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媛媛
【摘 要】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语文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堂是不够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课堂的学习应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他们进行更广阔的语文阅读打下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都是必不可少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纵观语文教材,其中精选的课文都是精品,无不体现着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但语文学习比较特殊,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阅读能力影响着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可以说,语文的学习是真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学习,甚至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完全不逊色于课内学习。而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就是课外阅读。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选自一些名著,学生往往会因为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产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学生的阅读驱动就产生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适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让優秀的课外阅读书籍伴随学生的课后生活。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三国演义》版本众多,适合小学阶段各学段的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升写作能力、体会人物形象、获得人生的感悟。结合新课标,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进方式应有所不同。
一、教师做好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比较少,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不能支撑他们独立完成阅读。比如对于《三国演义》的了解,他们可能仅仅知道几个重要人物,如诸葛亮、曹操等,对这些人物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好人”或是“坏人”上,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好引导,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
在一次语文课上,学生正好认识了聪明的阿凡提。教师适时地提问:“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充满智慧的人物,你们知道吗?”很多学生说出了诸葛亮,可见,《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可是,学生对于人物的认识是简单的,甚至不能说出一个体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学生能对课外阅读的名著形成一定的印象,这就足够了,因为这样的一种印象可以成为推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契机。教师适时地补充有关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问:“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很多办法没有任何可行性,但在思考讨论中,学生对诸葛亮的智慧又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和同桌积极讨论,不时发出一些赞叹,甚至在听到故事的精彩处时不自觉地鼓起掌来,学生深情地投入,说明了课外阅读对他们强大的吸引力。
没多久,教师发现慢慢有学生自己购买了拼音版的《三国演义》,他们会指着其中的一个故事开心地大喊:“看呀,这就是老师上次讲的故事!”班级的阅读氛围逐渐形成。可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深度还不够,很多故事他们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整本书都看得差不多了,让他们说的时候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是基础,而形成正确的阅读认识才是关键。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自己认识的三国人物。学生有的用画画的方式介绍,画中的赵云手持长枪、威风凛凛;有的互相补充体现诸葛亮智慧的小故事;有的互相讨论,对某个人物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低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三国演义》版本故事简单,很多细节没有刻画到位,这就需要他们发挥想象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其中的故事讲给同学或者家人听,为了讲好故事,学生的阅读兴趣便更加浓厚了。而在讲故事的时候,很多学生能自发地加入动作、神态表演,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就更有趣了,从而反过来推动学生的阅读,让课外阅读形成良性循环。
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该成为主导,学生首先以倾听为主,培养他们对故事内容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去主动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更要随时跟进,避免出现很多学生没有耐心、半途而废的情况。在阅读兴趣的驱动下,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时,教师要着眼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说一说所看到的故事,可以通过比一比、画一画等各种形式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产生了兴趣,在读故事的时候发现了趣味,在交流的时候获得了表扬,如此一来,他们会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更会喜欢上课外阅读,为他们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课内指导,拓展课外运用
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写作,课外阅读更应该指向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写作有机结合。刚接触写作时,学生写人不能写出人物特点,写事不能写出一波三折。作为教师,我们要以阅读为契机,立足课内指导。
《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众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很好的写作提示。刚开始写人物外貌的时候,学生习作中总是出现“亮亮的眼睛”“乌黑的头发”“弯弯的眉毛”等简单的修饰词,完全不能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师让学生找一找《三国演义》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他们很快找到了“面若重枣,唇若涂脂”这样的修饰语。这种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印象深刻。在课堂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经典课外阅读材料,立足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中年级的学生初学作文时,写事往往平铺直叙,让人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缺乏新意。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一再强调,写事不能记“流水账”,要抓住重点来写,写出波折,写出新意,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少生活阅历,缺乏开放性的思维。生活阅历、智慧思维,这些都可以从课外阅读中汲取,从而服务于课堂学习。比如,《三国演义》中对事情的描写往往扣人心弦,结局总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大呼过瘾。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感悟,结合教师的课内指导,写作时就能加以运用。曹操刺杀董卓时,学生能够产生共情,当看到曹操快要成功时却被董卓发现,他们发出了失望的呼声。当曹操急中生智,骑马逃走时,学生又发出了热烈的呼喊。写作无外乎要有情,而课外阅读,能让学生产生情。由此,学生在写作时也会有意识地追求事情的变化并且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阅读如能得法于课内,自然得益于课外。教师在课内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以便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不过针对方法指导,教师要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不要刻意留痕,也不追求效果,而是在无形之中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为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当我们发现,学生写人有特色了,写事有详略了,写故事出现一波三折了,这就说明,对学生的课内指导,拓展了学生的课外运用,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真正获得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思辨中传承文化,汲取智慧
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进课外阅读,教师理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阅读《三国演义》,就是在与古人对话。学生要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中读出古人的思维和思想,从而汲取智慧,传承文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在思辨中吸收智慧和营养。低中年级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只有好与坏,他们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殊不知,《三国演义》中的众多人物形象,都具有多面性,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一说到曹操,我们都认为他奸诈非常,殊不知,他在众人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刺杀国贼董卓;他在众人贪图享乐时,不顾个人安危率军追击董卓。这些行为,是他正义的体现。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思辨,对作品人物要有自己的判断。所谓“坏人”的曹操,他在面对绝境时的机智、面对困境时的抗争,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作者可以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但读者不可以有,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当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出这样一种思辨能力后,在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一直富有个性、富有创造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推进课外阅读,学生自然能够培养出文化自信。《三国演义》中,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们感动;刘备的以德服人让我们赞叹;关羽的义薄云天让我们佩服;赵云七进七出的勇猛让我们震惊……学生在深入阅读后,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产生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不是靠讲出来的,学生需要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体验、想象并产生共情,把文化的种子种进心里。当学生读到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病逝五丈原时,他们心中自然能够涌现出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当学生读到关羽败走麦城,宁死不降时,他们心中自然能够感动于兄弟情深;当学生读到三国归晋时,他们自然能够体会到历史统一的必然。
由此可见,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教师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代入感,想一想如果自己是这个角色会怎么想、怎么做。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能够有所共情,从而更好地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智慧。
四、总结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推进课外阅读的方式和要求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提升写作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情操的陶冶。
《三国演义》作为优秀的课外阅读名著,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