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阐释与实践路径

2024-06-09 15:15陶诚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5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思政教育

陶诚

【摘   要】中华体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实施过程中,应“提升学科教师的中华体育精神素养;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体育精神;结合学生特点创新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构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体育故事,切身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蓬勃生命力,并将其内化为精神动力,强化为爱国行动,由此将学生培养成拥有强健体魄、爱国情怀、民族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育;价值阐释;实践路径

随着我国体育水平的日益提升,全民体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体育盛事的举办,进一步彰显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1]为内涵的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性与可贵性,明确提出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

体育作为国家形象的构建方式,理应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中华体育精神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无数体育事业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与不懈奋斗,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念、教学内容、育人目标等高度契合。那么,如何将中华体育精神更好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教学,让中华体育精神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让思政课程成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主要阵地,是摆在新时代思政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阐释

(一)育人之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使命与担当,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践行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阵地,须突出思想引领、价值引领、政治引领作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折射出的正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因此,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让大中小学生深刻领会其内涵与实质,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促使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健全人格,还能使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二)教学之需: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当前,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需深化。[2]换言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质量,就要增强课程内容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都是国际性体育盛事,备受瞩目。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这样的契机,用鲜活的冬奥精神、大运案例、亚运理念为思政课堂赋能。

课程思政要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内容。从理论层面而言,中华体育精神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从实践层面而言,当下大中小学生普遍关注篮球、足球、电子竞技等体育赛事。生动的体育强国奋斗历程以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因此,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可完善大思政格局,继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三)时代诉求:向世界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团结。体育运动不仅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平台,还是寻求合作共赢的舞台。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声音,中国一直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传播自己的文明。而体育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传播的优势叙事资源。[3]可以说,体育故事不仅是展示中国体育实力的窗口,还是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与价值观的平台,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只有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才能让后代承继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增强他们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让他们在新征程上持续深化国际体育交流,展现体育大国的自信风范,展示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的崭新面貌,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发扬光大。

二、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

将中华体育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中共中央在2019年对学校思政改革创新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但就目前而言,针对中华体育精神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的问题,学术界仍未形成较为权威的论断。对于教师而言,应寻找中华体育精神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关注教育主体,聚焦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重视教学评价,重点打造契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具有中华体育精神辨识度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一)提升学科教师的中华体育精神素养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学科教师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至关重要。学科教师只有提升中华体育精神素养,才能找到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做到事半功倍。

要提升学科教师的中华体育精神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树立传播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自觉,而后躬身实践。学科教师要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主动了解国内外体育史,领悟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同时还要定期观看体育赛事,了解体育大事,并根据当前的课程教学内容,巧妙地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此外,学科教师需身体力行,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通过言行表率,增强授课内容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学校需对学科教师的中华体育精神素养开展集中培训。例如:邀请体育史研究专家为学科教师讲授中华体育史,让学科教师系统了解中华体育的发展历程;开设体育讲坛,让奥运冠军、亚运冠军等与学科教师面对面交流,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學科教师更好地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带领学科教师参观相关展馆,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使学科教师全方位了解中华体育精神,为讲好中华体育故事奠定基础。

(二)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内涵丰富,蕴含着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共建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等。那么,这些内容如何匹配不同学科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其核心便是教学内容的抓取。学科教师必须聚焦学科特点,以学科渗透的方式深度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中蕴含的内容,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

例如,在数学“周长”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拓展运动赛场中400米起跑线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周长的计算方式,了解不同跑道的不同距离,了解中华体育精神中的公平、公正。又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述中国“奥林匹克第一人”刘长春、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等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主题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经历。

(三)结合学生特点创新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特点和思考方式。要将中华体育精神润物无声般地融入教学课堂,就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设计、深度加工,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出发,突出现实和实践导向,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融入的方式加以呈现。

例如,针对低段的学生,可开展“体育文化+思政”的相关活动,以话剧演绎、影片播放等方式向学生呈现中华体育故事,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现场感,深化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对于中段的学生,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深挖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以体育人”。例如:教師可通过现场演绎“黑哨”案例,让学生了解干净金牌的重要性;通过接力赛、拔河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团结协作的意义。对于高段的学生,可开展“体育史+思政”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百年体育强国发展史,感受体育背后的故事。如带领学生赏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筑风格,从中西方文化元素的对比解读入手,讲述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四)构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

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关注中华体育精神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构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尤为关键。在以师生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的指引下,学校要利用多元、适宜的教学评价手段,制订“行得通、看得明、摸得着”的评价方式,助推中华体育精神逐步融入课堂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与文化底蕴。

首先,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操场上》一课为例,本课以六个体育活动词语组成,第一行的活动都带提手旁,第二行的活动都带足字旁,后面的儿歌描述了下课后学生在操场上的活动情景。课堂上,当学生说出各类体育项目时,教师不能只用语气词应付学生,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其作出实质性的评价。如:“是的,你知道的体育项目很多呢!”“没错,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我们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习得知识,还能明白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应关注对学科教师的知识、技能与情感进行全方位评价。不能仅凭学生的纸笔测验就全盘肯定或否定学科教师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学,还应通过定期检查教案、定期与教师谈话、定期评课等方式追踪教师的成长,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最后,还要发挥家长与社会人员的作用,以生为本,构建家校社协同的拓展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综上所述,中华体育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4]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校实现思政教育的无形化,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体育故事,切身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蓬勃生命力,并将其内化为精神动力,强化为爱国行动,由此将学生培养成拥有强健体魄、爱国情怀、民族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3-09-01(1).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24-04-10].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游迎亚,王相飞,宋菲菲.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价值维度与叙事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5):12-19.

[4]张杰,李佳琪,张欣.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元素解析与推行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5):591-598.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思政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