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地方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4-06-05 17:52吴雪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数智时代带来产业的深刻变革,承担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地方高校财经学科面临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以探索数智时代地方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为主题,指出新财经的起源和时代特色,阐述新财经人才需求特征,分析传统财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短板,从三个方面提出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路径:制定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建立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外引内培”构建交叉型师资团队。高等教育新财经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成长愿景,地方高校应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协同新财经数智化教育实践,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關键词: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数字智能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FBJY20230268)

作者简介:吴雪(1981- ),女,重庆人,三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学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论述,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加快建设数字中国。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1] 以人工智能、5G、人形机器人、卫星互联网、脑机、自动驾驶等科技的迅速创新与落地应用,颠覆和重塑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引发和催生社会进行一系列深层次改革。为顺应数智时代的要求,地方产业面临数智化转型的艰巨任务,而承担为地方产业服务和输送人才责任的地方高校财经专业,必须积极主动地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深度推进财经学科供给侧改革,构建“价值教育-文化融合-技术植入-素养提升”的新财经课程体系,重塑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智能型、本土型、专业型、创新型”新财经人才培养,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新财经的起源和时代特色

2018年8月,党中央明确提出“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新财经是新文科的组成部分,是数智时代对高等教育财经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别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对高等教育财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2]。

新财经与传统财经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时代特色。

(一)新财经具有数字化的鲜明特征

传统财经高等教育立足的经济形态是工业经济,面对的产品形态是基于大工业生产。而新财经高等教育立足的经济形态是数字经济,面对的产品形态是基于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二)新财经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鲜明特征

传统财经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上呈现高度分化的特点。而新财经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上要求掌握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边缘算法、区块链技术等理论和方法。

(三)新财经具有协同创新的鲜明特征

传统财经在高等教育环境上,采用学徒制,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室相对比较固定,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专业化、标准化、同质化,培养方式以知识传授为主,重点在老师和课堂中心。而新财经在高等教育环境上,采取产教紧密协同,建设数字化场景,呈现泛在化时空,在人才培养上强调跨学科融合、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方式以学生的复合能力培养为主,重点打造数字化场景,呈现泛在化时空。

(四)新财经具有发展的动态性

随着数智时代的发展,新科技不断涌现,新经济现象层出不穷,新经济问题实时爆发,需要新财经高校学生保持动态化思维和不断学习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和调整。

二、数智时代地方高校新财经人才需求特征

新财经建设具体的内涵包括学科融合、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等多个层面,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人工智能的迅速落地应用,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已陆续采用具有人工智能通用模型的机器人进行加工制造,越来越多的品牌已上线数字人主播和数字人客服,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作岗位将会被智能技术替代[3]。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倒逼地方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数智时代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地方高校新财经学生需要提升什么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这三个问题不仅仅关乎地方高校财经学科的发展,更关乎地方高校财经学科的生存。低阶的重复劳动将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取代,而高阶的智力创造复合技能将会更好地满足智能时代的岗位。例如,华为自主创新,华为HarmonyOS的开源,鸿蒙开发人才紧缺,目前,已经有23家985高校和46家211高校已经开设或准备开设与鸿蒙相关的课程,受到在校学生,包括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热烈追捧。通过梳理招聘信息发现,智能时代市场对新财经人才的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专业的智能职业素养

在智能时代的工作环境下,数字技术成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交互的必备技术。随着智能技术嵌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专业的智能素养成为新财经高校学生能否适应智能时代要求的最重要的基础素养[4]。地方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应聚焦于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的关键指标:数据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智能应用,这四个指标也是影响地方高校新财经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键因素。地方高校应以数字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制定“智能+”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重塑地方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通过开设《Python程序设计及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概论》等作为必修课,提升新财经高校学生的高阶智能职业素养,增强新财经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

(二)熟练的人机协作能力

数智时代的特征是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学习和工作的普遍方式是采用人机协同。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商业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AI, Generated AI)已成为辅助人类进行高效工作的工具助手。经过海量数据训练和价值对齐的GAI能辅助人类进行文字撰写、多媒体制作、动画设计、代码编写、文字翻译等基础性工作。人机协同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倒逼地方高校财经学科重塑人才培养理念,锻炼学生的跨专业沟通协作、创新创造、深度理解智能系统工作逻辑的复合型能力,具备“专业+”的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复合型能力、“创业+”的复合型素质。高等教育新财经人才不仅仅能从人类视角思考问题,还需要深度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逻辑,熟练掌握智能系统工具的操作和运用,利用人机协作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5]。

(三)自主的创新学习能力

智能化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GAI经过海量工作场景的数据训练后,即时输出所需的既有知识内容,并启发和辅助生成创新知识,知识获取、生成、传播的效率将极大提高,因此,将会巨大的冲击就业市场。目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GAI已经替代人类从事低阶性和重复性的常规工作。例如,大量企业开始将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技术相结合,生成企业数字人主播,取代传统的真人主播,实现24小时全天候在直播间与客户进行互动。2023年12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融媒体中心上线本校落地转化的科技成果:数字人主播,在抖音、视频号、B站等平台进行学校新闻发布、要闻播报和活动宣传,下一阶段将发布精品课程直播。众多智能技术成果的落地应用,不单单针对高校学生,甚至对高校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就倒逼劳动者需要不断主动学习,根据行业最新的招聘要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各种教学网站,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各种实践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锻炼自己的创新性学习能力,让自己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不断增值和升级。

三、数智时代地方高校传统财经人才培养的短板

(一)教育理念陈旧,交叉育人薄弱

大部分地方高校财经学科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和传统,依旧保持以“教师为中心”权威知识传授理念,强调传统课堂的理论知识传授。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一般由基础学科分院的老师承担,专业课程则由财经学科分院的专业老师承担。基础学科分院的老师和财经学科分院的老师缺乏沟通和交叉,导致在低年级开设的通识课,授课老师没有导入和挖掘财经专业的相关知识。而在高年级开设的专业课中,授课老师没有结合最新的智能技术讲授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交叉育人薄弱。例如,很多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在低年级开设通识课《数据结构与数据分析》,授课老师一般来自学校信息工程学院,授课老师由于不属于财经分院,授课过程中基本不会涉及金融投资领域的数据结构与金融数据分析。而在金融学高年级开设的专业课《投资学》,由于专业课老师大多数是高校硕博士毕业后进入学校任教,理论知识丰富,但严重缺乏行业实践,特别是在量化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实操经验,加上专业课程在传统教室进行,授课过程中基本不会涉及金融投资领域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分析。由于缺乏交叉授课,学生无法将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中的数据量化分析工具有效贯通和融合,在求职时,面对金融机构当场展现量化投资和算法交易技能的要求手足无措,就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协同培养

大部分地方高校财经学科的教学模式单一,依托于本分院的教师和教学资源,没有将教学资源拓展到全校,也沒有联合企业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协同指导,导致教学环节严重缺少“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的实践训练。例如,很多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依旧在开设手工做账的实践课,占用课时较多,但严重与市场需求不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而与财税机器人有关的智能财务系统却没有被引入教学资源,导致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知识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有些地方高校的财经专业由于未能获得校级或省级一流专业立项,缺少专业建设经费进行智慧财务实验室建设和智能财务系统购买,很多本应该在智慧财务实验室开设的实践类课程只能在传统教室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本应该要求学生不断强化练习的智能财务系统因缺少智慧实验室和相关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学生无法进行实操练习,智能财务系统操作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提升。部分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虽然获得校级和省级一流专业的经费支持,建成智慧财务实验室,购进智能财务系统,但大部分专业授课老师拥有理论基础,缺乏智能系统的实操经验,无法深入和全面指导学生进行智能系统的操作和应用,导致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践与校外实习工作缺乏协同。

(三)双师资源紧缺,引进力度较弱

地方高校这些年一直在抢抓发展机遇,力争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更名大学,为了完成高层次人才的占比指标,正在加大力度引入博士人才。入职地方高校财经学科的博士极少具有跨学科的学术经历,其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位大多属于同一学科,加上博士人才主攻理论研究,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地方高校的年度绩效考核分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财经学科的教师为了完成年度绩效考核,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得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学术能力的提升,完成各种教学科研课题的申报和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用于自身学习跨学科新技术的能力和精力严重不足。作者针对四所地方高校近一年入职财经分院的博士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博士本硕博均属于财经类学科;48%的博士曾经关注过新财经建设的要求;28%的博士表示正在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加高效地完成高质量论文的撰写和发表;16%的博士表示关注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分院院长的分内职责。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财经学科的新进博士缺乏跨学科经历,对新财经建设要求关注度不足,由于精力和时间限制,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意愿和行动力较低。

四、数智时代地方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路径

(一)制定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地方高校新财经学科必须迎合智能化时代产业的财经人才需求,设置符合时代发展和地方产业要求的新兴专业,跨学科进行深度交叉和融合,联合产业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多方协同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新财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厘清五大关键问题:“为谁办专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培养效果如何?”[6]。地方高校新财经应打破固有的学科边界,实现财经学科与理、工、农、医学科的有机融合,从不同学科视角看待新问题,同时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来解决新问题。新财经学科应按照一流学科的建设标准,主动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无人驾驶、物联网、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布局新兴专业,构建交叉融合的新财经学科体系。

(二)建立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

地方高校新财经学科应积极邀请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优秀校友,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以培养地方财经人才为目的,创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共建特色产业学院、特色实验室、特色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实践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打通高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流动壁垒。在学校内部,整合财经分院、工科分院、理科分院的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建立校内联盟,联手企业创建数字经济科研平台。企业及时向数字经济科研平台传送当前数字行业和技术发展的相关信息,校内联盟成员将最新的学术科研成果及时传进数字经济科研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新场域和提供新平台。

(三)“外引内培”构建交叉型师资团队

交叉型的师资队伍对地方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至关重要。地方性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时,政策应适当向具有交叉型学位层次的人才和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倾斜。针对已经入编,学位层次属于同一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应加大培养力度,搭建成长平台,派往与学校签订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协议的企业进行跟项目学习,提升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后期实现科研项目落地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以外,地方高校应整合校内优质教师资源与国內知名学者组建理论研究团队,聘请政府部分高管和企业高管组建实践研究团队,聘请外籍专家和行业技术能手组建技术研究团队,以国家一流应用型学科的标准打造“金师”团队,为后期创建特色产业学院奠定坚实的师资队伍。

四、总结

数智时代,企业处于面临迅速转型和升级,对高等教育新财经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在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顺应数智时代的需求,加强交叉融合学科体系的顶层设计,争取和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培养,加强跨学科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培育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银妍.高质量发展是核心主题 科技创新是明年经济工作第一重点[N].上海证券报,2023-12-14(001).

[2] 董兆伟,柳天恩.“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3):72-81+142.

[3] 林建华.面向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2019,40(12):4-8.

[4] 荆思凤,刘希未,宫晓燕,赵红霞.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本新需求与教育变革的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9):10-18.

[5] 廖春华,李永强,魏华.智能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学家,2023(4):119-128.

[6] 沈毅,宁永臣.从专业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新工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71-7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