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 《范进中举》的思辨性教学

2024-06-08 05:32段保霞
中学语文 2024年14期
关键词:范进中范进思辨性

段保霞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必然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与时代文化相适应,培养具有当代文化精神的学生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人类思想的进化常伴随一种逻辑,即在“逝者如斯夫 ”的时光中始终经历着原始与终极的辩证过程,犹如罗马旧民主与新民主、中国旧文学与新文学的历史变迁。这种辩证性的发展,在加强以往思想观念与现实语境之间的相互滋养和更新中,保持着思想本身的生机。因此,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进行思辨性阅读,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又是对新时代文化的追求。《范进中举》一文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仕宦题材小说。与唐代科举仕宦题材小说不同,《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群像丑相毕现,鼠目寸光、獐头鼠目、附庸风雅、权欲熏心之辈比比皆是,作者在文中直抨八股科举弊端,直言“一代文人有厄”,矛头直指封建皇权,深入封建专制体制的核心要害。《范进中举》是体现新旧思想交替的启蒙之作,利用该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诠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的意义。

一、 思辨性阅读的起点:理解文本,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传统解释学强调回归到文本本身,以恢复文本的原义,从而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这一类阅读主张实则与“读经运动”“之乎者也”并无二致。例如,《范进中举》一文的内核在于“批判八股科举”,但如果以传统解释学来读的话,恐怕其中的辛酸批判便成了繁花点缀、颂赞科举,抑或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错将“八股科举”例比“高考制度”,杂糅起来批判理解。总的来说,这些解释无非还是局限在吴敬梓在文中言说的不同层面打转,缺乏深度、广度。这种阅读理念过分追求原始文本的表面语意,反而容易忽略读者的主体性与时代性。而现代解释学则认为,身为现代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的处境对传统进行理解的,即所有的解释都要带有解释者的前见,所谓理解,就是将自身置于文本的历史过程,去瞥见过去与现在的融合。这也意味着,对传统的解读不完全归属于文本本身,而是在作者与读者、古人与今人、传统与过去的视域交融中形成新的东西、新的内涵。由此产生的思辨性课堂,也要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从历史维度走向新的时代维度,从表层到深层,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形成“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新课堂。

在此,笔者引用闲斋老人的“功名富贵”说,即“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来提出问题,如:“古代社会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否导致了人生轨迹的分岔?这种社会价值观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是怎样的?功名富贵在古代社会的地位是如何被理解和评价的?科举制度对个体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范进中举》一文按剧情大致可分为“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中举前后书中人物吃穿用度、人情冷暖泾渭分明。范进中举前家境寒酸,“家里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吃穿用度短缺,“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中举之后“到两三个月,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为何其中反差如此之大,命运轨迹截然不同,各种缘由值得学生思索。学生可以思考《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分析为什么中举前后范进的生活有如此巨大的反差,结合文中范进中举的经历思考古代文人对八股科举的狂热痴迷,分析是什么驱使他们追逐功名富贵,有何得失,为什么说“功名富贵”互为表里。再比如,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拜会”时有个较为有趣的情节,张乡绅拜会的礼物中有“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空房一所”,而嘴里却盛赞范进的茅草棚为“华居”,但又说“住不得”,这便有一个疑问,张乡绅为何这么说?而依照阐释的方法,学生可以挖掘文中的人物,寻找他们言行之间的矛盾或虚伪,进一步展开对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的思辨,张乡绅的品性就不难推理了。

二、 思辨性阅读的过程:辩别假设,循例论证

发现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构建假说、分析与举证、推测结论。结果的“新”实际上便是新旧两种文化思想对话的结果,是在新时代科学主义语境下对理性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在文本中挖掘出矛盾之后,可以通过两种思维方式推进,一是对问题直接进行推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如分析胡屠户前后态度反转的原因时,直接点出其嫌贫爱富、尖酸刻薄;二是在阅读中凭借直觉做出判断,再从文本中搜集信息进行论证。一般而言,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已是满足教学需要,但如果能够运用较强的逻辑思维,合理分析,论据又合乎论点,所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那就更值得赞扬。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不需要为“正确的答案”服务,而是要为“寻找正确的答案”的过程服务。

方小凤老师在解读《范进中举》时曾提出两个观点,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其观点为:

①家境的窘迫迫使范进以科举为手段寻求财富,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②范进是“考生”但非“儒生”,其行径、心境皆为小人,其做人不可取,不应予以同情。

两个观点都极有新意,并给出相当合理的论据,分别为:

①生活的极端困苦迫使范进在对金钱的追求下坚持科举,“求功名”而“得富贵”是一场范进坚持了二十几年的投机游戏。显然,明朝财富的获得渠道过少,缺乏就业价值观,才造成此现象。

②范进应考是为了趋利,他唯唯诺诺,逆来顺受,无儒生的不为半斗米而折腰的风骨,也无家国大义,即便进仕为官也是贪官。

但如果因此便认同此结论又会略显浮躁。观点①的分析虽有理有据但也片面,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工具,虽与“功名富贵”相关联,但不是一场投机游戏,世人对科举的痴狂更多来源于错误的价值观与阶级跃升路径的短缺。无论是从文本的讽刺意味还是从今人的视角来看,在食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拖欠巨款、无劳作无收入的应考都是极其悬浮、理想化的行为,并不可取。因此,学生在思考此观点时,如果是从中举的结果来反推其可行性,这种思维判断的方法肯定是不合适的。观点②虽然说明了范进的性格缺陷,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谬误,不应该直接判定范进真的就不值得同情。如果是这样,那么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闰土、祥林嫂等人是否也同样不值得同情?事实上,恰是这些存有劣根性的人才是值得我们同情与反思的对象,因为他们身上的畸形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腐朽的社会所造成的,这是作者与读者都要思考的时代痛点。如此一来,批判性阅读思维下,学生就要寻找多种角度,识别作者观点,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存在隐含的目的或偏见,进行理性分析与评估。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小说隐喻现实,不能将虚构的内容当做现实来看,但是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故事,此时就要用到类比法进行整体类比。例如,列举新闻类比:《为考清华复读8 年的“高考疯子”,被北大录取也不上,后来怎么样?》吴善柳即便考入清华之后,也并未追求“功名富贵”,也没有因此而丢失本心,而是毕业之后回到高中当一名老师。在分析正反例子的过程中会发现,讨论通常会有两种结果,如果只是归于单一的论断,则容易以偏概全。

三、 思辨性阅读的结果:构建认知结构,反思得失,形成思维策略

反思文本意图与现代文化建构的得失,以何种方式开展对话是思辨性阅读的焦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认知只停留在经验、常识的层面,缺乏对观点的思索、举例辩驳。值得思考的是,对《范进中举》一文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国学热”的复古学习,更是一场逻辑辩论,是要立于一种文化自觉立场的文化转变。现代解释学认为,意义的产生离不开当时语境,不然容易犯“形而上学的病”,思辨性阅读同样如此。

上述对方小凤老师关于《范进中举》的解读进行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些观点就缺乏意义,要反思其中得失。从知识角度来看,通过思辨我们认识到人物刻画与所处背景的关联,人物性格与所发生的事情的关联。从思维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评价某一个人时要多角度,不同的标准、可行性分析都会影响解读的方法与内容。从结果反推初衷也未必适用所有实践,因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在对“范进”这一人物的分析中,掌握常用的分析框架,从外貌体型、言谈举止、行动细节等切入,研究人物的心理变化与符号内涵,进而从更大的概念中分析“范进”所代表的读书人的社会属性、品性,再进行道德与社会的评价。从认知角度来看,学生认识到《范进中举》的正面意义,比如嘲讽八股科举的腐朽,讽刺当时官绅勾结的社会乱象,抨击读书人的功利等。当我们把这些对社会现象的挖掘与现实联系起来时,就会发现我们当代为改变社会精神样貌做了什么样的努力,如果学着范进去读书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由此便能够直观感受《范进中举》的创作意图。通过思辨,学生也能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考试,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要找寻科学的读书方法,成为更完整的人。

此外,思维策略的形成要避免走向“纯逻辑”化。思维与表达一体两面,不能将逻辑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来阅读文本。要解读《范进中举》就要看整本书,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开门见义“说楔子敷陈大义”,批判明朝八股科举,将历史背景置于明朝洪武,并指出“这个法却定的不好” 。《范进中举》全文也是抨击八股“不好”之处,是以“骂”以“谑”为核的文章,文章出场的人物也是丑态毕现。而如果离开这种具体的表达环境,学生难免会认为文章似乎在抹黑底层读书人,在嘲笑寒门学子。但这种论调其实还是在用一种逻辑规则来解读“鲜活的文本”,认为讥讽就是抹黑,进而否定文本的具体价值。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入更多的背景知识,没有材料的分析论证,终究称不上独立思考,也谈不上深度的文本解读,在批判性阅读实施时也应该避免“泛逻辑化”的发生。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积极打通文本与现代的交流路径,将古代文本与现代社会的相关议题、价值观念、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和内在意义,与文本展开一场互生式对话交流,在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提出疑惑,在超越中寻找世界的本真,如此,我们才能够对古文、传统的把握更为透彻,保持更为鲜活的生命力,构建新时代文化。

猜你喜欢
范进中范进思辨性
范进访汤知县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范进中举”现实版
范进中彩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范进一日游
《范进中举》导学案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