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艳 李瑞涵 田驰
基金项目: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理工科学生中国文化自信建立的有效模式”(项目编号:S202210488065)
作者简介:柴艳(1982—),女,硕士,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李瑞涵(2003—),男,学士在读,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田驰(2003—),男,学士在读,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机械专业大学生身处特殊的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更易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自身文化缺失和不自信。文化自信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专业认同感,培养创新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意义。该特殊模式下的大学生在英语语言课堂、专业课堂、思政课堂、课外实践和与来华留学生的互动中,通过开展与传统文化如“榫卯鲁班锁”相关的活动,在增强专业能力的同时,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培养其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其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与内化,在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中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文化自信建设;榫卯鲁班锁
中图分类号:G642;TH-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189-04
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源在于文化,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基础和精神支点。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了优秀的传统文化,5000年璀璨、完整的文明史,其包含的道德、哲学、理念、价值等已深深地凝聚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自信心。中国的文化自信体现了民族开放和包容的特点,持久地教育、引领、激励人们不断前进。
机械专业是一个技术密集领域,一流的机械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需要一流的工匠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谈到工匠精神,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进中国加快制造强国进程,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 2025》(国发〔2015〕28号)[1]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文化自信在机械专业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带着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必将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繁荣。
一、机械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必要性
(一)机械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机械专业是典型的工科,源于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称“蒸汽革命”,西方率先在知识、课程、职能等方面建立起现代机械专业。我国在19世纪末开始进行高等教育,由于科技和工业的落后,中國现代大学和工程专业仍处于全面学习和跟随西方的状态,导致工科专业学生缺乏文化自信。
我国工科专业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积极,传承中国文化则容易疏忽,强调科学文化,坚持科学是万能的,忽视人文文化。在学习中,学生往往更加注重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人文社科知识的重视程度较低。这导致了他们在文化素养方面的欠缺,缺乏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和关注。一方面,机械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和教育体制也忽视了文化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机械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
学校和教育机构有必要加强机械专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建设,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养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专业认同感,培养创新能力,并注重跨文化交流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文化自信建设在机械专业的重要性
首先,文化自信可以帮助机械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机械专业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领域,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通过文化自信建设,机械专业大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专业学习和实践,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和工作。再次,文化自信能够激发机械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发掘和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机械专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最后,文化自信使得机械专业大学生更加开放和包容,能够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这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文化自信对于机械专业大学生的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机械专业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是在机械专业领域内,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通过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推动机械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贝聿铭18岁起在美国学习、工作,一直到90多岁,他认为在中国吸收的文化营养,深深地存续在他的身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可改变,他基于自己的东方文化,再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创造出世界知名的建筑。其作品举重若轻、风格鲜明,能够将各种复杂要求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而这种能力正是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的表现。
机械专业大学生通过文化创新能够推动机械设计创新。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机械产品和装置,提升机械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探索新的加工工艺和制造方法,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和质量,探索机械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机械专业学习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采用的教材多为外国学校的原版英文教材,中外师资力量更加雄厚,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课程由外方教师来华全英文授课,该模式下的机械专业学生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经常与来华的外教和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互动与交流,受外国节日氛围和系列活动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机械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专业课全英文教学,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英语语言学习上,从而疏忽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随着对外国语言和文化不断深入的了解与学习,部分学生产生外国文化都是先进的、优秀的,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刻板无趣等错误思想。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机械专业的学生身处特殊的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更易受外国文化的影响,并因此产生自身文化缺失和不自信的情况。但是,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深刻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思维上,即唯物的、辩证的、系统的思维。
强调天地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人与社会遵守天地运行之规律,这种思想无疑比西方观点先进,强调了人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实践的精神。
强调实践,大胆创新。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实践,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借助直觉进行顿悟,古人有很多因顿悟而产生重大创新的例子。中华文化中的直觉与顿悟,至今为止,都是人类创新思维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某种程度来讲,要远胜于实证和逻辑推理。
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地研究事物。中国文化极力主张整体论和系统论,盯住重点、把握全局、追求完善。不但物要全局设计,对于事也要善于思辨、长远考虑,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将兵战描述得如此完美,蕴含的系统方法和整体思维,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和学习。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事物内在联系。中国语言中的“大道至简、道通为一”,说的就是一种智慧,将“简”与“一”联系起来,将万千事物想清楚后,将其中相互联系的道理相连相通,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内部蕴含的规律,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因此,通过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精神,通过中华文化自信建设,机械专业大学生就能够深刻领悟中华文化对机械等工程学习的指导性,对工程学习思维的先进性,以及在机械专业学习中的极端重要性。
三、以“榫卯魯班锁”为例,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探索机械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有效新途径
上述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机械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建设的紧迫性和特殊性,下面以“榫卯鲁班锁”为例说明在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中也能走出一条机械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有效新途径。
在英语语言课堂中,以鲁班锁为话题,开展视听说、阅读、辩论、翻译、写作等相关教学活动,打造鲁班文化月。例如在视听说技能训练课上,播放《大国工匠》英文版视频,让学生听音填写旁白短文中的重点单词,在锻炼学生听力、加强学生单词记忆的同时,增加课堂趣味性、互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阅读技能训练课程中,选取《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一书中关于鲁班生平故事的英文篇章,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精读任务,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鲁班文化的了解。在口语技能训练课上,采取英国议会制辩论形式,课前公布辩论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议员角色,对由鲁班文化延伸出的班墨文化和儒家文化对礼教、道德的主张的优劣进行辩驳,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际的思辨能力,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思想精华的理解和认同。在写作技能训练课上,在讲解篇章结构要求后,让学生以辩论时对立面的论点为内容完成作文撰写;在翻译技能训练课中,选取《百家讲坛》栏目《班墨传奇》系列节目中的短文片段,重点翻译如:“不用钉连,不用胶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阴阳拼插,卯榫成锁;严丝合缝,岂奈我何。”[2]的民谣,让学生课后自主观看纪录片《匠艺鲁班锁》,选择感触最深的片段进行翻译配音,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进行展示,评选班级配音最佳作品。
在专业课堂上,将鲁班锁贯穿到课程学习中,作为课程引子衔接教学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引入对鲁班锁结构原理的介绍,带领学生欣赏鲁班锁的结构美、造型美、材质美,并重点讲解榫卯结构固定原理,从机械设计拓展到其在家具及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利用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等古代著名建筑范例,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inventor编程软件教学课程中,引入对鲁班锁零部件的建模教程和数据设计。在CAD制图软件教学课程中,以鲁班锁模型的三视图绘制展开投影规则和视图画法的教学。通过教学科研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在思政课堂上,探索工匠精神中囊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存在诸多契合点这一理论契机,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建立起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理论指导。[3]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通过类似航空“手艺人”胡双钱三十五年零差错、宣纸工匠周东红三十年来捞纸成品率百分之百等鲜活的典型事例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思考,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职业态度。通过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树立自己掌握命运的意识,客观地审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教育的强烈诉求,[4]如让学生自主组队制作微视频,排演大型历史剧《墨子与鲁班》片段,评选最佳影片,抒发观影感受。
在课外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鲁班锁为源发散的工匠精神实践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国家时事政治,在实践学习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总结经验。如在暑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鲁班锁专题课程,由学生向儿童讲解鲁班锁的起源故事、民俗、结构原理,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设计课程,在继承中发扬工匠精神,感悟中华传统手工匠人的智慧;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参观体验活动,以静态参观和动态体会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参与手工制作鲁班锁组成部件,从挑选木材到切割组装,让学生近距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3]
在与来华留学生互动中,设置中华非遗文化传承专系列活动,举办鲁班锁制作创新大赛,发扬“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布大赛详情信息介绍,由校级、院级宣传部门扩大推广,外联国际交流部组织校留学生开展鲁班文化科普活动,在活动中讲解鲁班锁结构组成以及应用原理,并向中外学生提供鲁班锁原型,供学生实体探索体验。提供创新思路,如四季锁、球形锁、连环锁、方形锁等现阶段已研究出来的变形体,[5]增加比赛的趣味性、灵活性、多样性,延伸学生的思维广度及深度,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增强比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赛允许中外学生联合组队,共同设计鲁班锁尺寸、外观造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3D打印装置,[6]以供打印参赛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机械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建设十分重要,在课堂和实践活动中以榫卯鲁班锁为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上、思想上和逻辑上的优越性,将中华文化自信建设在机械专业学习和培养过程的整个阶段,培养工科学生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迫在眉睫,多维度、多层次促进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与内化,促进其在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中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 (2015-05-29). https://www.cac.gov.cn/2015-05/19/c_1115334962.htm.
[2] 魏锋,孙德栋. 一把鲁班锁藏尽天机巧[J]. 走向世界,2018(40):78-81.
[3] 赵柏林. 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D]. 沈陽:沈阳建筑大学,2019.
[4] 王淑娉,李艳.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自觉[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5):111-114.
[5] 李浩.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 青岛:青岛大学,2016.
[6] 柯羽晗. 一种个性化定制3D打印鲁班锁的生成方法及装置[P]. 浙江省:CN115256948B,2023-06-09.
(荐稿人:陶晓蓉,武汉科技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