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专项“劳动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项目编号:22E4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印敏惠(1976—),女,硕士,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摘 要: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为探究“四结合四融入”的实施路径提供了可行性与必然性。文章从思政教材中蕴含的劳动知识点出发,分析思政各门课程的特性,结合各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并梳理各项实训基地的有关劳动项目建设,在思政教学中整合融入劳动元素、劳动文化、劳动价值及劳动技能,建立起思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点—线—面—体”结构模式,形成“四结合四融入”的实施路径。并在具体实施及推广应用中注意体系建构、主次分明及总结经验,落实好人力、物力、资源等全方位保障措施,确保实施成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劳动教育内容,逐步提高劳动教育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四结合四融入”;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073-04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以劳育人”与“以德树人”具有内在契合点,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中形成的“大思政”育人框架下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既符合学科多融合发展趋势,也符合“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一、“四结合四融入”实施路径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一)属性同源与作用同质为实施路径提供可行
在学科多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各门专业课程要挖掘思政元素强化职业素养,思政课程应服务专业技能体现价值引领,劳动教育兼具二者职业中“劳”的技能性与品德中“育”的涵养性。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劳育元素与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特性,为思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四结合四融入”的实施路径提供了可行性。
二者属性同源,思政育人重在德育,劳动育人重在劳育,二者均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内容上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均强调外化行动与内在品质有机结合的协调性,在家校社会多元主体的合力之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感知认识世界和涵养品德。二者作用同质,劳育践行中蕴含着德育元素,德育提升中又涵养着劳育价值,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劳动习惯,其中内含着思政育人的要求和目的,二者统一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
二者属性同源,作用同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学是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要求,基于思政教学中关于劳动教育内容的分析和思政教师对二者融入的现状思考,从内容与实践出发分析出“四结合”,按劳育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整合成“四融入”,寻找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学的结合点,设计融入劳动教育的“点—线—面—体”的思政教学体系,优化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整体定位和设计。
(二)发展之要与时代之需推动实施路径的必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不同的主体来看,对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不同的侧重理解,从受教育者主体来看,要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教育者来看,要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从家庭来看,要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从社会来看,要成人成才服务国家与人民。
教育的初心使命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创新型复合人才是宝贵资源,而在人才“五育”培养中,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学校应通过思政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与融入,才能在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促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以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2]要使学生成长为服务人民的人才就必须发挥德育与劳育协同育人功能,既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学生的劳动本领和基本技能,又通过思政教育培养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才能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任。
发展之要,时代之需,呼唤新时代思政教学改革,研判在思政教育教学中劳动教育融入力度不够的现状,分析劳动教育的多面主题,横向切入思政教学内容,开展“四结合四融入”的实践路径探索,在思政内容体系中系统性地呈现不同维度的劳动教育。
二、“四结合四融入”实施路径的具体举措
(一)结合思政教学内容特质,整合融入劳动元素
思政教育重在培德,在德中蕴劳。思政教师应携手多师齐发力,在整体分析章节关联、专题教学内容知识点逻辑的基础上找准德育和劳育的契合点,整理思政教材内容的章、节、目,创造性地结合时政要闻、新闻简介和热點评论等有关动态,深入系统挖掘思政专题中较为零散和隐晦的劳育元素,对其归纳概括、提炼总结及精细加工,开发思政模块化教学中各专题教学内容中的普识性劳育元素,以唤醒和激活思政教学内容中不活跃的劳育知识点,促成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融共生。
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想信念精神”模块教学中,思政教师、劳育教师与本地劳模代表可共同挖掘其中蕴含的劳动元素,在“中国精神”专题教学中以不同时代下的劳模代表为切入点,结合其理想信念观,运用当时的事件报道、评论等素材全方面挖掘劳动内容,形成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典型劳模精神,帮助学生形成中国精神的孕育之源来自劳动的知识认知,并在此知识点构建中培育劳动伟大的情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知识点时,基于本门课程中的党史与改革开放史的内容特质,将教材内容整合成两大专题教学内容“解放思想找发展之路”与“邓小平理论回答发展靠‘闯”,强调劳动元素中“闯”的要素。在分析具体内容时,即使一个微观的子知识点,如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原文选段分析实事求是融入劳动元素时,从“干革命”和“搞建设”两个角度探讨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既强调“干”的精神状态,又强调“搞”的动作过程,并且结合“身边的实干家”的本地新闻报道具体看为谁干、如何干、如何干好的分析侧重点,将实事求是的思政内容与劳育培养的动作要素结合起来,推导出“劳动须实干”,在整个挖掘中立足思政教学内容的实事求是,在劳动元素的纵深剖析中呈现实事求是的原理分析、具体运用,让劳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建立在每一个微观知识点的基础上挖掘劳动元素,形成“劳动孕育精神—劳动德法可依—革命改革育劳动—强国复兴弘劳动”的思政劳育知识点。
(二)结合思政教育课程特性,整合融入劳动文化
鉴于每门思政课程德育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其契合的劳育元素也略有不同,需将贯穿于思政课程中的中心线同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串联起来,根据新时代“以劳育人”要求,收集、扩展和延伸思政课程中的劳动文化。整理出不同类型的思政课程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内容的内在关联与每门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社会主义道德及法治的关系和实质,以劳动人物及其英勇事迹增强劳动感染力,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立德修身。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的表现及规律,以“近代—现代—当代”为历史脉络,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阐明中国人民“以劳动求生存、以劳动谋发展、以劳动促繁荣”的百年奋斗史,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凝心聚力形成“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创新”的教学线,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科学全面系统的教学蓝本。在实施中,应注意每门思政课中的劳育内容存在一定重合,在集体备课时要把不同课程中发掘的劳育元素串联、融合,探寻其共性,摆脱以往分散设计的桎梏,重构思政课程中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达到课程内部结构优化的目的,增强思政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化解劳育在思政课程中“边缘化”现状,推进“思政+劳育”协同育人。
(三)结合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整合融入劳动价值
思政教师在发挥思政核心价值引领上,应打破局限于用思政课教材蕴含的劳育元素进行劳动教育的狭隘界限,按照精准设计的“医学药学护理专业的奉献劳动价值—经济财务管理专业的诚信劳动价值—农业机电建筑专业的创造劳动价值”的内容面推进。比如在挖掘“劳动须实干”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听语录及诵读原文中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分析这一思想路线对“三农”发展的诚信劳动价值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对自然界讲“诚”——尊重自然,对农业产业要用“诚”——尊重规律,对农民应用“诚”——尊重市场,将诚信劳动价值观贯穿其中。
由于价值不是一时一地一事就能够呈现出的特质,所以在整合融入劳动价值时应注意选取具有鲜明专业特征和时代特色的典型案例,融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业创新、尊重劳动的典型案例于课堂教学的讲授之中,开展“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发言”的流程,集思广益,挖掘劳动模范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碰撞思维火花,在相互思辨中汲取与所学专业在职业服务社会中的创新经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有限课堂变成人人参与的无限空间,使劳动教育能更温情、有血有肉地融入思政课。也可邀请劳模工匠线上对话,线下进课堂,走上思政讲台,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关于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劳模和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推动将‘劳模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作为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人文化宫等阵地作用,加大对社会各方面开放交流力度,积极探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方式,推动工人文化宫成为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3]充分发挥社会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劳动教育“朋辈圈”,让来自不同行业或身份的人才,都成为思政课堂的劳育教育者,形成“一个思政教师和一个劳模工匠,共同完成一个专题教学”的生动局面。
(四)结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整合融入劳动技能
将劳动技能内容引入思政教学,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4]实训实践基地的各项劳动项目是建成“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承载体的重要平台,随着劳动教育内涵外延的不断拓展,在传授劳育知识时,不仅可以将劳动教育“请进来”,还可以让思政课堂“走出去”,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诸如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产业基地等场所实施有关现场教学,丰富以各类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中走、听、看、思、议、悟、行,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验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生动化,让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学习不仅只停留于小课堂,而是扩展至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做中悟、悟中知,充分调动学生“学思悟行”的多感官细胞,促进感性认识的形成和由知向行的转化,这既能以别具一格的授课形式为课中劳动内容的传道授业奠定实践基础,又能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与本领。
三、转化实施中应把握的关键点及保障条件
(一)转化实施中应把握的关键点
思路是方向,应注重体系构建。在挖掘劳育元素、形成劳育主线、梳理融入面及构建知识体系时要用好思维导图,将劳育与思政融入一明一暗地交织进行,将劳动元素、劳动文化、劳动价值及劳动技能点在思政教学专题内容中标注,在思政课实践手册撰写的过程中标记所运用的劳育知识点,保障思政教学中沿着立德树人、以劳育人的方向迈进。
逻辑是重点,主次分明要把握。转化后的内容设计仍是服务于思政课堂教学所用,在“大思政”理念下主要为思政教师提供新的教学设计范本,该范本包括思政课教案、思政课实践手册(含劳育专项内容)、配套的PPT设计。思政教学内容是主,劳育融入是辅,主次分明,不是替代关系,也不是互补关系,不可将思政课上成劳动课,也不可将劳动课上成思政课,在显性、隐性结合的教育中二者相辅相成,德中育劳,劳中有德。
反思是动力,实践经验要总结。“四结合四融入”的路径探索是一边实施一边总结,在调研学生反馈及反观教学效果中微调教学策略,反思劳育元素是否充分挖掘,劳动文化主线是否与思政专题教学内容相契合,与专业相结合的劳动价值是否全方位渗透,专业课程实践实训中的劳动技能是否在思政教学中得以体现,在反思对比中如果发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研室应再次邀请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等开展集体备课,对症整改,提高教学效率。[5]
(二)转化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条件
“四结合四融入”的实施路径能够得到成功转化及有效实施,应内外协调、左右联动予以充分保障。思政各教研室与劳动课教研室应发挥师资、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提供人力保障。教务处及学生处应提供组织保障,推动“大思政”,构建“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劳育内容融入思政教学体系提供实践场所,选配同构课堂的多师,召集各专业系部备课讨论等。各专业系部对在实习实训中涉及的劳动技能教育项目、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及拟达到的要求都应分专业分小组分劳动技能具体内容列出明细清单,为落实“大思政”中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提供资源保障。后勤部门、电教中心、基建处对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硬件设施配备提供物力保障。
各项保障及时统一配备到位是实施与推广“四结合四融入”实施路径的助推器,其核心是学校党委坚持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全院一盘棋,学校宣传、人事、教务、财务、学生处、资基等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机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全面落实思政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综上所述,“四结合四融入”实施路径的创新可以系统挖掘统编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多师同构融入劳动知识及劳动价值的思政課堂使新时代劳动教育更有针对性,转化后的教学体系设计使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劳动教育内容,逐步提高劳动教育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020-03-26).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 26/content_5495977.htm.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6). 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
[3] 关于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指导意见[EB/OL]. (2020-07-17). https://jtyst.henan.govcn/2020/ 07-17/1809343.html.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 李伟. 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依据、路径及标准[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6-68.
(责任编辑:杨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