菜文化的核心内涵包括 “礼”和 “乐”两个方面。只有遵循 “礼”“乐”之道,南涧跳菜文化才能保持其本真性和发展的活力。第二,要适应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判断并采取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传承保护模式,及时结合旅游热门景区进行展演活动。总之,南涧跳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保持其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生长态和经济属性。通过深入挖掘其核心内涵、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平衡南涧跳菜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发展需求,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秦莹.南涧彝族 “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 2007(03):79-80.
[2] 王萍,刘方涛.南涧彝族 “跳菜”的历史溯源及体育功能价值的探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4,27(06):54.
[3] 杨增良.南涧彝族民间跳菜艺术的渊源及文化内涵解读[J].戏剧之家,2014(10):178-179.
[4] 傅海燕.云南南涧彝族 “跳菜”传承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03):211.
[5] 秦莹.“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244-245.
[6] 马睿.活着的传统[J].文化遗产研究,2011(0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