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挖掘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而将思政元素融入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将思政元素挖掘与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工作实践相结合,体现中国的国情和制度特征,坚持大历史观的视野,设计包括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和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等两个模块的本土化案例库。通过案例教学试点和问卷调查,发现融入思政元素的本土化案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社会影响,坚定四个自信,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模糊以及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搭便车等问题。为了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教师应当加强业务学习,弄懂课程思政的内涵并在课堂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解释,虚心听取学生的声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积极、平等和友善的态度开展案例教学,以及加强课后对学生的学业指导。
关键词:课程思政;本土化案例;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院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宏观经济学》课程本土化案例库建设与实践探索”(2022384)
作者简介:邹晓涓(1979-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史。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20年颁发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2]。课程思政逐步成为高校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重心,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截至2023年8月,笔者在知网以“宏观经济学”和“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到论文总计58篇,其中涉及案例教学的论文仅10篇。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学》课程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何设计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体现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目标等,但是对思政元素融入案例教学的研究较少。
案例教学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应变能力。目前,国内高校使用最多的权威教材是“马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下)》和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两本教材虽然知识体系完整,逻辑推导严谨,政治立场坚定[3],但是并没有配套案例,这给教师围绕中国国情开展案例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许多一线教师尝试将中国的时事新闻引入《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但这些案例选择往往呈现碎片化的特征,教学形式也大多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环节表现为教师对财经新闻的快速讲解,教学过程缺乏案例教学必需的课堂研讨和师生互动,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展示的时间很少。鉴于此,本文尝试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研究《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设计和教学实践。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设计的基本依据
第一,《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设计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工作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4]“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5]这一论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企改革、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和双循环战略等方面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和实践成就,就是我们搜集思政元素和本土化案例的宝贵财富。结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知识点,梳理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乡村振兴、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普及教育、改善医疗等方面的一系列努力,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工作史融入本土化案例设计,不仅有助于教师在课堂讲好中国故事,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式发展为什么“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6]。
第二,《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设计要体现中国的国情和制度特征。《宏观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社会影响。然而,宏观经济学理论主要源自于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思,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概括。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假设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特征,并不适用于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同于西方政治中执政党的频繁更换,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不仅长期执政而且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发展到全面执政,取得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伟大成就,这些成就里包含着丰富的执政智慧和经济管理成就。将这些智慧和成就融入本土化案例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认同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制度信仰。
第三,《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设计要坚持大历史观的视野。现代社会海量的信息,容易使得《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选择陷入碎片化的局面,即教师选择的案例研讨主题过于关注碎片化的突发事件,而没有关注对历史發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讲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7]教师在进行案例研讨的时候,需要从大历史观的视角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成就,需要结合中国的制度特征和国情开展教学研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比如在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时候,要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百年经济管理经验相结合,在讨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时候,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的立场和宗旨等。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设计
(一)教学要求和思政目标
《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设计需要将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重点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等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表1所示,知识目标即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包括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指标、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菲利普斯曲线、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等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能力目标即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搜集能力、信息识别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等,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即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当下面临的各种挑战,辩证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局限性,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本土化案例库设计
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章节内容和知识结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工作实践,逐步设计和撰写较为系统的《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库。案例库设计包括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和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两个模块。其中,数据信息搜集案例主要包括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数据并总结数据变化趋势,重点考查学生搜集信息、处理数据和熟练使用各类办公软件的能力。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主要包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典型宏观经济案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梳理并还原历史事件的运行过程,分析社会影响,重点考查学生的甄别信息、归纳观点和逻辑演绎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式经济发展的根源。
根据马工程教材的课程内容,《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库的设计思路如下。
第九章宏观经济指标及其衡量,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和分析中国的GDP数据、CPI数据、失业率数据等;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包括分析GDP锦标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史上最严环保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等。本章学习的思政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辩证看待中国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内涵和经济数据的变化,理性认识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
第十章收入-支出模型,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和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中国各地的消费券发行数据、投资数据、退税减税数据等;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包括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中国各地的消费券、投资、退税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本章学习的思政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十一章IS-LM模型,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收集和分析中国财政部发布的财政收支数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M1数据等;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包括分析中国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本章学习的思政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改革发展历程和特点,树立正确的国情观。
第十二章AD-AS模型,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和分析中国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进出口等数据;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包括分析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等。本章学习的思政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的关系,能够辩证看待中国经济增长伴随的结构性问题。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和分析中国的通胀率和失业率数据、画出菲利普斯曲线等;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包括分析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价格双轨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企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本章学习的思政目标是让学生科学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及宏观经济运行方式发生的显著变化,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
第十四章开放经济,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和分析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数据等;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包括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双循环”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本章学习的思政目标是使学生认识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过程,引导学生具备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和国家意识。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等;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包括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影响、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对比等。本章学习的思政目标是使学生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十六章经济增长理论,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中国的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进出口数据,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搜集三胎政策后中国的人口数据等;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包括分析中国GDP的变化趋势及原因、“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精准扶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本章学习的思政目标是使学生熟悉中国经济发展的探索历程,认同经济发展式的中国道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实践和评价
(一)教学实践
2022年,湖北经濟学院开始建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库,并在2023年上半年的授课班级试点开展教学实践,授课对象是大一金融学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共计102人。具体教学实践流程如下。
1. 开课前的准备阶段。在学期授课开始前,教师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通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浏览课程网络资源,了解本门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学习要求,如表2所示。
2. 案例教学的授课环节。首先,课前任务发布阶段。每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案例研讨主题会在学习通平台提前发布,学生可以根据视频资源先自学理论知识,然后搜集相关的案例信息和
表2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情况
[网络资源的构成 具体内容 建设情况 教学大纲 每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参考文献、考核要求等。 已完成。 课程章节视频 每章的核心知识点讲解和重点习题讲解的微课视频。 已完成。目前处于不断更新改进状态。 章节练习 每章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作图分析题等。 已完成。目前处于不断更新改进状态。 阅读资料 经济学经典文献、网络评论和时事新闻等。 已完成。目前处于不断更新改进状态。 作业和考试 教师发布作业和考试,并进行在线批改的平台。 已完成。 讨论和答疑 师生课后互动的平台。 已完成。 本土化案例库 根据每章知识点,设计数据信息搜集案例和真实宏观经济事件案例两个模块。计划完成约60个案例设计,目前已经完成约40个案例设计。 在建。后期计划不断更新改进。 ]
资料。每次案例研讨的数量大概是1-2个,不必太多。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就能够独立思考、解决和发现更多问题。案例库的其他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没有用于课堂讨论,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参考资料。其次,课堂案例教学阶段。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以分组讨论、分组汇报、教师点评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案例研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和说明,鼓励学生充分发表对研讨主题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辩论等形式表达各自的观点。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公式推导、模型演绎、观看视频等方式,結合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历程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经济模型和制度背景。在此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的观点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第二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在充分思考后,开展第二轮研讨并分组汇报观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两次分组讨论的设计初衷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观点变化的原因。第三,课后总结阶段。课后,教师会要求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并进行批阅和反馈。
3. 结课后的教学效果评价。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教师通过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谈心的方法,调查案例教学的实践效果。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改进方案[8]。
(二)教学效果评价
2023年6月中旬在《宏观经济学》即将结课的时候,笔者借助问卷星对试点开展案例教学的授课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101份,其中有效问卷91份,问卷有效率为90.1%。通过问卷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第一,本土化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社会影响,坚定四个自信。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学生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深入理解精准扶贫、退税减税、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双循环、延迟退休等当前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涵及社会影响。96.7%的受访学生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国政府管理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85.71%的学生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86.81%的学生认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认识中国经济问题,理解中国的制度特点,树立四个自信。72.53%的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在解释中国问题的时候存在局限性。
第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存在偏差。59.34%的受访学生表示知道课程思政,且认同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融合,但是也有40.66%的受访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课程思政。在课后跟学生的个别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误解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有些学生把课程思政等同于宣讲最新的中央文件精神。有些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讲思想政治课。有些学生认为课程思政仅仅跟大学期间学习的《毛泽东思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相关,跟专业课程的关联不大。还有个别学生表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思政。
第三,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90.1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也使得课堂更加有趣了。48.35%的学生表示认真参与了案例研讨的各项工作,30.77%的学生虽然参与了案例研讨,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参与度不高,还有20.88%的学生表示主要依靠团队其他成员完成各项任务,自己基本上没有参与。出现这种搭便车现象,可能的原因一是案例教学在课程考核中的占比很低,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二是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演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第四,在对本课程的改进建议一栏,许多学生都认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反映出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引入更多的中国案例,有的学生希望能够将中国案例与西方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有的学生希望课堂教学形式能够更生动活泼一些,有的学生则希望老师多讲讲计算题和模型,还有的学生希望老师讲讲自己的学业经历等。这些宝贵的建议为我们后期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9]《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也应该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不仅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要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案例教学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在一系列观点碰撞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教师也能够汲取教学经验,反思自己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学生引导等方面的不足,以实现课程育人的思政目标。
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加强业务学习,弄懂课程思政的内涵,坚信课程思政的意义,在课堂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解释。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走访调研兄弟院校学习课程思政的建设经验、参加暑期课程思政培训或者学术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校内定期组织课程组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研活动和经验交流活动、结合党支部活动深度学习中共中央的最新文件精神等方式,真正做到熟悉、理解、认同和坚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只有自己认同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建设成就,才能在课堂上自信地向学生传递思政元素的育人理念,才能向学生讲清楚课程思政的内涵,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学生的声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未来的课程教学设计里,我们计划补充更多的案例。比如在讲解乘数效应的时候,引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中国各地发放消费券的案例,以及美国发放纾困金的案例,然后结合两个国家的国情差异对比政府购买的乘数效应和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的差异;在讲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候,比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不同国家的政策组合的差异及其影响;在讲解菲利普斯曲线的时候,结合不同国家的国情讨论适应性预期对经济的影响;在讲解失业的社会影响的时候,结合教师的亲身经历分享考研、考公、留学和工作的经验,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实现理想抱负,成为未来中国的合格建设者。为了避免学生搭便车现象,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计划调整课程考核的评价方法[10],适当降低期末考试的权重,增加案例研讨和研究性写作的比重,同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案例研讨报告。
第三,教师应该采用更加积极、平等和友善的态度开展案例教学工作。曾国藩说过,“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古人的处事哲学和智慧在今天仍然适用。在案例研讨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用肯定、表扬和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观点[11],尊重每一位学生,向学生传递平等、友爱和关心的情绪。同时教师也需要换位思考,通过班干部和辅导员老师了解部分学生不能完成课程任务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进而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第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通、微信和QQ等在线资源,加强课后对学生的学业指导。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借助学习通、微信和QQ等在线资源,师生课后互动交流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应该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而且应该积极、及时、善意地回复学生的疑惑、提问等诉求,通过授业、传道、解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围绕课堂案例研讨的主题,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完成大学生科研项目、三创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些努力和付出不仅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真诚对话的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2020]3号,2020-06.
[3] 文建東.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82-87.
[4]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0(01).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21(7):6.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14.
[7]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11.
[8] 陈银娥,刘健.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80-83.
[9]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党建,2019(4):5.
[10] 许劲,林川,邹小勤.经济学课程教学国内外现状对比及教学改革实践——基于SISU和QUT[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12):103-107.
[11] 刘宗劲.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的言传身教:沟通维度的价值逻辑及实践路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1):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