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研究生抑郁情绪干预对策探究

2024-06-07 16:18:34赵婧媛钱栋炜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干预对策抑郁情绪心理健康

赵婧媛 钱栋炜

作者简介:赵婧媛(1991—),女,硕士,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情感计算;钱栋炜(1998—),男,硕士在读,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情感计算、数字思政、联邦学习。

摘  要:当前,理工科研究生在学业与就业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理工科研究生产生抑郁情绪的比例上升趋势明显。本研究针对现阶段理工科研究生普遍面临的抑郁情绪问题,提出了针对个体、人际关系、学院、学校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四维一体”应对对策,旨在缓解研究生抑郁情绪,减少抑郁情绪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探索构建理工科研究生抑郁情绪综合干预方案。

关键词:抑郁情绪;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185-04

一、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状

时代浪潮之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各行各业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促进了全行业的转型升级与优化迭代。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各种压力的传导,研究生出现心理障碍和情绪问题的人数逐年增加。

我国2022年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国民整体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研究生所在的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1]以往研究表明,研究生群体的抑郁情绪检出率较高,有的理工科专业甚至高达50%以上。[2-3]

理工科研究生的情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首先,研究生群体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才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高校而言,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是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如果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关注和及时的干预,可能会对其学业和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损害。其次,研究生阶段也是心理问题高发期。研究生在学业上的挑战、与导师的关系、人际关系的转变、职业规划、就业等方面都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和焦虑。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其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职业发展。

近年来,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备受关注,因为理工科的学习和研究任务较为繁重,研究生需要面对更多的学术压力和生活压力。因此,研究理工科研究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干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旨在针对理工科研究生,从个体、人际关系、学院、学校四个层面出发,探索全方位的抑郁情绪干预对策,对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和高校学生工作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理工科研究生抑郁情绪干预对策探究

图1抑郁情绪干预对策图

(一)个体层面的抑郁干预对策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障碍。有学者指出抑郁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4]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章节从价值观、认知、自尊、躯体四个方面,对个体层面的抑郁干预对策进行分析。

1. 个体价值观层面

研究生正处于“三观”构建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对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认知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研究生群体是国家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时代新人应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自觉行为。

2. 个体认知层面

负性认知偏向是指个体对自己、外在环境以及未来的认知通常采用负性的信息加工方式。若个体长期倾向于用消极态度对待外在世界,对自己持悲观态度,易陷入抑郁情绪。研究生抑郁情绪干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矫正认知,即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借鉴认知行为疗法理念。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个体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个体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通过借鉴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及方法,针对健康的同学引导培养积极认知,针对具有情绪困扰的同学,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时帮助其找出认知错误与局限,还要帮助抑郁倾向学生逐步建立积极合理的认知方式,使学生走出抑郁情绪与错误认知的恶性循环。

3. 个体自尊层面

研究指出,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抑郁与自尊显著相关,不同自尊水平大学生之间的抑郁有显著差异,低自尊大学生的抑郁和归因方式的关系明显,高自尊大学生不明显。[5]教育者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关注抑郁倾向学生的自尊情况及归因方式,从学生言行的细枝末节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相关风险学生存在的低自尊、消极归因等情况,防微杜渐,积极帮助受影响的学生重建自尊,积极向上。

4. 个体躯体层面

体育锻炼是一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抑郁的手段在国内外已成为常用方法,张惠聪研究指出体育锻炼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显著的,付奕、于芳等在研究中证实体育锻炼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体育锻炼不仅能增进健康和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还能调节与促进人的心理活动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学生个体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学校、学部、学院运动会,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的同时,利用户外运动调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养成爱锻炼、勤运动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情绪。

(二)人际关系层面的抑郁干预对策

从行为角度分析,理工科研究生抑郁情绪的形成与人际交往能力低下、无法从外界得到正强化以及难以应对人际关系压力等有着直接关系。[6]因为人际关系紧张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从而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无价值感。对于当下理工科研究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家庭关系、导师关系、亲密关系、朋辈关系四个方面加以干预疏导。

1. 对于家庭关系

家庭影响具有早期性、长期性、渗透性的特点。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往往在家庭关系方面有盘根错节的问题,如果能对这些问题加以疏导,有很大可能缓解学生的抑郁情绪问题。如果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家庭关系的支持,学生的情绪问题有很大可能得到改善。

2. 对于师生关系

研究生导师作为学生在校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与义务培养所带的研究生成长成才。日常学业生活中需要平衡好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時从导师的角度了解学生情况,找到学生面临的困难,从学业、生活等方面加以引导,或及时帮助学生与导师沟通,有助于学生走出困境,缓解情绪问题。

3. 对于亲密关系

研究生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除了学业,亲密关系在这一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在亲密关系中,研究生群体表现出情感强烈的特点,他们仍处于人格逐渐成熟的阶段,情感相对比较脆弱,在面对恋情不顺时,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甚至绝望心理。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建立、维持和谐的亲密关系,积极应对冲突与关系破裂等挫折情境,对于情绪健康大有裨益。

4. 对于朋辈关系

一般来说,抑郁倾向的学生大都缺少朋辈支持,往往会有孤独、自卑等倾向。帮助这些学生学习人际交流的技巧,增加交往经验,跨越人际交往的障碍,走出孤独阴影,跳出自卑陷阱,就能够帮助相关学生提升自我价值感,树立正面的自身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来自社会的持续支持。

(三)学院层面的抑郁干预对策

学院是研究生的第一负责单位,与学校层面不同,学院有各自鲜明的学科特色,会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培养与成才育人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优化。与文科院系不同,理工科院系在学生学业方面更多地会强调理论探索与实验验证,前者可能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刻苦钻研,后者可能需要反复探索与大量尝试。在学业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面临挫折与磨难。理工科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围绕学业、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开展学生工作,疏导相关学生情绪,调动学生集体氛围。

1. 学院学业层面

当研究生遇到学业压力时,其往往会倾向于向学院反馈问题,学院具有制订学生培养计划、评定审核培养成果、初审学生学业论文等职责,而这些都是关于研究生能否顺利成长成才的关键考验。此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对研究生成才培养的多元化、多维化成为未来研究生培养的新趋势,学院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优化调整研究生毕业要求全方位地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就成为未来研究生改革的新潮流。

2. 学院就业与生涯发展

学院可调用各种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支持与生涯规划指导。研究生就业工作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受大环境影响,国际局势变化莫测,全球经济形势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就业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理工科院系中,部分专业由于社会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变化,相适应的专业岗位数量存在下滑的风险。为解决本专业的就业问题,学院应充分发动校友企业、教师自创企业资源,为本院系毕业生尽可能推荐专业对口的岗位,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与进一步科研深造,为勇于创业的研究生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扶持,将学院学校的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通过一定方式暂借本校创业团队,实现产教融合、产研一体,促进学生就业工作。

3. 学院心理辅导

学院应重视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四级心理健康网络的重要一环,学院应通过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高心理辅导效能。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抑郁倾向,学院应从重视心理辅导团队的建设出发,在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保障相关咨询条件的同时,积极探索对接社会与学校资源,为相关抑郁倾向的研究生提供一定的专业帮助。

4. 学院朋辈支持

一般来说学院重视本院系的学习氛围的搭建,强调朋辈之间互相协作、共同进步、携手成长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搭建完善积极向上的朋辈关系。通常,学院的朋辈关系不仅来自实验室同门,也包括了学院的青年教师和优秀毕业生。作为年龄相近的前辈,青年教师与优秀毕业生能够知晓当前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更能够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多走正道,从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与近期方向,疏解学生负面情绪,避免抑郁。

(四)学校层面的抑郁干预对策

相比于学院,学校有更加丰富的资源,能够从更高的维度、更深的深度帮助研究生群体进行情绪调节。学校有统筹全局的引领作用,能够指导学工部和各院系等职能部门进行学生群体的宏观统筹,在更大范围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学校也能够更好地调动校内与社会资源,对接相关企业机构。[7]

1. 智能识别筛查

优化识别手段。理工科研究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和发展为抑郁症的概率较高,早发现、早干预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开展定期筛查、跟踪随访工作很有必要。目前,国外有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抑郁症筛查的实例,学校应大力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点运用在学生群体进行智能识别筛查动态评估,变筛查为预警并提前干预。

2. 推广团体辅导

针对研究生抑郁情绪,专职心理教师应着手提升工作效能,大力开展团体辅导,灵活运用心理剧、人际关系疗法、焦点疗法等方式方法,促进互帮互助,实现批量干预,提高心理辅导效能。对于通过心理问卷、学院报告、预检筛查出的重点关注对象,学校应以学生自愿为前提,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形式既可以是集中式的授课、讲座,也可以是沉浸式的体验、冥想、正念等。

3. 医教结合

加强学校卫生服务。实行“医教结合”,整合医疗资源,提供绿色通道,探索“一校一医”工作模式,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开展校园内急救知识和技能全员培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服务工作。完善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对于重点学生和高风险学生,学校可通过医教结合项目,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同时,定点定向将重点学生外送至专业机构进行诊断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4. 危机干预

学校应及时做好危机干预预案,对于校内学生的突发情况,应做好应急处理,相关风险学生及时通过咨询、谈话及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初步检测,重点学生做到一生一策,建立台账的同时持续跟进学生状态。

为培养校内心理辅导的新鲜血液,可以鼓励青年辅导员、在读高年级相关专业(如心理、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学生参与到团体辅导中,壮大学校心理咨询队伍的同时,降低学校的运营成本。倡导理工科研究生群体定期参与到团体辅导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等方式预防危机,防患于未然。

最后,学校应针对校内实际情况,出台建立相应的危机干预机制,对于危机事件,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理,及时总结存档。特别地,对于学生活动较少、有一定安全隐患的楼梯、山体、河流等特殊地点,除定期维护相关设施、保障夜间照明外,还应加强巡逻,发现异常及时向负责人报告。

三、结语

本研究以理工科研究生抑郁情绪为研究对象,从个体、人际关系支持、学院、学校多主体出发,构建分层、有序的抑郁干预体系,是应对当前学生抑郁情绪高发的有效手段。只有从系统出发,兼顾学科特长,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理工科研究生群体的抑郁問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力求实现“三全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2] 王玲,陈怡华. 师范院校学生抑郁与社会支持度的关系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02):216-217.

[3] 杜召云,仲伟法,祖久胜. 济宁医学院学生精神抑郁症状现状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0,21(05):345.

[4] Holden C.Global 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J]. Science,2000,228(07):39-40.

[5] 王纯,张宁.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6):629-631.

[6] 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 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1):96-99.

[7] 刘爱楼,刘贤敏. 大学生阈下抑郁成因及综合干预对策的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05):107-111.

(荐稿人:吴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干预对策抑郁情绪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医院悬挂式输液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干预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干预对策
焦点解决护理对颈椎病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效果研究
医学信息(2016年35期)2017-02-23 11:02:42
发病6个月以上性早熟女童与在校女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差异研究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12:54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干预对策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26期)2016-10-31 11:32:32
浅析高校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应对策略
求知导刊(2016年17期)2016-07-27 13: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