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怀化学院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在校师范生整本书阅读素养提升策略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项目编号:HHU Y2021-2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YBX009)。
作者简介:姜以军(1991—),男,硕士,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怀化学院武陵山片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
摘 要:阅读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手段,手机、电脑、电子阅览器等新媒体工具的出现,为大学生获取阅读资源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工具阅读时容易出现功利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使得阅读变得浅表化。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这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倾向;成因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180-05
“新媒体”是一个持续变化发展的概念,这个概念早于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1]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媒体、网络媒体和融媒体。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和本研究的实际情况,将“新媒体”概括为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借助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通信渠道,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极快的速度,向用户传递分享信息并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2]大学生是接受新事物较快的群体,新媒体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多样性等优势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改变了他们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带来海量阅读资源的同时也引起了阅读碎片化、功利化、娱乐化和浅表化的问题。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必要重视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的影响并加以正确引导。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倾向
(一)阅读功利化
大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倾向是指大学生阅读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获取心灵的自由,而是被动地屈从于现实压力,希望通过阅读找到成功的捷径。[3]受应试教育、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很少有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更倾向于“考什么看什么”,带有较强的功利化阅读目的。本研究调查了湖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21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传统纸质阅读目的,发现目前有49.07%的大学生是因课程考试和专业学习的需要才进行纸质阅读,有28.05%的大学生因为个人兴趣,开阔视野而进行纸质阅读,还有15.05%的大学生选择纸质书籍阅读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阅读修养,只有7.83%的大学生选择纸质阅读的目的是随意浏览,休闲娱乐。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因课程考试和专业学习而选择纸质书籍阅读,带有一定功利性。在对这2146名在校大学生新媒体网络阅读目的的调查中发现:有31.45%的大学生选择新媒体网络阅读的是因为课程考试及专业学习需要,有25.91%的大学生是为了随意浏览,休闲娱乐,有33.74%的大学生是为了个人兴趣,开阔视野,只有8.9%的大学生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阅读修养。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新媒体网络阅读偏向个人兴趣,开阔视野,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是为了课程考试及专业学习,带有较强的功利目的。从阅读目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新媒体网络阅读,大部分大学生的阅读都带有较强的功利性。
(二)阅读碎片化
碎片化阅读就是用智能手机、电子读书器、电脑等终端接收器进行不连续、不完整的一种阅读方式。[4]从阅读时间角度来看,湖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2146名在校大学生中有11.7%的大学生平均每日新媒体网络阅读所花费的时间少于10分钟,30.85%的大学生平均每日新媒体网络阅读所花费的时间大概是10—30分钟,24.84%的大学生平均每日新媒体网络阅读所花费的时间大概是31—60分钟,20.22%的大学生平均每日新媒体网络阅读所花费的时间大概是1—2小时,只有12.4%的大学生平均每日新媒体网络阅读所花费的时间2小时以上,这说明大学生在新媒体网络阅读中的阅读时间往往较为碎片化,常常在课间、休息时间或晚间零散时间进行阅读。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时间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短篇、轻松的娱乐内容,而非长篇、深度的专业性文章。从新媒体网络阅读内容的角度来看,有17.33%的大学生选择与专业考试相关的内容阅读,有33.32%的大学生选择文学作品、小说类阅读,有25.72%的大学生选择休闲娱乐类阅读,有13.75%的大学生随意浏览,看到什么阅读什么,只有2.42%的大学生选择经典著作类书籍阅读。表明大学生阅读时间碎片化可能会导致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从新媒体网络阅读形式的角度来看,湖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2146名在校大学生中,有66.87%的大学生以碎片化阅读为主,只有33.13%的大学生选择整本书阅读。综上所述,新媒体网络阅读时间、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都趋向碎片化,很多大学生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读完整本书。
(三)阅读娱乐化
阅读娱乐化是指阅读过程中强调娱乐性和轻松性的现象,其主要特征包括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化、表面化处理,强调趣味性和娱乐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娱乐享受。阅读娱乐化的本质是将阅读行为与娱乐元素相结合,通过吸引人的注意力、调动情感、提供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从而满足读者的娱乐需求。通过对湖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2146名在校大学生阅读目的的调查中发现,只有7.83%的大学生选择纸质书籍阅读的目的是休闲娱乐,只有25.91%的大学生选择新媒体网络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随意浏览,休闲娱乐。这说明网络新媒体更容易催生大学生阅读娱乐化。从新媒体网络阅读内容角度来看,有33.32%的大学生选择文学作品、小说阅读,有25.72%的大学生选择休闲娱乐类书籍阅读,只有2.42%的大学生选择经典著作类书籍阅读,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新媒体网络阅读中更倾向于选择娱乐性质较强的内容,如八卦、综艺花边新闻、轻松娱乐类文章等。这类内容往往能够迅速吸引注意力,带来快感,与严肃的学术或专业性文章相比,娱乐性内容更受大学生欢迎。大学生在新媒体网络阅读方面存在着娱乐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阅读目的、閱读内容选择方面。这种趋势提醒我们应当关注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变化,引导他们培养对学术和专业领域的兴趣,鼓励深度阅读和思考,以提升他们的学术素养和知识水平。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倾向的成因
(一)阅读功利化的成因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功利化倾向的原因可以被解释为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信息过载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导致了大学生对阅读的功利化需求。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更倾向于寻求快速获取、直接实用的信息,而非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其次,竞争压力和求职导向的影响也使大学生将阅读视作一种实现个人目标和职业发展的手段,关注与考试、就业直接相关的信息,而非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加剧了大学生对阅读的功利化倾向,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获得点赞和分享量而非真正的知识获取和思考。最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即时满足的需求使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浅显易懂、直接实用的阅读材料,忽视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综合以上因素,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可以被视为信息社会背景下个体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反映,需要引起教育者和社会的重视。
(二)阅读碎片化的成因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碎片化倾向的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新媒体的快节奏特点和信息爆炸导致大学生面临着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冲击,使其习惯于快速浏览、片段化阅读,而非深入思考和系统性阅读。社交媒体的兴起加剧了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倾向,频繁的信息刺激和短时阅读模式影响了大学生的阅读深度和专注力。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便捷性也促使大学生更倾向于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使得他们习惯于短暂浏览而非长时间阅读。学业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也使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碎片化阅读,以节约时间和应对多任务处理的需求。综合以上因素,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碎片化倾向的表现可以被理解为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个体阅读习惯和行为模式的调整,需要引起教育和社会的重视。
(三)阅读娱乐化的成因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娱乐化倾向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超载和娱乐化内容的普及导致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轻松愉快、娱乐性强的阅读材料,而非严肃深刻的学术内容。其次,社交媒体平台的盛行促使大学生追求快速刺激和短时满足,倾向于选择具有娱乐性质的阅读内容以获得即时的快感和社交认可。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生活挑战也使他们倾向于选择阅读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娱乐化内容,以寻求心理舒适和消遣。最后,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便捷性使大学生更容易获取各类娱乐化阅读内容,促使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娱乐性强、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综合以上因素,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娱乐化倾向的表现可以被视为当代信息社会下个体阅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一种适应和反映,教育界和社会需关注与引导。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倾向的策略
(一)转变阅读观念
阅读的观念,是对“阅读这件事”的认识,深刻地影响着阅读的行为, 也决定着我们如何来对待“学习阅读”。[5]阅读观念指导阅读行动,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树立阅读经典作品的观念
文学经典是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在漫长历史中经受考验被公认的伟大作品,是作家对人生、社会、历史以及艺术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是人文价值的主要载体。[6]经典作品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文学、哲学、历史等作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增进对人类文明的理解。经典作品中往往包含丰富的内涵和多重解读,需要读者深入思考、细致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这种阅读过程促使学生深度阅读,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学术素养。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红色经典”作品并观看相关电影,进一步领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感念中国共产党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伟大长征精神,进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阅读经典作品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思想表达常常能够启发读者的思维,激发其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2. 树立阅读整本书的观念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被碎片化信息包围,导致阅读不成体系,获取的知识也不够完整。“整本书阅读”更加注重阅读的深度化与系统化,要求既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实则强调的是读懂、读透一本经典书。[7]许多经典著作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深刻的见解,通过深入阅读整本书,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作品的主题、背景和内涵,积累更为全面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被短时段、碎片化的信息分散,而阅读整本书需要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专注力,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提高其阅读深度和广度。相较于碎片化阅读,阅读整本书可以帮助学生沉浸在作者构建的完整思想体系中,领会作者的观点、逻辑推理和论证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或通读全书,而是综合运用精读、泛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全面深刻地领悟具有内在逻辑体系和完整内容的一本书或者多本系列图书,让学生学会用系统的思维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大学生最好能够将整本书阅读与经典阅读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有效弥补碎片化阅读的不足,使大学生获得更完整、更系统、更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深度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3. 树立深度阅读的观念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面对繁杂的信息,往往采用泛读或浏览的阅读方法进行浅显化阅读。一般而言阅读速度越快,浅层次阅读越频繁,信息遗忘的速度也就越快,这严重影响了阅读的效果。深度阅读能够以其侧重主体对阅读文本的反思性增加主体的生命体验、培育主体的理性能力和增强阅读主体对阅读文本的解释水平。[8]通过深入研读一本作品或一篇文章,学生可以逐步领会作者的观点、逻辑推理和论证方式,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提高对知识和信息的辨析能力。深度阅读还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作品的背景、内涵和意义,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学科领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文化修养。此外,深度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表達、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增强与作品的情感共鸣,拓展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由此可见,正确的阅读观念是提升大学生阅读素养的先决条件。
(二)优化图书馆阅读环境
优化图书馆环境可以提供学术氛围和安静的学习场所,为大学生创造适宜的阅读环境。推广深度阅读和学术探究活动也是营造良好图书馆阅读环境的重要措施。图书馆可以组织学术讲座、读书会、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学术探究。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从而抵御阅读功利化和娱乐化的影响。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同时创造安静的阅读氛围有助于解决阅读碎片化和娱乐化问题。通过科学的布局设计,将图书馆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如阅览区、学术交流区、研究区等,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的阅读区域,强调安静和专注的氛围,提供适合深度阅读的环境。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摆脱碎片化阅读的困扰,培养持续专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合理设置阅览座位,保障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阅读和学习非常必要,可考虑配置个人书桌、靠背椅或沙发,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提供优质的书籍和资源是构建良好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关键。图书馆可以积极采购各领域的学术著作、经典文学和专业期刊,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阅读选择。通过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知识,拓展思维广度,减少功利化阅读的倾向。
(三)完善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和教师应重视大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反馈意见,积极完善阅读服务体系。图书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阅读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为支点,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破图书馆馆员、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界限,全面满足大学生阅读需求及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共享需求,优化大学生阅读推广服务体验,形成从“读者阅读推广服务需求识别”到“互动式体验”再到“深度参与、产生依赖行为”的服务闭环,帮助大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9]有调查研究表明,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经常做笔记有助于深度阅读,能够强化读者的长期记忆和对内容的理解。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进一步优化阅读工具的功能,在电子阅读器中增加类纸质阅读行为。例如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可以在现有的阅读软件中使用折叠屏技术,增加翻页功能、汇集笔记和标注重要信息的功能等,通过深度模拟纸质阅读行为,强化读者深度阅读的体验感,从而提高阅读成效。图书馆在完善线上阅读服务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线下馆藏纸质图书资源的整合。图书馆要优化藏书结构,完善阅读服务体系,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依据本校专业学科设置情况以及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将数学化图书馆打造成用于远程交互、实时交流、文献信息共享传递的综合性服务窗口,[10]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图书借阅与管理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图书馆里的书籍按照编号设置二维码,推出连续扫码和打卡阅读服务平台。鼓励大学生利用课后零碎的时间用手机扫码阅读,并且鼓励大学生在学校图书馆的阅读平台上分享、交流阅读经验和反馈意见。学校图书馆再根据每个学生每个学期打卡阅读的总时长以及交流分享阅读经验的总次数综合评选出读书之星,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以此鼓励大学生广泛地阅读。将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相结合,以活动促阅读,使读者获得连续的阅读体验,加强阅读的系统性和线性逻辑,使大学生实现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完美转化。[11]也能推动大学生从“碎片化阅读”到“整本书阅读”的转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设专门的阅读课程
首先,专门的阅读课程可以提供学术指导和框架,引导学生迈向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通过系统性的阅读训练和文本分析,学生将学会超越表面信息,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和观点,从而拓展其认知边界。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看经典电影《牧马人》,再引导学生去读原著《灵与肉》,激趣的同时加深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在阅读“中国四大名著”原著的基础上,再去观赏相应的电视剧,通过比较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异同引发阅读思考,从而推动大学生深度阅读。值得注意的是,观赏影视作品不能代替大学生对原著整本书的阅读,更不能代替教师的阅读课程教学。这样的跨学科课程有助于打破大学生阅读枯燥乏味的现象,引导学生趣味性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其次,教师通过设计有机的阅读任务和课程安排,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持续阅读的习惯,逐步培养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思考能力,从而应对信息过载和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挑战。专门的阅读课程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和知识的欣赏和探索,使阅读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获取信息,而是一种深度思考和体验知识的方式。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和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综上所述,大学开设专门的阅读课程是解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功利化、碎片化和娱乐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总的来说,大学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前的过渡期。高校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完善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开设专门的阅读课程,引导大学生走出新媒体网络阅读功利化、碎片化、娱乐化和浅表化的困境,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石磊. 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
[2] 杨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浅阅读行为的实证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6.
[3] 张立群. 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及对策分析[J]. 圖书情报工作,2015,59(S2):105-107.
[4] 赵树海. 大学生碎片化网络阅读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6(22):61-63+57.
[5] 王荣生. 阅读的观念与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J]. 语文教学通讯,2012(05):29-36.
[6] 张子欣,彭江浩,刘瑜璇,等.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与对策[J]. 汉字文化,2019(14):31-32.
[7] 李又顺. “整本书阅读”与出版[J]. 编辑学刊,2021(05):29-34.
[8] 王会珍. 新媒体时代深度阅读推广的优化进路[J]. 中国出版,2020(03):41-45.
[9] 雷天锋.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探究[J]. 出版广角,2023(09):76-80.
[10] 于宏明. 基于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行为变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J]. 大学,2022(25):68-71.
[11] 史威,王婉祎,高春燕. 大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推广模式研究[J]. 经济师,2019(06):199-200+203.
(责任编辑:黄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