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舒虹 刘习平 冯银
摘 要:低碳经济学这门学科对于加快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和环境责任感,本文探讨了双碳目标背景下“低碳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在分析低碳经济学课程与思政育人现状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进行融合分析,提出了一套“三融合”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案,包括:基本理论与思政元素融合、低碳城市建设与思政元素融合、低碳经济政策与思政元素融合。最后基于典型案例进行课程思政设计,重点在于“课程思政元素的知识点传授与价值引领”,旨在为高校教师提供课程思政设计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低碳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双碳目标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碳中和通识课程设计与教学案例研究”(22STWM0304);湖北经济学院2022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路径研究”(YB202205)
作者简介:郑舒虹(1992-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湖北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能源管理与决策;刘习平(1984- ),男,湖北公安人,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冯银(1989- ),男,湖北黄冈人,博士,湖北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生态文明。
一、引言
随着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挑战加剧,低碳经济学这门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高校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我国高校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院开始开设低碳经济学相关的课程,以培养更多的低碳经济学人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1]。
低碳经济学这门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是非常必要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专业课与思政育人的实施需要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注重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以传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为目标。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双碳”目标背景下,现有研究探索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课程思政设计的发展方向。譬如李晓鹏[2]以兰州大学为例,认为最重要的是寻找与绿色发展理念恰当的结合点,并考虑到当地的建设特色,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和实际;金建君[3]等探讨了学生与授课形式之间的相互适应,指出教师团队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多个环节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有机结合,培养适应时代背景的专业人才;而张凤丽[4]认为应当构建混合式教学方式,将育人贯穿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张志明[5]和刘婧等[6]从课程性质(交叉学科)出发,指出教师需要将理论作为基础,将案例作为载体,将调研作为牵引,实现理论引导、案例思考、调研依靠的良性展开模式来展开专业课程的思政。综上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思政设计均以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思想、重要理论为核心与出发点,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形成全过程思政育人。反观低碳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思政元素有待深入挖掘,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仍需不断探索,以形成出一套适用的、实用的课程思政教学系统。本文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低碳经济学的“三融合”课程思政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三融合”依次指:“经济理论+思政元素”融合、“低碳城市建设+思政元素”融合、“低碳经济政策+思政元素”融合。
二、低碳经济学课程与思政育人现状分析
(一)课程简介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紧随国家“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观”等发展战略而建设的新型交叉学科,低碳经济学是构成其学科系统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双碳”战略引导下,联系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将经济行为绿色低碳化来完成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做报告中强调“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可见加强低碳经济学课程建设对于推进“双碳”工作的深刻意义。
(二)课程特点
低碳经济学课程是构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体系的重要基础,该课程特点包括:(1)多学科交叉特性。综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经济学、环境科学、能源学、社会学等;(2)可持续发展导向。课程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学生将学习如何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如何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3)政策和管理导向。低碳经济学课程关注低碳经济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以及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管理,学生将了解各种政策工具和管理策略,并研究它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情况。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
1. 课程教学目标
《低碳经济学》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相关的概念、理论、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掌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最新科学与政策进展,并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低碳发展的全球价值和战略意义。
2. 课程思政目标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本质,将“思政”融于课堂教学中是德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此低碳经济学课程在“课程思政”设计上核心观点在于“人才”、“能力”和“责任”。培养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稀缺的人才,要求培育的知识分子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推进社会低碳转型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最后是“社会责任”,要让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我们是自然中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所提到的“绿水青山”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生存、要发展我们就应正视它的稀缺性,更要让学生明白责任所在。为此本课程思政教学需让学生深度理解“绿色低碳”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意义。
(四)思政育人现状分析
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导向下,涌现出许多环境、生态、能源等等相关学科,就目前“双碳”政策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较为重要的存在,是社会的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是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人类的使命与责任,是自然的选择。所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思政教学关乎个人、国家与全球生存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也是深化政策影响与社会认同的桥梁。
当前低碳经济学及其他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取得了一定的思政育人效果。但是也存在部分问题:首先,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不足,导致育人功能不足,构建此类课程思政资源库需求急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相关专业学科都是实践性与实时性的,思政资源挖掘不足阻碍了低碳经济学课程树立特色与亮点,思政典型案例过于重复教学会导致学习疲倦,所以引进构建时效性思政资源库是急切的;其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入不密切,学生很难有价值认同感;此外,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课程思政效果不明显。
三、低碳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合分析
“低碳经济学”本身具备经济学、环境学及多工科性的交叉学科特点,学科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理念为依托,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不断探索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的紧密结合。低碳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可以从经济理论、社会实际、相关政策等角度开展。对此,本文提出一套适用于低碳经济学课程的“三融合”课程思政设计方案,分别对基本理论、低碳城市建设、相关政策三者与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分析,设计思路如下:
(一)“经济理论+思政元素”融合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政育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到,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视角,为学生拓展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具体体现的实际案例。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同时,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帮助学生理清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经济可持续为条件,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这一最终目的。
2. 公平效率理论的思政育人
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公平与效率并不是对立存在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公平效率问题与分配问题紧密相关,以我国在分配领域的国策为例,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许多行业都涉及到公平效率问题,如:教育、卫生服务、劳动价值分配等。对于该理论的解读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如法理学、管理学和哲学等学科。教师根据行业和学科合理安排课外阅读,要求学生以笔记或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从而增加学生对该理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3. 外部性理论的思政育人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经济学家的观点大致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来定义;另一类则是从外部性的接受角度来定义。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角度,通过讲解经济学家的观念形成过程来解释外部性的概念。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清楚的区分两类定义,更深入的理解外部性理论的概念,在扩大学生知识储备同时,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目的。
4. 循环经济理论的思政育人
循环经济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9],同时,他也是生态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理论可以描述为,地球像一艘孤独的宇宙飞船,没有无限物质的贮备库,只有实现飞船内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够长存。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11]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12]两篇论文,帮助学生了解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鲍尔丁传递出的环境悲观论的思想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稀缺性,同时达到多角度认识本课程的目的。
(二)“低碳城市建設+思政元素”融合
1. 低碳城市
我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的85%[10],近年来,多地举办有关城市低碳发展的论坛,低碳城市已经来到蓄势待发的关键时间节点,接下来的走向备受关注。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向零碳转型的载体,建设碳中和城市是实现全国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三大建设领域包括交通领域、建设领域和生产领域。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各城市在相关领域的政策和成果,然后在课堂上系统整理、提炼,并结合实际的案例素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 低碳交通
交通行业一直是减污降碳的重点领域之一,作为低碳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一环,低碳交通也逐渐成为新风尚。我国各大城市加快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北京市构建的国内最为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体系[11]为切入点,展现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的响应力度。同时,以实际落地的政策为例,也能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到交通低碳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学生心中建立低碳出行意识。
3. 低碳校园
让低碳理念走入校园,首先可从课堂出发,教师组织学生在上课时带一件自己已经不需要但仍有一定价值的物品,在课堂上开展以物换物的活动,既实现了资源循环化也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此外,课堂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外实践,以实践的形式将低碳理念传播给非低碳专业的学生,达到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目的,增加专业认同感。
(三)“低碳经济政策+思政元素”融合
将低碳经济政策融入课程,就要完成政策的指导精神和落地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政策的理解与认识。在政策与课程的融合过程中,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走出理论的“象牙塔”,培养实践能力。
1. 低碳经济政策指导精神融入课程,以塑造价值
“十四五”时期,国家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强调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过程中,地方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十堰市为切入点,该市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积極承担时代使命,努力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厚植城市发展优势的绿色低碳之路。地方凝心聚力加快推进“双碳”目标,展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将这些精神融入到低碳经济理论和策略的讲解中,可以使学生在感染和熏陶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塑造作用,为学生积极响应低碳经济政策、担当时代责任提供精神养料,同时也帮助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提供新思路。
2. 低碳经济政策实践策略融入课程,以培养人才
“双碳”目标的实现虽然十分迫切,但不能因达标心切而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政策。以太原市为例讲解该市案例,太原市紧抓产业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树立能效标杆和基准水平,出台改造升级实施指南,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增设“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批复设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持续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可见,我国地方在低碳经济政策贯彻落实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生动、真实、具体且具有说服力的教学素材。将其融入到低碳经济政策的讲解中,可以消除学生对专业的“隔阂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加主动性,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具像化理解。
四、基于典型案例的课程思政设计
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我们创造了一种“三融合”思政育人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加高效的思政育人效果。这一模式的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一是基于目标导向,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或实践教学等授课方式,寓教于学,如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引出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使命。二是基于效果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针对课程内容,教师提供引领作用,在课堂上将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进行体系化整理,组织学生进一步辨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是基于问题导向,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等实践,实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同时达到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目的,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低碳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施途径详见表1。
五、总结与反思
低碳经济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和环境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思政教育与低碳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三融合”思政设计方案,即,将思政内容与低碳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低碳城市建设以及低碳经济政策相结合,可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典型案例的引入对于课程思政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和研究相关的实践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低碳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思政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1)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需要不断提高。由于低碳经济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教师需要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思政目标;(2)课程的实践环节需要更加注重。低碳经济学是一个实践性强的学科,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与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的重要支撑。学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相关方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低碳城市建设、低碳交通、低碳校园”相关方面的实践机会和资源,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低碳经济的现实挑战,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2] 李晓鹏,王波,石志恒.“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途径研究[J].甘肃农业,2019(12):107-109.
[3] 金建君,刘学敏,毛建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环境教育,2022(11):45-47.
[4] 张风丽.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0):57-59.
[5] 张明志,孙婷,孙媛媛,张英,卞学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新文科专业建设实践[J].教育观察,2022,11(4):74-76+80.
[6] 刘婧,姜宗建.“两山论”理念下“低碳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山东教育(高教),2020(11):36-37.
[7] 呼冬雪,崔玉波,原畅,张万筠,马克东,匡珮菁.大思政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课程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2,24(5):477-480.
[8] 蒲舸.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1(25):115-117.
[9] 李阳平.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J].消费导刊,2008(19):84.
[10] 张忠华,刘飞.循环经济理论的思想渊源与科学内涵[J].发展研究,2016(11):15-19.
[11] 姚辉,宋强.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J].汽车纵横,2013(7):67-72.
[12] 姚辉,宋强.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探索——以北京市为例[J].环境保护,2013,41(1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