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游说辞对赋体的影响

2024-06-06 10:50沈月邓卢佳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纵横家赋体帛书

沈月 邓卢佳

章学诚《校雠通义 ·汉志诗赋》载:“古 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 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 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 《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之 义也。”他认为赋体根据体式、内容、风格的 不同有多个源流,纵横家游说辞即其中之一。 章太炎《国故论衡》曰:“纵横者,赋之本…… 纵横既黜,然后退为赋家。”他也认为赋体由 策士游说辞发展而来。

《战国纵横家书》是 1973 年出土于湖南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此书共分为二十七 章,一万一千余字,以古隶书写。诸祖耿先生 指出:“《战国纵横家书》誊写的时间是在西 汉初年,约公元前 194 年左右。”其成书年代 要早于刘向《战国策》。再加上它深埋地下两 千余年,未经后人修饰、改动,较为接近战国 文献之原貌。《战国纵横家书》集中收录大量 游说辞,它们在文体形态、语言风格、章法结 构上都体现鲜明的文学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赋体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也在

一定程度上受到《战国纵横家书》游说辞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问对形式

以主客间的问答结构全篇,是赋体的显著 标志之一。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载:“述 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可知设立主客 问答是赋家创作的共同特点之一。问对形式可 以追溯到《尚书》中记载的君臣问对之语,如 《尚书 ·虞书 ·尧典》: “帝曰: ‘畴咨若时 登庸? 放齐曰: ‘胤子朱启明。帝曰: ‘吁!嚚讼可乎?”此处属于简单的问答结 构,论证部分较为简略,主要关乎政治。此后 春秋辞令、诸子文献中也出现大量问对形式的 文章,战国游说辞更是其中一类极具代表性的 作品。

战国游说辞的问答结构主要以问为辅、以 对为主,突出策士应对之辞,论证部分详细, 具有出于一己私利的诡辩色彩,还出现问答式、 省略式等问对形式。章学诚《文史通义 ·诗教上》载: “战国者,纵横之世也。”战国时 代,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互相征伐,兼并战 争频繁。列国之间以“利”相争,政权之内以 “利”相斗,此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在这样环境之下,纵横策士应运而生,他们奔 走于各国朝堂之上,凭借过人才智,兜售纵横 谋略,“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 为安,运亡为存”(《战国策 ·刘向书录》) , 成为能够左右时局的重要力量。郑杰文先生指 出,诸侯国史官们“在策士向君王进言、与君 王论争或应对君王垂问时,将策士们的言辞记 录下来。于是,那些‘面陈说辞便以书面形 式被保存了下来”。因此,游说辞呈现的问对 形式,还原了策士与君王对话的情境,展示出 双向交流关系。

游说辞的问对形式又进一步分为问答式 结构和省略式结构。如《战国纵横家书》第五 章载:“谓燕王曰:‘ ……王曰:‘ …… 对曰:‘ ……”记录的是苏秦与燕王的对 话,以问为辅、以对为主,属于问答式结构。 帛书第十七章开篇为“胃(谓)起贾曰”,第 十九章开篇提示语为“谓魏王曰”,其后便是 说辞,均无“问”的部分,对游说的效果亦没 有交代,它们属于省略式结构。这些游说辞以 “谓 ×× 曰”“对曰”“王曰”等提示语强调 对动作的指示,确立了其口头言说的属性。

赋体继承了战国游说辞“问对”的结构技  巧,以“问”为首引,以“对”为主体, “问” 是起,承、转、合都由“对”来完成,在“对” 中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铺叙。如贾谊《服鸟鸟  赋》载: “请问于服鸟兮:‘ ……服鸟乃叹息,  举首奋翼, 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 此篇赋是作者与服鸟鸟之间的对话,其中“对” 文是赋文的主要部分,借服鸟鸟之口说理来寄寓  自己的情感。

赋体的问对形式很多情况下是虚构主客 问答,刘勰《文心雕龙 · 杂文》载:“自《对问》以后,东方朔效而广之,名为《客难》。 托古慰志,疏而有辨。”刘知几《史通 ·杂论》 曰: “自战国以下,词人属文,皆伪立客主, 假相酬答。”即赋体的主客问答大多是作者采 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以“设词自慰”。而这种形 式也是受到战国游说辞的影响。

战国时期,纵横策士为了使君王采纳自 己的谋略,会虚构与君王的对话来演练自己的 说辞,开假设问对的先河。如《战国纵横家 书》中的一些游说辞在行文中会虚构第三者游 说的场景,帛书第二十章载:“(苏秦)谓燕 王曰:‘……然而王何不使辩士以若说说秦王 曰: ……秦王闻若说必如刺心。”苏秦劝说 燕昭王派遣辩士游说秦王,以达到燕、秦联合 攻齐的目的。他将辩士的游说辞提前到现场演 示,虚拟了辩士游说秦王的场景,还设想出秦 王的反应。这属于假设主客问答结构。帛书第 十九章也采用了类似的虚拟问答结构,如此章 载: “胃(谓)穰侯:‘ …… 君欲成之,侯 (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 ……”秦国客卿 游说秦相穰侯攻打齐国,他用相当大的篇幅虚 构了辩士游说燕相国伐齐以获得利益的场景, 以此坚定穰侯征讨齐国的决心。这段辩士游说 燕相国的说辞是为演练计谋而虚构的主客问答 形式。这种通过假设问对来展示谋略的方式, 强调论证逻辑的严密,也使文章的表達方式更 加灵活多样。

赋体继承了虚构主客问答的结构,使其成 为赋体重要标志之一,推动赋体生成和发展。 不过赋体与游说辞的问对形式也存在区别。赋 体的问对强调抒情性和审美愉悦性,如东方朔 《答客难》主要是针对客难为自己进行辩解, 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感。宋玉赋 则擅长围绕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来 大肆描摹,提供多角度的美感享受。如“眉联 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神女赋》) 、 “邸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风赋》) 等展现了色彩美、触觉美,强调审美愉 悦性。

战国游说辞的问对则强调功利性。战国时 期,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纷纷招揽人才。纵横 策士为谋取私利,常常周旋于不同的诸侯国之 间通过游说以取得君王信任,因此他们之间的 问对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如《战国纵横家书》 第十四章载苏秦之语:“王举霸王之业而以臣 为三公,臣有以矜于世矣。”苏秦游说的目的 就是能够名显于诸侯。司马光《资治通鉴》亦 曰: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 贵,天下争慕效之。”

二、言辞文采

对言辞文采的追求,也是赋体的显著标志  之一。班固《艺文志 ·诗赋略》载:“传曰:  ‘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  列大夫也。”点出赋的发生机制和审美特点,  掌握赋法是体现士大夫才华的依据,强化赋体  与言辞文采的关联。

战国游说辞也强调文辞的张力美感。为了 能够打动君王或权贵,使其接受自己的主张, 纵横策士常常要事先精心打磨自己的说辞,采 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参差错落的句法 结构来增强言说效果。傅修延先生指出:“《战 国策》之言多为谙习言语交际术者的工丽说 辞,是挖空心思炮制出来的技术性产品。”纵 横策士根据场合及听者的不同,采用多种游说 方式以使语言表达技巧弥显成熟。《战国纵横 家书》中的游说辞亦是如此。

《战国纵横家书》游说辞在句式上参差 错落,其中三言、四言相间的短句,使语气由 缓而急,节奏明快,富于紧张感。帛书第十六 章载:“从林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 中,櫋(边)城尽拔,支台随(堕) ,垂都炃(焚) ,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续以围。”散 句中穿插三言、四言句式,整齐错落,张弛有 度;三言短句的连用增强音韵和谐,增添气势, 极具煽动性。《战国纵横家书》游说辞还运用 顶真手法,如帛书第十六章载: “韩亡之后, 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 不伐楚与赵矣。”帛书第十九章载: “吴不亡 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顶真 手法的运用使语句环环相扣,渐次递进,结构 严密,声韵和谐,呈现压倒之势。

《战国纵横家书》游说辞还蕴含丰富多  样的修辞手法,体现纵横策士雕琢语言的高超  技巧。如比喻手法的运用,帛书第十六章载:  “(秦)不顾亲戚弟兄,若禽守(兽)耳。” 把秦国人比喻成禽兽,着意刻画他们的贪婪无  情。帛书第十九章载: “天下之从于君也,如  报父子之仇。”天下诸侯会像报父子之仇一样  积极回应燕国的行动,极言反响之热烈、速度  之快。比喻修辞的运用,把抽象艰深的问题论  述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既强化了说理透辟  的效果,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再如引用  手法的运用,帛书第十九章载:“《诗》曰:  树德者莫如兹(滋) ,除怨者莫如尽。”帛书  第二章、第三章载: “臣闻之:于安思危,危  则虑安。”引用前贤佳言妙语说理不仅能够含  蓄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还能够润色文章、  增加文采。帛书第二十章载:“齐紫,败素也,  贾(价)十倍”,“句(勾)践栖会稽,其后  残吴,霸天下。”该章引用齐桓公时紫绢高价、 勾践灭吴的故事来说明祸福相继、成败转化的  道理。此处将前代史实引入自己言辞,借古证  今,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不仅  增强说服力,也使文章文采斐然。

而赋体作者也注重对作赋技巧的揣摩。 《西京杂记》卷二记载盛览“问以作赋”,司 马相如回答: “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 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 不可得而传也。”“ 一经一纬”指文本的组 织、结构。司马相如提出“赋迹”“赋心”两 个概念,阐述创作赋的要求和方法。赋体在描 述事物时也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多样化的修 辞手法,充分彰显文辞的审美力量。如枚乘 《七发》对马车的描写:“钟、岱之牡,齿至 之车,前似飞鸟,后类距虚。”“于是伯乐相 其前后,王良、造父为之御,秦缺、楼季为之 右。”其中多夸饰之语,超越现实进入虚化之 境,文辞意象绮丽,带来感官上的享受。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言东家之子:“眉如翠羽, 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连用比喻 描摹刻画东家之子的美。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战国游说辞和赋 体都强调文辞的华美,但是它们在形式与内容 上都有所不同。《战国纵横家书》主要收录了 纵横家的游说辞。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一种特 殊群体,他们主要利用文采来实现说服君王的 目的,带有功利性和政治性。因此,《战国纵 横家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军事、外交等领 域为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赋体则是一种 中国古代文学形式,赋体的语言优美、形象生 动,主要迎合君王的喜好,为其娱心助兴,以 审美愉悦为主要目的,其更注重艺术和审美,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铺陈手法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同样也是赋体的显 著标志之一。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 事。铺采摛文就是铺陈辞藻、彰显文采。志, 指思想、志向、感情。体物写志是说体察描绘 事物,抒发 自我情志。陆机《 文赋》亦 曰: “赋体物而浏亮。”

戰国纵横家在游说诸侯时注重铺陈排比手 法的运用,形成铺张扬厉的言辞风格,呈现出节奏明快的形式之美、声韵和谐的文辞之美、 大气磅礴的气势之美。如《战国纵横家书》帛 书第五章载:“自复而足,楚将不出雎(沮)、 章(漳) ,秦将不出商阉(奄) ,齐(将)不 出吕旞(隧) ,燕将不出屋、注,晋将不萮 (逾)泰(太)行。”连用排比句式将“自复 而足”的危害一一铺陈,言辞气势逼人,富于 感染力。如帛书第十六章“朱己谓魏王章”游 说的中心论点是秦国将在韩国灭亡后即刻攻打 魏国。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不厌其烦、反复 叙说、大肆渲染。通过对时局变化进行严谨地 分析思考,朱己大量罗列韩亡以后各国的动向, 深入对比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逐步得出“韩 亡—秦强—秦不攻他国—秦攻魏—魏危”的结 论。他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游说,给魏王带 来极大的触动,于是魏王接受了朱己的主张, 停止进攻韩国。该段说辞结构紧凑、句式酣畅、 理充词沛,制造出大气磅礴的气势,文采斐然。

刘熙载《艺概 ·赋概》载: “赋起于情事  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  万状,层见叠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 赋体长于铺陈,描写巨细并包,面面俱到。如  班固《东都赋》,从位置、形势、风俗、礼法  等不同角度将西都与东都加以比较,态度鲜明  地称赞东都洛阳地利人和、礼俗淳厚、建筑布  局合理,更加合于王道,具有状物骋辞、闳美  巨丽的文体风格。

战国游说辞还擅长依照空间顺序展开描 写,如《战国策 ·韩策一》载: “韩北有巩、 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 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 十万。”赋体也讲求时空顺序,而且相较于纵 横家说辞要变本加厉。如司马相如《子虚赋》 载: “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芎劳菖蒲, 茳蓠麋芜,诸柘巴苴。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 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 …… 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龟蛟鼍,玳瑁 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楠豫章,桂椒木 兰,蘖离朱杨,楂梨梬栗,橘柚芬芳。其上则 有鹓雏孔鸾,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 蟃蜒区犴……”作者不仅按东、南、西、北空 间顺序铺陈,对各个方位展开详尽、细致地描 摹刻画;还采用立体方位叙述的方式,以“其 上”“其下”描绘细节,使其更加具体化,空 间结构也得以最大化呈现。“这已是一个比现 实方位更加立体化的纵横交错的空间,这个空 间具有伸缩性、灵活性和无所不具的包容性, 使人们的充分想象成为可能。在这一空间体系 中,主观想象有多大,其方位就有多大。”正 如钱锺书先生《管锥篇》所言:《战国策》记 纵横之士游说,铺叙方位, “犹地理图也”, 汉大赋的铺写,则“意在作风景画”。

不过,战国游说辞和赋体在铺陈手法运 用上也有不同之处。游说辞大多属于说理性铺 陈,论证逻辑严密,讲究游说技巧。而赋体则 属于描写性铺陈,凸显文学色彩。如司马相如 《上林赋》载: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狭 之 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 湃。滭弗宓汩,逼侧泌瀄,横流逆折,转腾潎 冽,滂濞沆溉。穹隆云桡,宛滩胶戾。逾波趋 浥,莅莅下濑。批岩冲拥,奔扬滞沛。临坻注 壑,潺灂霣坠,沈沈隐隐,砰磅訇礚,潏潏淈 淈,湁潗鼎沸。

《上林赋》以摹物、状物方式刻画水的不 同流动状态,通过模拟水声带来听觉美感,文 辞绚烂、语言华美、气势磅礴,使赋作具有声 韵美、形式美、情感美。可见,赋体的铺陈手 法是对战国游说辞的继承和延续,促成铺陈手法由政治功利性向文學审美功用转变。

四、结语

战国游说辞与赋体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赋体是对游说辞的继承和发展。从文体发 展角度来看,战国游说辞是赋体生成演变链条 上的重要环节。正如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 所说: “欲考诗赋之流别者,盍溯源于纵横家 哉。”

综上所述, 《战国纵横家书》的游说辞对 赋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和情感表达 等方面。游说辞的内容丰富多样,注重事实依 据和逻辑推理;形式上具有韵律感和艺术表现 力;情感表达方面真挚动人。展现了纵横家们 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这些特点为赋体的创作 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使赋体在内容、形式和情 感表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它复原了战国 时代游说辞的面貌和特征,为后世多种文学形 式的兴盛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借鉴。因此,《战 国纵横家书》的文体价值以及在散文史上的地 位理应受到充分肯定和重视。

基金项目:2023 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科 基金青年项目“先秦游说文体生成、演变及影 响研究”,项目编号:23Q040。

[ 作者简介 ] 沈月,女,朝鲜族,黑龙江人,湖 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先 秦文学。邓卢佳,女,汉族,湖北人,湖北师 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纵横家赋体帛书
《文心雕龙·诠赋》“虽合赋体,明而未融”辨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左传》与战国纵横家辞令辩说的比较
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苏秦“锥刺股”苦读
“述客主以首引”成因新探
词章与经义
论赋韵批评与写作规范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