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益延伸,在实现课堂内容入脑、入心、入行的实践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囿于实践教学模式管理中,教学体系的建设运营、活动实施、学生覆盖率以及效果考评等仍存有困难。为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认同感和践行力,兼顾思政课程教学理论和教学的结合,本研究立足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充分借鉴各类高校课程实践改革经验,提出建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的“3+2”实践教学模式,期望有助于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程的时效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课程;“3+2”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简介:祝璇(1980- ),女,河南固始人,汉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挑战,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明显薄弱,对思政课程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自“05方案”实施以来,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对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关注度明显提升。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教育部强调了从本科思政课程学分中划拨两个学分,专科中划拨一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总体而言,思政课教学应坚持“理论有深度、内容有实质、触角有广度、感情有温度”的原则,努力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超的教学技艺,以及时尚的教学形式,确保思政课程能够成为大学生“由衷喜爱、终身受益、永难遗忘”的课程。
近几年来,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和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民办高校,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进展缓慢,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等现象较为普遍,实践过程中师生关系协调有待提高,专业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等。民办高校如何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仍然是考验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专注于探索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3+2”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旨在为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们致力于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真正效果和针对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学会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实践行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大都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分配控制在合理的比例范围,但由于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的相对滞后性,加之近年来课堂教学的改革步伐加快,教学平台的选择、教育资源的交流等都增加了教学实践同步深化的困难。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只专注于专业或理论课程,而忽视了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软”技能。[1]此外,在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缺乏严格的成绩评价考核的硬性规定,这使得它不那么受欢迎。
二是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组织不规范。一些民办高校,由于缺乏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及不确定性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效果,使得实践教学难以全面深入。此外,部分民办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极为有限,极少甚至不进行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相对混乱,无法以定期和有序的方式进行。此外,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主要局限于课堂讨论、参观调研等少数形式,缺乏丰富和创新的实践活动,也导致思政课程在部分民办高校缺乏统一规范。
三是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参与不广泛。在大多数情况下,高校思政课程往往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通常班级人数众多,导致一方面集体实践活动开展难度大,另一方面也很难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的广泛参与。此外,受制于人数,在主题讨论、课堂辩论、演讲等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中,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参与进来。然而,社会实践应当是一门须在思政课堂上发展的教学课程,需要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其中。但不少民办高校只有少数学生参加,假期实践活动学生的参与度更是不理想。[2]很明显,这种现象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是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完善是直接造成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政策和经费问题突出的重要诱因。在政策层面上,由于缺乏担保制度,有些实践活动的接待单位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支持能力有限,甚至有些单位不愿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导致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展难度大。在经费方面,由于没有制度的保障,资金缺乏也是阻碍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成效方面,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高素质、高能力师资的短缺,也直接影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坚持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贴近”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有理论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和视野的广度,因而既要从学生的实践出发,强化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又需要同时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亲近感和真实性,提升思政课程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第一,要坚持与学生亲近的原则,增强实践教学的亲近感,体现思政课堂的情感温度,通过“情绪共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了使思政课程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关注他们所面临的真实问题,让思政课程成为学生表达成长需求的重要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度和亲近感。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使用真实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来体现思政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终身受益的同时获得知识。我们要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解决思政课程教学中的难题的同时,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现象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的活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政课程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第三,要保持贴近现实的原则,从而突显思政课程“有棱有角”的时代特性,以确保学生能终生难忘。思政课程在理论或实践上讲解的原则是“贴近现实”,以教学内容精巧、生动、说明性来体现思政课程的视野深度和广度,深刻诠释思政课程既要面对现实,秉持对现实的品位和解读,又要努力确保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使之成为他们“永生难忘”的经历。[3]
三、民办高校思政课“3+2”实践教学模式建构路径
民办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改革,在借鉴以往有益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边研究、边摸索、边实践。构建的“3+2”式实践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三个结合和两个创新。三个结合包括课堂实践与课后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两个创新包括情境模拟实践和网络虚拟实践等。希望通过构建“3+2”式实践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从而提高思政課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多样性,将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巧妙结合,以创造一套系统化的实践活动方案。民办高校思政课堂可以根据系统化设计的教学理念,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难点问题、热点话题、焦点关注和疑点疑问为主线索,将学习、听觉、观察、思考、辩论、讲解、演示、行动、歌唱、摄影、绘画、写作和影视制作等各种实践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实践链条”。举例而言,课堂实践可以以新闻评述为例,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利用8~10分钟由学生在课堂上评述近期国际、国内或地方上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此外,在学期初,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成小组,并根据查找资料、编辑、制作课件、讲解等任务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共同完成相应工作。[4]课后实践可以进行项目化校园实践教学,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确定若干个实践教学主题,拟订若干个实践教学活动形式,采用:微电影摄制、校园调查、校园公益服务、艺术创作、读书会、研讨会、聆听讲座、观看主旋律影视片或文献纪录片撰写观后感等形式,自主选题、自定形式、自由组合进行实践教学项目。
第二,校内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并联”。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可以搭建校外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积极探索建设校内“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学校各社团组织每年都开展“创文明校园”“建文明班级”“做文明学生”等道德实践活动。还会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时机,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校外实践可以进行社会考察,定期组织学生到就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农村、部队、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考察、调研,同时撰写考察报告和调研报告。也可与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作,共同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思政课老师可参与拟订实践主题、带队指导实践活动的实施及实践报告的撰写、批阅等。
第三,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实现全员参与和自主参与相结合。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是要做到全覆盖,做到人人能参与,人人会受益,但由于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需求、兴趣不同,以及经费有限、组织有难度等因素的影响,完全靠集中实践是很难做到的,分散实践可操作性强,参与度高,可以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为集中实践的补充,就能做到点面结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都能被调动起来了。比如集中实践,老师可利用周末,带领所有学生进行某一项实践活动,参观考察,乡村调查等,对于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提示社会责任感均有益处。分散实践,学生可单独或组合成实践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普法宣传、慰问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通过这些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四,情境模拟实践,就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植入或创新一些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参与进来,置身其中,去体会和感受其中的深意,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在讲纲要课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红色历史遗址,带学生去参观,看实物听讲解,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比较能引起共鸣。再比如德法课中的价值观篇章,可以通过“情景剧”方式讲演,将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分类,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进行演绎,避免了枯燥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在情境中有切身的体验。
第五,网络虚拟实践,就是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开展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网络虚拟实践,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学习资源、时事政治资讯和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实践学习的机会。还可以开发“虚拟仿真体验教学资源”,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将各类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植入到平台中,真实还原革命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这种沉浸式、交互式的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触摸党的历史脉搏,厚植家国情怀,筑牢理想信念。[5]通过网络虚拟实践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延长思政课程实践时间,扩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等,是一个符合现代学生网络生活习惯的创新实践方式。
四、民办高校思政课“3+2”实践教学模式的机制保障
为保障思政课“3+2”实践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民办高校应提高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一,为确保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有效开展,需建立一系列机制,包括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经费保障机制。为了推进民办高校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的原则。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在内的各个部门需要紧密协作,共同努力;部署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实践教育的发展规划和纲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多渠道开发思政课专任教师的组织协调力、社会实践能力、网络技术能力等,同时做好实践教学还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设置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并纳入到学校整体预算中,以保证实践教学能顺利实施。[6]
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效果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的检验,特别要防止评价的随意性、主观性和偶然性。评价机制的设置应当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性、可行性、成效性,评价可采取老师对学生评价,老师与学生互评,学生与学生互评等形式进行。[7]评价结果纳入学期总评成绩中,对学生和老师分别进行考核,考核优异者可进行奖励。
五、結语
民办高校思政课“3+2”实践教学模式建构是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通过本研究希望通过“3+2”实践教学模式以点带面,使学生能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加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心政治。同时,通过“3+2”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积累实践操作经验和技能,培养组织、表达和社交等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分析问题,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从而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3+2”实践教学模式中来,使得其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参与度明显增强,大大提高对课程的满意度。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在体现以人为本和多元互动的背景下,强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德育水平,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孙宗魁,商健健.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21,39(3):51-55.
[2] 张玉玲,张建华,张建军.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1):25-27+38.
[3] 潘婕.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根据及功能性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6(4):205-206.
[4] 邓小玲,黄钰惠.共商、共享、共赢:高校思政课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实践探索——以广西高校思政课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4):61-63.
[5] 付杰.“3+2”网络教学模式在成人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2):112-113+128.
[6] 王禹心.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33):205.
[7] 高春波.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