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贸易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当下校企合作的一种加强。本文结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特点及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罗列了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校企合作的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我国的整体开放力度也在不断深入。国内企业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日渐升温,在这种需求关系下,各大院加大了对国际贸易类专业投入,向企业加紧注入外贸类人才。多数毕业生进入工作环境之后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不能短时间内给企业创造价值。究其原因,可追溯到目前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即便是有实践活动,但多数是流于形式,或模式单一,不能呈现出应有的成效,在此环境下,深入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对于高职国贸专业,有助于完善课程体系及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过程中实施校企合作方式,学校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性质对学生提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需求,向学生推送相关的教学内容及搭建相关模拟环境,实现校内构建与企业需求集聚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而到达培养出即综合能力强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外贸人才的目标。
(二)满足企业对专一性人才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于生存并持续做强做大的保障,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及时的反馈到高校中,以便学校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设立相关教学模型。
(三)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由于国际贸易的过程是及其复杂的,需要其从事人员掌握国际贸易交易的相关流程以及单证的制作技能。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高校建立了实训教室,使用实训软件及仿真的职场工作环境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践和巩固。但当中实际交易中很多事务的处理方法是无法在这些仿真和实训中学到的,学生只有通过在企业的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当前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方态度和力度不足。学校对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多数院校只是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不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及实践结合。其次,校企双方合作只停留在签订协议,并不明确合作内容及合作方式,导致只是形式上的校企合作。再次,外贸专业校企合作中教师参与比例较低,学校投入少,增加了实习期间学生管理的难度,减少了学生参加实践机会。
(二)企业方合作阻力较大。外贸企业认定合作收益低,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支持力度不足,无法帮助学校完成构建完整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究其原因,一方由于外贸行业的商业性质决定及保密性的要求,大多数企业大多不会让实习生接触到这类重要文件资料,更不愿让他们参与到相关业务的敏感环节中去,学生得不到全面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可提供的实务岗位非常少,学生的实习周期短,企业很难把其安排到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中去,学生实际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专任教师方面的问题。专任教师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外贸行业从业经验及技能,这些教师在实际教学只实践内容缺乏,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不高,影响教学质量。这种情况下需要专任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但是通常情况下很多学校只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而企业不发放工资,这样一来他们在企业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专任教师的利益不能得到量上的改观,会使得其执行力度及执行积极性大打折扣,淡化校企合作的成效,阻碍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开展。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深度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相互合作的学校与企业间全过程引入外贸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介入,全方位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国贸专业专任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完成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由以上人员组成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共同完成学生入学以后全部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和讲义的编写,共同进行后续的专业课程的授课,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合作。这需要几方主体共同努力:
(一)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推动作用。对于社会而言,人才战略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为了培养更多专业人才,鼓励更多的外贸企业与学校实行校企合作,政府就应该适当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例如,政府可对于实行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专项经费或者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更好地促使外贸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推动校企合作的进行力度,最终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与社会。
(二)构建专兼职教师取长补短的互补机制。在“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应该建立一套可行的专兼职教师合作机制,将有助于专兼职教师之间互补,既有利于专职教师把兼职教师更多的实践操作引入教学内容中去,又便于兼职教师从专任教师学到的理论只是运用到实践中来,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在授课环节,从传统的着重理论的教学了理念,转变为专兼职教师合理安排,把理论课程和实务可以科学的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取长补短,把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实现到最大化。
(三)实行非订单化,多选择的实习企业。国际贸易涉及的工作很多,在各个环节中对于从业者的专业素质需求不同,每个学校的学生专业层次水平也不同,因此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不能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要做到“一校多企”从多样化到角度去建立合作企业群,从业务环节和业务层次上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以此来抵消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顶岗学习中的不利因素,让更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众多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保证学生就业率的稳定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亮,俞学伟.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90—92.
[2]李悦.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2015(35):37—38.
[3]粱晶,赵玉阁.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4]张慧颖.天津市文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4,(32).
[5]邓志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基金项目:广州华夏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
作者简介:张闪闪(1988—),女,硕士,河南许昌人,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专业课的教学研究工作。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