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兰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语文教师,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进入中学后感到学习语文力不从心,想取得好成绩非常吃力。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小升初阶段知识学习难度增加,许多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适应自主性学习模式,因此做好小升初教学的衔接工作至关重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极少,且简短易懂,小学阶段的考评多是基本的字词句,侧重基础性理解。而在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大幅增加,文章内涵更有深度,考评也增加了大量的古汉语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等语法知识,这对于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增加了难度。初中阶段的考评内容除了字词释义,也关注语文思维及人文情怀,学生仅靠机械记忆已难以适应教学内容上的转变。
小学教材中的文本以记叙文为主,大多是形象直观、文质兼美的短文,或是语句优美的写景,或是想象丰富的童话,或是脉络清晰的叙事。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思维习惯大多比较直观,小练笔也多是写生活中所见之景物、日常所遇之人物。到了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议论文、散文等多种文体,特别是散文阅读,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再加上很多作家在写作时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还有些名篇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这都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很多学生看不懂题目的问题导向,理解不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导致阅读理解成为中学语文考试中的失分大项。小学阶段的直观思维已难以满足高层次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需求。
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影响下,小学语文课堂逐渐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阅历偏浅、心理还不成熟,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反复讲、反复练、反复背的方式实现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巩固,长此以往,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而到了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更侧重于分析与理解,注重培养发散思维,注重感悟作者情感,其中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对思维的深度要求更高。教师在课堂上作为引导者,把更多的阅读思考机会留给了学生,教师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少学生不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很难提高学习效率,也极易产生挫败感。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诊断、调控、激励、导向的作用,能够让学生依据评价内容及时做出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长进。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教学评价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具体体现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检测评价中,小学阶段一般是激励性的评价,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初中阶段的教学评价比较客观直接,有时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升初阶段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转变,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1)认真预习,前置学习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认真预习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以保障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品读与深层理解,为学生答疑解惑。
例如学习《七律·长征》,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插图自行预习,研读全诗,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背景,绘制路线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指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长征资料展开讨论,在生生交流互动中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专注倾听,准确速记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学会圈点批注,准确迅速地做好课堂笔记,认真记下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也为后续中学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例如教学《宿建德江》,教师在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夕阳西下一叶小舟停泊在空旷的江边的画面,并在课本上找出描写此画面的诗句。可以播放名家朗诵音频,要求学生画出节奏、韵脚等。在讲解“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空旷、孤寂的原野之境,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新愁”是什么?(是思乡之情?是对前途的担忧?)旧愁又指的是什么?(是科举之失?是怀才不遇的苦闷?)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做好笔记。
(1)勤于阅读,乐于背诵
每日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增加知识储备。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有所收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天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并制作阅读记录卡。学生在文字中徜徉,沉浸在作者描写的意境中,阅读就成了一种享受,一种精神的洗礼。
教师可以在小学高年级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文言文,如《论语》《世说新语》《淮南子》《韩非子》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时,出口成诵就很自然了,学生也能更好地适应中学阶段更多篇目的文言文阅读。
(2)严于书写,见于速度
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坐姿、握笔姿势、笔画规则等,但到了六年级,学生作业量增多,汉字书写量增加,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的书写训练,尤其要训练学生将字体写得工整美观,提高书写速度。要求学生书写做到三个不——不乱画、不涂改、不潦草,做到“又好又快”,以适应初中阶段大量书写的要求。
例如教学《伯牙鼓琴》一课,在课后拓展环节教师可以针对“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发挥想象,及时练笔,并进行展示交流,要求书写工整,力求美观,保持一定的书写速度。
(1)巧设问题,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灵魂,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能使学习更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问题探究更多,所以在小升初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丁香结》这篇文章,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如下问题:“作者在文中写了丁香花的哪几个方面?”“通过丁香结,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通过问题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其初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2)拓展教材,提升学生的品悟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难度适宜的美文,很多作品是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比如小学教材中的《丁香结》和中学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作者都是宗璞,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比较阅读。《丁香结》通过对丁香花的描写、对丁香结的感悟,表现了作者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则由紫藤萝花的自衰到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抒发了作者惜时而行、焕发活力的积极情怀。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对挫折、苦痛等情感的理解得不够深刻,但对比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不同情感内涵的差别。这种拓展阅读,更容易进行渗透性学习,为学生初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教师是教学评价的唯一主体,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小升初衔接教学的开展,阻碍了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中学阶段,自主学习模式成为主流,自我反思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阶段的教学评价要逐渐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反馈,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机制,设计互动评价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评价环境,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完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变形记》,作文命题范围广,给足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笔者首先让学生发挥想象,与同桌交流,谈一谈自己会变成什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拟定的题目厘清文章思路,列出写作提纲。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提纲展示出来,先进行同学评价,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厘清写作思路,然后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进而修改完善写作思路。
综上所述,小学六年级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连接点,教师应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打破常规,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给予学生行之有效的引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平稳顺利地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习,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