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境四联”生活化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4-06-05 13:25:59李沁阳
关键词:生活化课堂

李沁阳

摘要:情境作为链接课堂与生活的纽带,是实现价值引领的载体。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巧妙带领学生历经“经验联结,启学入境”“任務联动,共学探境”“统整联享,展学悟境”“迁移联建,拓学延境”四层进阶,以教材逻辑为指引,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以儿童生活的“可能”为方向,以复原社会文化经验的“生活基底”为突破口,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逻辑。

关键词:课堂变革 一境四联 生活化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催生和构建新的教学样态,上好思政课是思政教师的自觉担当。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变革,我们积极开展“一境四联”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充分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构建“一境四联”生活化课堂的意义追寻

(一)践行课标:助推课标从“文本态”走向“行动态”

2022年4月,新课程标准落地后,情境成了热词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涉及情境的地方比比皆是,在课程理念的教学实施部分,就有这么一段描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探索并建构“一境四联”生活化课堂正是对新课标的积极回应。

(二)回归生活:促使课堂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我国德育学科的奠基者和领导者鲁洁先生说过:我们这个课,它跟生活贴的这么近,绝对不能照本宣科来上的。拿到教材后,教师要转化。构建“一境四联”生活化课堂就是要落实鲁洁先生倡导的班本化教学,让老师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挖掘丰富鲜活的素材进行德育浸润,最终以回归生活来拓展课堂,履德践德。

(三)为了儿童:影响儿童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时代呼唤新德育,做目中有人的教育,构建有人文关怀的德育课堂是所有思政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孜孜以求的愿景就是促进儿童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幸福且有意义的人生。

二、“一境四联”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境四联”生活化课堂是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的力求“接上童气”的课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总主编鲁洁教授提出“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为了达成建构基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课堂的愿景,我们在充分梳理德育新理念的基础之上,提出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境四联”生活化课堂的想法。“一境四联”德育课堂的教育旨归是“使人成人”,前者是生理意义上的人,后者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就是通过教育让人遵守社会规范,融入社会习俗,成为社会人。“一境四联”德育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站儿童立场,在生活现场”。建构“一境四联”课堂的支撑点涉及三个层面,意识层面要“树教育真境”,实践层面要“研教学实境”,育人层面要“高课堂品境”。“一境四联”课堂的基本路径是“经验联结,启学入境”——“任务联动,共学探境”——“统整联享,展学悟境”——“迁移联建,拓学延境”。力求在特殊空间场域——“教室”,不断制造、还原、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浸入生活现场,生成真知真思、真认同真行动。

三、“一境四联”生活化课堂的实践环节

(一)经验联结,启学入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大量的实践证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研究了解本班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先验认识,定位学生通向新知临界点的策略,引入生活化元素、激活生活化情感,一旦探究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情境,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任务联动,共学探境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注重思维的课程,其学习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从纷繁复杂的素材中选取有价值的、典型性的材料来设计符合学情的通俗易懂的案例语境、问境和题境,给学生搭建完成任务的脚手架,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集聚生活化经验,推动教学从点状走向块状,聚合学生共同的智慧力量。

(三)统整联享,展学悟境

教育教学的生长点和魅力在于“于无疑处生疑”。在经过基础性的共学后,教师需要依学而导,顺学而教,智慧进行德性提炼引评,以“一案一例”为载体,找出问题辨析的重塑点,设计有梯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共议主题,提炼生长性话题,形成生活化智慧。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不断强化,对道德和行为“真空地带”进行填补与重构,从而实现课堂立意的飞跃。

(四)迁移联建,拓学延境

新课标指出:要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尾声,我们要合理设置内外世界的关联,进行迁移运用、适度拓展,设置生活化活动,实现生活化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履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实现校内校外素养共生,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生活化课堂
浅析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的形成
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在美术中享受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化的理性思考
新一代(2017年1期)2017-03-20 17:10:05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
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考试周刊(2017年6期)2017-02-13 09:38:38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研究
魅力中国(2016年35期)2017-02-09 00:44:58
立足生活,有效改善高中政治教学
考试周刊(2017年5期)2017-02-05 15:19:07
打造英语生活化课堂的探索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8:59
成才视野下的高中英语“生活即教育”面面观
成才之路(2014年21期)2014-08-12 07:51:25