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
【摘 要】评价作为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具有诊断、激励和改善的功能,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为解决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可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多维度评价,拓展评价时空,呈现评价结果。
【关键词】课程评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评价作为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具有诊断、激励和改善的功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在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许多教师尝试通过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调整。然而,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评价内容过于宽泛或狭隘;评价方法有失偏颇或过于单一;评价结果时常滞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一、聚焦评价内容,实施多维度评价
评价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的认知情况、行为表现、学习成果等进行多维度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水平”。也就是说,课程内容认知情况、学习行为表现、动态学习成果等都可成为评价内容。
(一)注重对课程内容认知情况的有序化评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多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发挥评价的助学作用。教师要有整体教学观,梳理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相关教学目标对教学方式作出调整。通过评价观察和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习效果和过程表现。学生的认知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评价的设计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呈现一定的梯度。
以《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心中的“110”》第二课时为例,为了让学生面对陌生人的骗局时能做到不上当受骗,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教师设计了有梯度的评价——争“防骗小能手”章。学生完成“选一选”“想一想”“辩一辩”“演一演”四个活动,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一级一级向往上攀登,最终争得“防骗小能手”章(如图1)。有梯度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认知思维程序,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注重学习行为表现的量化评价
学习行为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过程表现、学习效果等要素。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不管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利用评价促使学生反思,使学生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进步。具体而言,教师可从课前调查、课堂练习、课堂表现、知识生成、学习收获等方面进行评价。量化的星级评价能清晰地呈现学习效果。
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第一课时为例,教师设计了一张“我是争星小达人”评价表(如表1)。
由上表可知,教师从多个方面评价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学习行为表现,用争星的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注重动态学习成果的可视化评价
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动态、进阶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水平,也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还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法治观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动态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增量。
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我们不乱扔》第一课时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做文明小学生”。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引导学生明白不乱扔垃圾是一种文明行为;第二层为帮助学生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依据教学目标,课堂主要分成“垃圾不乱扔——我知道”和“垃圾不乱扔——我做到”两個环节。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学后,教师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成果评价图(如图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在课堂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强化教学,便于学生掌握。完成第二部分教学后,教师根据班级分组情况设置了四种情境,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具体如图3所示。
垃圾不乱扔——我做到
根据以下情境进行表演。
情境一:坐在离垃圾桶一米远的座位上,手中有一张废纸。(不图方便乱扔垃圾)
情境二:走廊上没有人,手上有一些小垃圾。(无人监督时不乱扔垃圾)
情境三:教室里的讲台上、同学座位上有垃圾。(主动捡垃圾)
情境四:有同学把垃圾扔在地上。(劝诫他人不乱扔垃圾)
二、巧用评价方法,拓展评价时空
教师要根据学业质量要求,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多种评价,拓展评价时空,促使学生持续进步。教师可尝试优化纸笔测评,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多种评价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一)综合性纸笔测评
纸笔测评主要针对中、高段学生进行,可以先分单元进行,期末时再进行一次综合性纸笔测评。其中,中段采用简易的开卷形式,高段采用闭卷形式。命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试题材料呈现方式应丰富多样,以选择题、连线题、综合题为主要题型。题目内容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年段特点,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不宜过大,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评价指南》中的部分样题为例,具体如下。
三年级样题:选择题
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下图(如图4)中做法正确的是( )
本题采用图片的形式加以呈现,内容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考查的课程内容属于法治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主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选择中判断其对平安出行的理解程度。
四年级样题:连线题
请你将下面的民间艺术与产生这些民间艺术的地区连起来。
越剧 山东
白族扎染 浙江
风筝 福建
木偶戏 云南
本题从民间艺术及其发源地切入,考查的课程内容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其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的了解程度,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实践作业评价
实践作业是指教师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的课内外实践性、体验性作业。实践作业具有真实性、表现性等特征,通过对实践作业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可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核心素养发展状况。根据类型可以将实践作业分成养成类、体验类、议题类和项目式四种,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布置实践作业,并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
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我们不乱扔》的实践作业为例,具体如下。
作业任务:“我们不乱扔”21天打卡行动
任务说明:结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的《我们不乱扔》一课设计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
评价目标:
(1)在校园内不随手扔垃圾。
(2)在校外等公共场所不随手扔垃圾。
评价标准:见作业设计
评价主体:同伴、家长
作业指导和评价实施:这是基于《我们不乱扔》一课设计的实践作业,可以在本课学习后实施。
实践前,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合力完成评价表。在校园内,同伴是评价者;在校外公共场所,家长是评价者。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同伴评价与家长评价进行综合评价。21天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与展示。
(三)网络互动评价
网络不仅为学生查找、搜集各种学习资料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评价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网络互动作为一种新型评价方式,可以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使课堂得到延伸。学生对网络互动评价比较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进行网络互动评价时,家长应给予协助和支持,教师须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
比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时,教师设计了相关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搜集革命英雄的故事,利用班级微信群展示搜集到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再开展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在同伴和老师的鼓励下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采用多主体评价,呈现评价结果
科学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等多主体评价。评价结果可以分数、评语、写实记录等方式呈现,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表现,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展示项目成果,实施分项多主体评价
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個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主题高度概括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为了使学习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并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项目式学习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探索家乡的民间艺术文化,在策划布展和介绍推广的过程中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项目式学习结束后,教师设计了一张项目成果评价表(如表2)。
(二)撰写个性评语,实施分类多主体评价
写评语的方式能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评语力求简洁、明了、有针对性,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评语撰写的主体包括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旨在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业水平、道德品行等进行分类评价。
(三)制作综合报告,实施分级多主体评价
《课程标准》要求着重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法治观念,以及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综合能力。综合报告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全面呈现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努力方向,评价主体为同伴、教师与家长。综合报告可以分时间使用,一般一学期使用一次。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制作一张学习成长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实践能力三个方面作出评价,分“A、B、C、D”四个等级。以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成长录为例,具体如表3所示。
教师应关注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深入探索,促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实现学习增值。当然,关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评价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是否可以建构一种规范的评价体系;是否可以设计容易操作的评价方法和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否可以在评价的基础上建构多元评价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评价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
(浙江省建德市洋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