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青青,刘於清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强调了“两个结合”,并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经验总结,亦是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两个结合”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宝库,也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同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具体实践、中国历史等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我们所处新时代的特征,解决新时代面临的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有针对性的回答,创立了一系列科学的指导思想。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把握时代脉搏,弄清时代特征以及历史规律,找准发展方向,善于抓住机遇。另一方面,立足新时代的新国情,找准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弄清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找准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增强各项工作的准确性、系统性、协调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铸就了党的百年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之所以能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始终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汲取中华优秀文明成果、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引领人类文明新进程的必然要求[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就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找到结合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4]。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与生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而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弄清楚如何培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个结合”是科学有效的途径。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找到一条胜利的道路,究其根本就在于党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即主动求变、科学应变,也就是坚持“两个结合”,这是它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源泉。面对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必须用好“两个结合”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用党的理论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讲好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明确其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武装头脑,明确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不走歪路邪路,有效应对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困难与矛盾,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是学生应该及时学习掌握的新思想与新理念。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让学生在心性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使“两个结合”的精神进入学生的思想、走入学生的实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帮助学生了解“两个结合”精神要义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精神内涵,为后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奠定理论基础,实现自我内化和提升,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实践是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不仅要重视科学理论的讲授,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思政课程的说服力、影响力、吸引力。除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还要充分运用好社会这个生动鲜活的第二课堂,结合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授课形式,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运用富有专业特色与行业特点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共同推动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精神,不仅要在理论课程中加强学习,还要在实践活动中切实体会它的重要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在融入“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切实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作用植根于学生心中,使其深刻了解并认同“两个结合”的价值。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代表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力。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接受新生事物快,参与意识强,他们是社会中接受、传播和发展新思想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在中国快速发展中成长,面对多元文化的熏陶,感受东西方文化、思维的交融,其视野更为广阔。与此同时,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冲突,青年大学生面临选择困境,甚至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中的部分人缺少文化自信,此时便需要有引路人,积极引导他们学习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要迷失方向。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社会栋梁之材,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大学时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充分挖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两个结合”的理论基础,探索与“两个结合”精神相融合的教学空间、载体、方法和手段,引导其认同“两个结合”的重要性,从而在生活中积极将“两个结合”的精神融入学习、工作和家庭中,履行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实现全面发展,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两个结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新的发展阶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得到质的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加速发展给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领悟好“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找到正确的方法积极贯彻“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巧妙地将“两个结合”的相关内容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其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两个结合”与教材内容完美融合,进而在教育引导学习相关精神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将“两个结合”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首先就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积极将“两个结合”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其成为教材资源的一部分。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使学生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精神的科学内涵、价值旨归、具体要求。在教学中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实践基础上,洞察时代大势,掌握历史主动,进行理论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孕育创新理论的形成[5]。一方面,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融入。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真理化、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科学指导思想,要做好正确的转化,真正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迸发出生机活力。另一方面,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入。在融入过程中具体应阐述好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阐述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拓展了未来发展的文明根基,两者结合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存在样态。其次,阐述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这些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是解决当代全球共同矛盾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最后,阐述好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卓越民族精神培育形成的伟大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发展于中华大地,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特性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理论知识体系,在教学内容中找准结合点,将“两个结合”理论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
面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专业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适应其成长需要。首先,做好课前实践,为课堂教学“搭桥铺路”,如在讲授“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这一节时,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搜集“新时代大学生拥有什么样的发展环境、面临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如何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做到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从而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积极性,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其次,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发学生产生共鸣。用好“两个结合”的实践案例资源,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并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鲜活的案例,可运用党百年历程中的案例丰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内容,使晦涩难懂的理论更接地气,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教学中教师介绍经典案例,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引发思考,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生动性。最后,利用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导学生将“两个结合”案例资源与自身实践相联系,结合所学专业,自觉地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可以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各种形式的表演、视频拍摄、模拟法庭、社会服务、参观红色基地等各种途径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堂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载体也不断丰富,传播方式也更加多元,要想将“两个结合”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就要利用好思政教育载体。首先,用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目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应积极构建“资源库+慕课+App+翻转课堂”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资源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在课上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授并组织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效果,有效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讲授“两个结合”相关案例,让学生从案例中感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把握党的发展规律和大势,从而激发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其次,用好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坚持“教学做合一”。活动体验式教学旨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给其提供体验的舞台,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教学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采取创设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模式,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教学内容与目标,针对性地创设情境,让其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最后,利用好“微思政”教育模式,占领思政教育“微阵地”。“微思政”以一种隐性的教育理念出现,主要通过更加灵活多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与学生拉近距离。高校可充分利用“微思政”教育拓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思路,从微传播、微扩展、微表达、微内容等层面引导学生加深对“两个结合”的理解和把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QQ、微信、抖音、快手、微博、学校官方App 等,将理论内容以具体化和日常化的方式发布在此类平台,突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促进学生碎片化、互动化知识学习。网络育人新载体可实现“微思政”教育内容“冒热气”“接地气”,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融于细微、化于无形。对“微思政”资源的开发,是结合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特质,让“两个结合”思想入脑入心,形成网络思想政治育人格局,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争得话语权,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