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4-06-10 18:16廖晗
国际公关 2024年7期
关键词:小语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

廖晗

摘要: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与周边各国的经贸往来与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对精通沿线国家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然而,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单一技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已不再具备竞争优势,如果没有额外的一技之长单纯依靠外语,在竞争中很容易处于劣势甚至会被社会所淘汰。本文以小语种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探索出一条小语种与其他学科专业相结合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小语种+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一、理论依据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尤其在某一个具体方面出类拔萃的人。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两种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应该通过学科合作,实现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与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人才最优化。[1]“小语种+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及优秀的听说读写译能力;(2)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3)掌握一到两门社会发展所需的跨专业能力,并能将语言优势与跨专业知识相结合,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4)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并升级社会技能。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动荡,国际形势复杂。各大经济体在竞争中相互合作,国与国之间政治、经贸、文化方面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在如此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下,比起具备单一外语能力或单一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具有国际化视角、通晓国际语言的复合型人才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2]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直接推动了单一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也对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二)高校改革的趋势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精英式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给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再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是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了解企业与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基本需求后,实行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培育模式改革。

(三)个人提升的需求

新冠疫情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社会经济生产造成了严重打击,社会就业形势日益紧张。在如此复杂严峻的社会背景与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仅凭单一技能或简单的知识结构很难在社会站稳脚跟,更别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毕竟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了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言,实行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当前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国际化合作形式不够灵活

小语种作为外语专业,大多院校都会选择在大三或大四时将学生送出国进行交流学习。但受到国际形势与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高校与国外院校的交流已停滞甚至中断。即使疫情开放后国际交流有所恢复,但纵观其模式都是简单地将学生输送至国外高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研修学习,学习的形式与内容也大都按照当地院校现有的课程安排来进行,无法根据学生水平与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置。同时,在学分兑换方式与内容上也不够灵活,学生通常无法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对未来择业有帮助的科目进行研修,只能严格按照对方院校提供的课程进行学习。很多时候会出现学习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符或与国内课程重复的现象。对外合作形式的单一对培养新时代国际化人才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课程设置缺乏综合性

一直以來,高等院校运作的基本模式是学校根据办学规模与类型设置不同的学科专业,并按照各学科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毕业后让学生按专业方向进行 “对口就业”。[3]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像过去那样清晰分明,出现了许多跨专业或学科交叉领域的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精通专门学科向广泛涉猎多领域转变。然而,高校学科的课程设置并没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进行及时调整,就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大多数院校的课程依旧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围绕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开设相应的课程。虽然到高年级也会开设综合性的模块课,但受到总课时与师资力量的影响,综合课程的选择相对较少,学习的内容也多流于表面,未能达到有深度的掌握。

(三)教学方式不够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需要针对专业特征或课程性质选择适合其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小语种属于语言类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拿着课本给学生讲授发音与阅读,并借助课文配套音像磁带进行听力与口语的训练。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小语种与其他学科专业进行衔接与融合,更需要灵活先进的教学方式与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以事半功倍地达到科学育人的效果。

(四)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单一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授课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语种作为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的专业,需要从音标开始,一点一滴积累单词和语法才能达到对语言熟练掌握与使用的程度。为了语言教学的准确性与专业性,高校在招聘小语种授课教师时大都选择语言学专业的教师,鲜有涉及跨学科专业。但过于单一的师资队伍在进行高年级扩展课程的授课与实践时,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或难以消化的现象。比如,在进行外语商贸、函电、旅游等扩展课程的授课时,语言类教师缺乏相关商务活动的实践经验,对行业术语了解不够透彻,并不能很准确地向学生传授相关商业活动的外语表述与注意事项。如果聘请其他专业的老师来共同授课,虽然对相关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更好的讲解,但又容易出现课时耗费过多与内容赘述的现象。因此,亟须培养一批既具备优秀外语表述能力,又掌握一到两门跨学科知识的 “双师型”教师人才。

(五)实践平台缺乏多样性

为了让学生在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后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一般都会安排学生在大四学年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但小语种专业由于其对口性要求比较高,并不像其他专业一样能有比较普遍、大众的实习机会。因此,目前大多数小语种专业的实习模式是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进入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并帮助学生完成实习认证。但这种统一化的实践平台并没有考虑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与今后就业的方向,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没有起到直接的帮助。需要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积累对今后就业有帮助的各项社会技能。

四、“小语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深化国际合作

要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的国际人才就要敢于与国际接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对外交流政策的号召,坚持开展 “引进来”与 “走出去”双向结合。[4]要将国外优秀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优质课程引进来,通过聘用外教或国外教授远程授课的方式,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接触到国外本土文化,学习到国外最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努力将优秀的学生送出海外,进行留学交流等实践活动。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小语种专业与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尼当地高校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构建 “2+2”或 “3+1”交换学习体系,开启学分互换、互派师生等多样化交流合作项目。学生在国外交流时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学习,还会额外安排大量的课外体验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深入对象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实际工作时必备的技能。迄今为止,我校已输送上千名学生赴东南亚各国进行学习交流,培养了大批服务中国与东盟各国友好交往的优秀外语人才。

(二)丰富扩大课程设置

比起精通单一技能的专业人才,具备商务能力或掌握管理知识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外语人才更受到企业与社会的青睐。因此,学校可以先通过对就业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小语种学生就业时必备的第二技能有哪些,并在校内开设小语种专业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选修课程,通过丰富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在提升专业基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扩展多学科多领域知识技能,从而满足用人单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小语种专业采用 “小语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除了学习小语种外,还必须选修英语作为第二外语,以此来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到了大三根据自身兴趣与就业方向,选修经贸、法律、跨境电商、旅游、管理等模块课,从而扩展多学科多领域技能。

(三)优化升级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将知识传播给学生的媒介与手段,在授课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进优秀的教学方法能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扩充授课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因此,要想培养出优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紧跟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步伐,主动并及时地更新课程教学方法。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小语种专业在进行 “外语+专业”复合型教学时采取的是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发布跨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点,供学生提前预习与熟悉。线下进行跨学科内容的重点讲解,并及时對学生的反馈进行答疑与点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跨专业技能的理解,还特意开设有各类实践课堂如跨境电商直播环节、商务谈判磋商环节、旅游向导介绍环节等,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模拟实际工作,并将外语与跨学科知识相融合,提升自己的复合型水平。

(四)改善提升教师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施教者,其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理解与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要想真正培养出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需要提升授课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与复合型能力。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学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加大了对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育力度。第一,积极联系国内外各大合作院校,提供各项扶持政策,鼓励语言类教师跨专业深造读博,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学历水平,还从本质上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复合型水平;第二,专项拨款派遣小语种教师参加国内外各大论坛与研讨会,扩宽教师的知识面与人际交往能力;第三,鼓励小语种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寒暑假到各大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真正了解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期待,从而将实践得到的经验教训反哺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五)大力开展产教融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检测培育出来的人才是否具备国际化水平与复合型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投入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去历练。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动员各方社会力量为学生找寻更丰富多样的产教融合平台,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择业发展。如可以与翻译公司签订实习协议,不定期为学生提供商务翻译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真正的商务翻译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抑或是与政府机关单位达成合作,派遣学生作为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类博览会以及相关峰会的翻译事务,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外事活动并学习相关礼仪与接待的要求,进一步增长见识、扩大眼界;同时,还可以与各类语言培训班合作,让学生转换角色,为初学者提供语言教学服务,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从教师层面来说,可以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工作经验,为学生挑选可靠且符合每位学生特性的实践岗位,在学生选择时提供建议和帮助;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人际关系的优势,积极了解更多实习与工作的机会,从而挑选出与自己专业水平与兴趣爱好相符的工作平台进行社会实践。

五、结束语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顺应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外语专业突破就业瓶颈的新方向。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中,要不断深化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方法与资源,加大对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丰富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从学校、教学资源、教师、社会实践多维度地推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冯德河,刘均国.“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山东教育(高教),2021(Z1):111-114.

[2] 胡尊国,冯萍.数智化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数字经济专业建设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1):69-71.

[3] 王晓焕.“一带一路”倡议下 “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20(15):5-6.

[4] 莫莉莉.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1,34(04):112-116.

[5] 江晓珍,邱杨英.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管专业 “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3(12):1-3.

猜你喜欢
小语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语言的发展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