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4-06-07 11:26王毅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略读课文语文要素教学策略

王毅

【摘 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章聚焦语文要素,基于课堂教学,提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加强统整,教学目标确定有道;删繁就简,教学流程实施有序;教略学丰,教学方法选择有术;合理拓展,课外阅读迁移有度。

【关键词】语文要素 略读课文 教学策略

统编版语文教材按照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进行编排,从三年级开始,略读课文进入语文教材,几乎涉及每个单元,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让每一篇略读课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有了准确的教学价值定位,为略读课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抓手。笔者聚焦语文要素,基于课堂教学,提出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切实提高了略读课文教学实效。

一、加强统整,教学目标确定有道

整体性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每个单元整体布局,指向共同的语文要素;全套教材统筹规划语文要素,建立起有序列的训练体系。因此,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具有统整的思维,既要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又要加强不同单元、不同册次、不同学段之间的纵向联系,让语文要素前后联结,为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整体培养提供服务。

(一)根据单元导学系统进行统整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导学系统”非常明晰。每个单元的篇章页,点明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每篇精读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及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为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了方法指引;“交流平台”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梳理、总结,并对方法进行提炼;“词句段运用”及习作则是语文要素的实践运用。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要充分用好教材导学系统,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既要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又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独特价值。《藏戏》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如果只关注文前的阅读提示,教师很容易将“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往往在教学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的特点时相机品读反问、排比、前后照应等写法。对照单元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教学看似落实了语言文字运用,实则并不符合单元教学要求,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利用鱼骨图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及脉络,知道藏戏有什么特色,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仿照本课详略得当的写法,简要介绍家乡的一种民俗。

(二)根据教材设计系统加强统整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册与册之间、同册不同单元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编写意图,隐形地构建起训练体系。因此,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要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纵向搜索与之相关的语文要素,将相关知识点、课文进行前后关联,并在头脑中形成语文要素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如《小岛》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承担着引导学生巩固并迁移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重要任务。“查找资料”“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五年级才出现的,学生在四年级下册“乡村生活”单元已经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在“现代诗”单元已经学习“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以将军的口吻,讲述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课前搜集、整理南海岛屿相关资料,结合资料和关键语句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删繁就简,教学流程实施有序

老子说:大道至简。当下的语文教學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思想,略读课文教学更应如此,教师在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取舍,抓“大”放“小”,从“大”处着眼,以大框架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的能力。因此,教学环节不要过于烦琐,也不必针对全篇精雕细琢,教师要做的是紧扣教学目标,简约、清晰、不枝不蔓地展开教学,要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时,教师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采用“三读一拓展”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一读,解决字词,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检查预习情况;二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三读,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及教学难点“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进行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教师只在学生疑惑处进行精当的点拨、指导;最后,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拓展阅读文章《大瀑布的葬礼》《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将本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类文中。这样的课堂,少了看似热闹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多了学生的静心阅读;少了教师逐句逐段的精细分析,多了学生个性化的精彩分享。这样的课堂,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回归,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彰显。

三、教略学丰,教学方法选择有术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教材编排略读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将精读课文中初步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中,独立地阅读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课外自读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只需提纲挈领地指导;一半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咀嚼。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教“略”学“丰”,即教师引导要“略”,不必对全篇进行“精耕细作”,只是抓住关键处进行品读;学生感悟求“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有取舍地精读品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展示,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真正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学习任务单、导学案等学习工具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形成新的认知和思考,促进学生对文本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以下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导学案。

1.交流鲁迅的相关资料。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完成下面表格,与组内同学交流。

3.结合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的理解。

4.今年是鲁迅先生诞生143周年,全国各地举行纪念活动,请你和学习伙伴一起设计系列纪念活动。

A.  ___________B. ___________C. ___________

此导学案,既有人文主题的挖掘,又有语文要素的落实;既有课前预习的反馈,又有课后的拓展;既有语文学科的学习,又链接了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解决这些问题有味道,乐于去做、去想、去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有所得,又还有些许疑问。学有所得,急于表达出来,与同学共同分享;学有所疑,急需提出来,和同学共同探究、共同解决。

四、合理拓展,课外阅读迁移有度

统编版语文教材主张“读书为要”,教师要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要从一篇文章的自主阅读引出一类文章的自主阅读、从一篇文章的自主阅读引出整本书的自主阅读,让统编版语文教材“三位一体”的编写意图真正落到实处,这才是略读课文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的。略读教学中,适时、适度的拓展,能起到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迁移运用阅读方法等作用。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开课伊始、课中、课尾这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合理进行阅读拓展,将阅读教学效果更大化。

(一)课前拓展,激发兴趣

开课时的阅读拓展可以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主人公、文本相关故事等,以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如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时,教师以《飞天神器寻梦太空》一书中的精彩句段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中拓展,启迪思维

課中环节的阅读拓展可以安排在对教学重点(或难点)的精读环节,紧扣语文要素进行,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释疑解惑。如在教学《有的人》一课时,教师适时补充鲁迅写的七言律诗《自嘲》,引导学生在现代诗与古体诗的对比学习中更好地理解鲁迅的高尚人格。

(三)课尾拓展,开放课堂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因此,课尾环节的阅读拓展更多地侧重于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的迁移,侧重于学生课外广阔阅读世界的开发上。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两个选做练习:(1)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下你与动物的故事;(2)阅读《鸟的盟约》《我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进行批注。

综上所述,略读课文教学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外阅读的迁移上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教师只有遵循“加强统整,删繁就简,教略学丰,合理拓展”的原则,才能打造“有道、有序、有术、有度”的生态课堂,才能使略读课文的功能和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2021年度规划课题“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wzz2106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略读课文语文要素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研究
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